微更新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9
/ 3

微更新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策略

孙鑫

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518000

摘要:“微更新”是存量发展新常态下实现城市空间治理方式转型的重要手段,对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空间品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社区公共空间作为承载居民日常生活与文化精神的最基本的空间载体,其更新改造愈发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本文从社区空间设计存在问题入手,分别从空间复合设计、配套设施提升、零散空间利用、全流程公众参与等方面,探讨微更新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提升优化策略,以期为老旧社区的相关改造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微更新;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设计;

引言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中,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其建设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老旧社区作为城市重要的肌理片段,在城市发展转入存量时代的背景下,利用“微更新”规划建设方法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成为当下社区治理的重要板块。特别是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与文化精神载体的社区公共空间,对其进行更新改造是改善民生的基本方式,也是贴近人民生活的方式。如何利用“小而微”、“针灸式”的设计手法,确保老旧小区的公共环境在不进行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在尊重社区各群体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能够较好满足城市居民的多样化要求,并引导社区公共空间的高效利用与生长,愈发成为城市规划建设重点关注的领域。

1.“微更新”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特征

1.1需求研判为基础

将“微更新”设计的核心理念应用于社区公共空间的升级设计时,需要以需求为导向,即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具体需求,因此,设计师应重视解读社区居民的构成,掌握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收集居民的诉求,为后续的设计、建设乃至建成后的使用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坚实保障。

1.2渐进微小为手段

渐进微小是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原则,是指避免进行大范围的拆除,而采取循序渐进、见微知著的方式进行的更新改造方式。在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微更新时,应注重对住区现有的规划布局形式的保留,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挖潜空间潜力、提升设施品质等方式,达到“细微处见真章”的效果。

1.3前瞻性设计为导向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新建的社区公共空间与社区的发展趋势相融合,尤其是要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一定的领先性,更好地保证更新改造成果既能够于当下的社区环境相融合,同时也能够与居民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空间质量的需求相匹配。

2.当前社区空间设计存在问题

2.1硬件功能不完善

在社区微更新中,硬件功能的提升的目标范围主要指社区公共空间中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改善社区的硬件设施空间,提升硬件服务水平,创造可持续的生活空间是改造工作的首要目标,可以进行的硬件功能是对社区步行空间的梳理和优化、对现有公共设施的综合利用和改善等内容。

2.2公共空间同质化严重

以往老旧社区的更新设计多数为程式化、模块化方式,利用相同的设计手法对社区空间进行改造,“标准化”设计使不同地区同一类型房产的外墙、道路铺设、景观设计等方面非常相似,绿化也采用“组团式”结构,空间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城市、社区独特标志性的、在地性文化特征的公共空间难以让居民产生真正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2.3忽视绿化景观品质

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中也应当注重社区生态花园的构建,通过点状、块状、面状的绿化将公共生活空间和景观生态空间进行融合,营造可以集聚人、吸引人的绿地生态场所,关于植物的配置应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要避免选用引起过敏的植物、有毒有害的植物,同时考虑对于现有植物的保护,进行对于植物种类的更新,创造出丰富的景观层次,从而改善社区微型的生态环境质量。

3.“微更新”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3.1优化活动空间复合性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有限,结合政策规定,大面积的重建行为并不适用于老旧社区,因此,对于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尽可能优化活动空间弹性,提升空间立体度与混合度,使公共活动空间适用更多居民需求,促进空间的多元化发展。首先,提升空间模糊性与可变性,促进空间功能复合利用,通过增加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功能类型,实现不同功能的交叉使用,提升空间的使用功能覆盖度与利用率,在同一空间中实现两种以上功能的复合利用。

据相关案例研究表明,公共空间的混合利用改造与其空间活力的营造呈现正相关的联系,因此,增强空间的功能复合度,对于激活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社区空间氛围有一定促进作用。依据调研结果,老旧社区以交谈、游乐、下棋的非必要性活动和散步、健身、遛狗、购物、跳操的自发性活动为主,将娱乐性空间与生活性空间联合,可以使空间利用更全面,居民生活更便捷。其次,满足空间多人群使用需求,一般而言,空间设计对应固定的空间使用人群,利用通用型设计,扩大空间适用群体,最大化实现空间利用,同时对社区中的无障碍设计进行完善,考虑特殊人群需求。老旧社区人群以中老年群体、育儿群体和青幼年群体为主,育儿群体与青幼年群体的活动轨迹与活动时间重合度较高,因此可以在青幼儿活动空间中,适当扩充满足育儿群体的设施或空间,使其形成可供多人群使用的复合型空间,复合型空间可吸引更多居民参与活动,提升空间驻足度,侧面激发空间活力,可以借鉴OneBase万科运动社区的广场空间构造,将中心广场的休闲空间与运动空间结合,利用地面元素变化实现空间分割效果,绿地较多的休闲区域供中老年群体及育儿群体使用,运动功能空间则对青年群体更具吸引力,在健全居民生活健康体系的同时,增加人际关系间的交流契机,保证邻里关系的和谐发展。

最后,提升空间弹性使用度,由于居民生活、工作需求不同,对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时间存在差异性,可充分考虑时空的交错程度,通过对空间的交叉利用,最大化延长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时间,例如,可将聚合型临时停车点在白天用于居民的休闲补充空间,晚间用于住户的停车空间。

3.2补充空间设施功能

公共设施作为社区公共空间吸引驻留的关键点,完善优化其使用功能,可提升空间吸引力,为社区居民的日常交往与活动提供便利,利用一系列的公共设施可丰富空间的内涵,引导居民形成某种特定的交往模式,使邻里间的接触与各种形式的公共活动向深层次发展。首先,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中可引发社会性活动的设施(以下简称社会活动设施)进行改造,社会活动设施是居民在空间长时间停留的基础,是居民开展深入交往活动的重要途径,需要创造优质、有创意的公共设施吸引居民在空间中停留,增加居民间的交往活动。传统公共设施往往只提供休息平台,对于人群的交流与观察活动考虑较少,其结构形态多数为长条形、同向分布,且位置为空间边缘或末端,居民只能并排而坐,对空间活动可观察性较少,造成居民交流欲望减退。因此,需要在合理的空间位置增加围合型、向心型的社会活动设施,使居民能够在很好观察周围活动的基础上,提升交流频率,增加空间停留时间,此类设施多为圆弧状或折角形态,为居民提供包围感与半私密性,增加互动型视觉交流,为空间交往提供契机。例如美国旧金山901Fairfax社区的改造项目,在社区广场中央设计了圆形光井,休息设施呈环形围绕,且与自然景观相连,住宅楼里的人与天桥的人都可以自然的看见光井,反之在光井休息的人群也可欣赏外部空间的风景。

再则,需考量社会活动设施与植被间的位置关系,将设施与植被联合,高大的乔木可在酷暑期为居民提供遮阴避暑的“自然式凉亭”,低矮的灌木可形成自然过渡空间,柔化空间边界,增加居民安全感。其次,提升空间设施的趣味性,促进代际关系间的交流,通过置入全龄互动化设施,便利社区生活的同时,为各年龄段间的交往提供媒介。

3.3零散空间综合性利用

对于零散空间的利用可从两方面开展:首先,从规划角度思考,梳理老旧社区小微公共空间,保留居民自发改善后环境维护较好的空间,整合闲置空间和消极空间,考虑空间与周边环境的联系,将居民日常生活与空间功能、区位链接;其次,从弹性应用角度,提供可自主改造的空间设施,促进空间功能综合性发展。

整体规划方面,可从老旧社区小微空间的景观修整、停车空间改造与休闲功能植入三方面思索:其一,景观修整,老旧社区零散空间现存植物分为两种状态,一种为高树龄,自然生长状态较好的稳定期植物;另一种为无人养护、生长状态随意的阶段期植物。稳定期植物应维持现状,对空间进行定期养护;阶段性植物空间则应根据空间整体状态选择景观修整或空间重塑,可通过适当增添景观小品或多品种植被,为空间注入活力。对于面积较完整的宅间空间还可利用互动式花圃设计,提升空间参与性;其二,停车空间改造,部分老旧社区的非机动车停放车库都为废弃状态,其空间封闭,利用效率低,设计老旧且不符合居民生活习惯,可依据社区居民总人数与人群生活状态,对非机动车停放空间进行重新规划,增设相应的半开放式停放点;其三,休闲功能植入,宅前空间由于具有遮阳性好、贴近住宅易于到达的特点,受老年群体喜爱,可依据此生活习惯,在空间中增设公共休息设施或活动设施,一定程度上弥补老旧社区娱乐空间不足的问题。对于空间综合性,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利用弹性设计和空间预留设计,将空间空白留给居民,激发居民的空间维护意愿和多样化使用能力,从而为统一规划的空间增添生活化色彩,在给予居民改造权限的同时也可通过多功能设施的引入辅助居民进行空间利用,拓宽空间使用情境。例如位于上海浦东东明路的三林苑社区,在社区公共空间中,有条理的规划出属于居民自己的空间,增添了社区自身的活力,丰富了居民的生活。

3.4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更新

近年来,由于公众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地提倡公众参与,也鼓励和引导居民参与规划,特别是在社区更新规划中,居民作为社区公共空间最大使用者,对现状情况以及未来使用意愿,最具有发言权。通过建立科学、系统、全面的参与平台,增强居民的发言意愿,并渗透到社区设计的各个阶段,从规划到实施再到后期,建立一个完整的全过程系统,并形成一个良好的使用后反馈机制,从而形成一个沟通闭环,这样可以更加高效的提升项目推进的效率以及后期建成后居民的满意度,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促进邻里关系、加强沟通和交流以及社区的可持续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逐步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城市更新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深化微更新、微改造的重要对象。本文以社区的公共空间为出发点,从空间复合设计、配套设施提升、零散空间利用、全流程公众参与等方面做了相关研究,旨在通过巧妙的设计与细微的改造,提升社区的整体品质,以期对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叶绮杏.城市更新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J].现代园艺,2021,44(24):43-44.DOI:10.14051/j.cnki.xdyy.2021.24.013.

[2]梅继元.“微更新”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分析[J].城市建筑,2020,17(05):42-43.DOI:10.19892/j.cnki.csjz.2020.05.011.

[3]杨利胜.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DOI:10.27748/d.cnki.gszkj.2019.0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