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审美情趣 感受诗词意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9
/ 2

培养审美情趣 感受诗词意境

孙苏艳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沪明小学   365001

摘要: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在浩瀚的文化遗产中,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典型体现,包含着万千美好的意境,蕴育了无数的美好情愫,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健康审美观的重要时期。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极为重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层次,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审美创造”视域;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在现代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审美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渗入小学各学科教学实践,对学生审美取向、精神品质和情感价值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挖掘其中的美育资源,对促进学生美育发展以及发挥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教师应将美育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挖掘古诗词中的美育元素,进而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助力学生实现美育、德育和智育协同发展。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育审美情趣的重要性

在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中培育审美情趣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审美教育全面渗透具有重要作用。第一,促进学生发展。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文化品位,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之美和文化之美,主动追求真善美、杜绝假恶丑,展现新时代小学生的精神之美,使其快速、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情感,提升审美能力。第二,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基于审美情趣培育的古诗词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剖析古诗词中的美育元素,与美育相整合,丰富课堂美育资源,从而实现美育教学全面渗入古诗词教学,这同样也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实现职业发展的重要契机。第三,促进美育全面渗入小学各科教学活动。在培育审美情趣的视角下,将审美教育融入古诗词教学可以为其他科目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从而推动美育在英语、数学、道德与法治等科目内的渗透,促进美育全面渗入小学教育体系。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原则

(一)渗透性原则

审美属于美学,古诗词则是文学范畴。小学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要渗透于古诗词的学习之中,渗透于古诗词的美好意境中,渗透于古诗词的诵读训练中。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美学与文学相辅相成,相互融合。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应该具备美学意义,教学内容应该传达美的意境,教学语言应该准确、生动、优美、形象,教学板书应该简明扼要浸润美感。

(二)从属性教育原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古诗词教育与审美教育二者是主辅关系,从属关系。因此,审美教育要从属于古诗词教学,服务于古诗词教学。具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古诗词的字词句篇中寻找美的意境、美的形象,品味美的语言。古诗词教学的出发点是对诗词语言形象、意境的重塑,归属点是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感受,即在丰富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学生的审美感受,实现古诗教学中的美育目标。

(三)情感性原则

“诗言志,词言情”。自古以来,诗词就是诗人传情达意的载体,是诗人内心丰富情感的语言结晶与外在表现。无论是乡情、亲情、爱情、伤情,都可以在诗词中得以体现。因此,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定要以情感体验为要义。要重视对古诗词中诗人所表达的各种情感进行的鞭辟入里的分析和细致入微的体验,教师的导学务必做到入情、导情、动情、传情,以情贯穿诗词教学的始终。

三、“审美创造”视域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的实践

(一)引导学生分析语句,帮助体验意境之美

古诗词语言精练,具有其他文学形式不能比拟的语言之美。所以,在学习古诗词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诗词语言之美,感受古诗词独有的魅力。为了进一步把握诗意和感悟意境,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分析语句和赏析特殊句式,品味古诗表达出来的情感思想,从而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之美。首先,诗词句式分析。小学古诗中出现最多的特殊句式是倒装句,其特点是词语顺序和现代语句词语顺序不一样,目的是展现语句的音律美和对仗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调整诗句,使其符合现代汉语习惯,降低理解的难度。其次,语言格式分析。诗词语言具有对仗工整的特点,体现出诗词的对称之美,所以要引导学生欣赏诗词语言对称之美。最后,感受诗词韵律。对偶句中最后一个字往往可以体现诗词具有的典型韵律,所以,要引导学生注意对对偶句中最后一个字的理解,感受诗词蕴含的韵律之美。

(二)模仿吟诵

学生对古诗句吟诵比较好奇,教师选择精彩吟诵视频和音频进行重点展示,指导学生认真聆听这些专家的诵读音频,从方法运用角度进行具体指导,引导学生主动仿读,模仿学习效果显著。以读品韵,这是古诗词审美鉴赏的重要方式,教师注重诵读方法的传授,组织学生在聆听专家诵读中展开模仿学习,能够使学生获得多种感官触动。学生聆听古诗词诵读、仿读古诗词、思考古诗词,都能够带来审美体验。教师提出具体学习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和学习,其审美认知逐渐形成。教师可先做示范诵读,然后播放吟诵视频,要求学生仿读,从吟诵中体味诗句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吟诵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细心聆听并且主动模仿。教师再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行体会。吟诵需要情绪支持,要对诗词内涵有深入了解,这样审美体验才能更为广泛而深刻。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有效展现画面之美,深入感悟诗词意境

诗词之美美在很多方面,比如诗词的表现形式之美、艺术表现手法之美、诗词语言之美、诗词内容之美等,美是综合形式的表现,是诗词意境、形式、内容、艺术统一的集合。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营造意境体现古典美学的重要方式。意境是艺术境界,它将客观事物和作者主观感受交织在一起,让读者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感悟意境之美是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深入意境之中感受到诗词展现的画面之美,可以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让人流连忘返。古诗词因为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类,其中写景诗是古代诗人表达情感思想采用最多的方式。诗人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抒发内心情感,表达自身思想,比如田园诗和山水诗都属于写景诗的一种。在赏析这类诗词时,需要准确定位审美对象,抓住诗词描写的景物以及营造的氛围,也就是意象和意境,只要抓住意象和意境就能抓住诗词内涵,从而深深感悟诗人表达的真正情感。

(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诗词品味

古诗词中的韵律美并不能完全代表古诗词文化。虽篇幅简短,但古诗词却能以寥寥几笔描写、衬托出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这是因其用词巧妙而有力。而好词好句的运用,令诗词整体增色不少,同时,读者也能从中品出诗词的意境,这也是读诗、品诗的重要目的。对于学生而言,要求其深切感知诗中意境,是较为困难的,因而教师想要学生了解诗词的意境之美,还需下一番“苦功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直观思维习惯,为学生创设各种品味诗词的情境,使其更易投入到诗词的探究中去,从而初探诗词的意境,“浅尝”一番后,对诗词的“意境”具备更为准确的“定位”。基于此,教师的诗词教学也能达到更为有效的优化,发挥其教学作用,令学生对诗词之美了解得更为深切。

四、结语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教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融合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审美思维的养成,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包容、积极的审美观念,让小学生审美层次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晓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体验探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5):71-72.

[2]王玉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体验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9):22-23.

本文系2022年福建省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审美创造”视域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立项号JYKT-22021)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