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崎病临床护理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3
/ 3

小儿川崎病临床护理的研究进展

何金环

湖北省武汉市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邮编:430030

【摘要】川崎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出疹性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诱发诸多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扩张等,也是导致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从发病原因、治疗以及护理三个方面探讨了小儿川崎病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临床护理;小儿川崎病;治疗;护理研究

川崎病也被称之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比较常见于5周岁以内的婴儿当中,发病后的主要症状在于唇红、结膜充血、发热等,并常常伴随着新血管损伤[1]。对于川崎病患儿来说,应该要及时接受相应的治疗与护理,尤其是患儿的护理,积极有效的护理可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发展,传统护理已经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因此需要在传统护理基础上联合应用其他护理措施,予以患者优质护理服务,如优质护理、整体护理等[2]。整体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措施,也是优质的护理工作模式,这一护理工作是以患者作为护理中心,通过医护人员之间共同参与提升患儿的护理效果,也有助于提升医院的护理工作质量,改善患儿的疾病预后。近年来随着整体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护理措施也逐渐得以完善,应用于小儿川崎病中的效果更为显著,价值更高[3]。因此,本文对小儿川崎病的治疗与护理方法进行了综述,如下报道。

  1. 川崎病的发病原因

有研究发现,感染是导致川崎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尚未明确感染源,可能与病原微生物有关:①病毒。有文献报道,嗜淋巴组织病毒如轮状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腺病毒、EB病毒以及麻疹病毒等均会间接导致川崎病,并且病毒的T细胞过度活化可能与川崎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②细菌。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与健康儿童相比,川崎病患儿的肠内含有大量的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并且多种细菌超抗原存在于患儿粪便中。虽然感染与川崎病的发生有关,但是在临床治疗中,运用抗菌素类药物不能缓解或抑制疾病,说明该病的发生还与其他因素有关[4]

  1. 川崎病的临床治疗

2.1阿司匹林

临床上在对急性发作期的川崎病患儿进行治疗时,阿司匹林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药物,通常用量为30-50mg/(kg.d),连续治疗3d后,根据患儿体温恢复情况,逐渐将药量减少,一般为10-30mg/(kg.d),并且15d后,将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的恢复情况作为依据,将药量减少至3-5mg/(kg.d)。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一些患儿合并冠状动脉损害,则应该延长用药时间,直到动脉瘤消失;而对于无合并症患儿,一般治疗6-8周。

2.2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有研究发现[5],运用丙种球蛋白(IVIG)对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进行静脉注射,能够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降低,但是当前尚未明确其作用机制,可能与IVIG可以对内皮细胞增生产生阻碍,对合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以及黏附因子进行抑制有关[6]。通常情况下,在川崎病急性期,在10-12h内运用2g/kg IVIG对患儿进行静脉注射,再联合阿司匹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并且在单次输液中,治疗效果与剂量呈正比关系。有文献报道[7],应该在发病10d内行IVIG治疗,尤其是7d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且IVIG的应用时间与疗效呈正比关系。对于川崎病发病>10d的患儿,尚不明确IVIG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于不完全或延误诊断的川崎病患儿,即使病程>10d,如果持续存在全身炎症、动脉瘤或发热,且CRP或ESR水平升高,也应该采用IVIG治疗。

2.3糖皮质激素

学者[8]研究认为,虽然在治疗其他多种血管炎疾病时,运用糖皮质激素可以获得满意疗效,但是治疗期间,容易出现血小板聚集,所以其治疗川崎病的效果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在最新的Mata研究中,发现运用激素药物治疗早期川崎病患儿,可以使再次使用丙种球蛋白的次数减少,但是对于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冠状动脉扩张的作用不明显[9]

  1. 川崎病的临床护理

3.1发热护理

大部分川崎病患儿会出现持续发热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应该尽量卧床休息,使体力消耗减少。住院期间,对患儿的体温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对发热类型和合并症状进行观察,每4h对患儿的体温进行1次测量,对于体温>38.0°C者,应该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头部冷敷等,并且鼓励患儿多喝热水等,必要的情况下,给予静脉补液等[10]

3.2用药护理

3.2.1由于阿司匹林用药期间,容易出现诸多不良反应,尤其是胃肠道反应如皮疹、耳鸣、头晕、呕吐以及恶心等,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黑便、牙龈、皮肤黏膜以及胃出血等。所以,要对患儿的大便量、形状以及颜色等进行观察,查看输液穿刺处有无出血、渗血等情况,并且要定期进行凝血功能和血常规复查。同时,由于阿司匹林会导致呕吐、恶心等症状,降低患儿耐受性,所以用药期间,要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给予患者L-谷氨酰胺哌仑酸钠颗粒口服,使胃肠道刺激减轻。

3.2.2用药前,要仔细询问患儿家属,对患儿的过敏史和用药史进行了解,并且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给家属讲解治疗的相关知识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消除家属的恐慌和疑虑[11]。通常情况下,丙种球蛋白采用静脉输注的给药方式,但是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①单独给药,不能混合其他药物,输注前,先运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将输液管中的空气排除,完成输注后,再常规冲管;②冲击治疗时,由于一次性输注较大的丙种球蛋白量,要控制好滴速,避免出现心力衰竭,并且密切关注患儿变化,一旦发现患儿出现出汗、心动过速、恶心以及胸闷等症状,应该减慢或暂停滴速,待症状消失后,再继续滴注;③输注期间,要对患儿的皮肤和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如果发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胸闷以及皮疹等症状,要立刻停药,及时告知医生处理[12]

3.3心理护理

患儿入院之后通常都会对陌生环境以及医护人员表示出害怕、不安等情绪,因此容易出现哭闹等情况,甚至会排斥医护人员的靠近,此时应该要指导患儿家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做好患儿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可与患儿进行亲切交流与沟通,鼓励患儿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对于患儿做出的努力予以表扬,并鼓励患儿继续保持,让患儿尽快适应新环境,并认识到努力配合医护人员对疾病改善的作用[13]。在为患儿实施心理疏导过程中还要加强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说明在患儿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让患儿家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完成患儿的治疗;住院期间护理人员也要密切观察患儿情绪变化情况,空闲时间可通过游戏等方式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后续护理措施的开展,形成良好护患关系,让患儿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

3.4症状护理

发热是患儿比较常见的症状,对于发热症状的护理应该要根据体温实施针对性护理,如患儿发热温度高于38.5℃,则应该要及时予以退热贴,并配合冰枕等物理降温方式降低患儿的体温,如物理降温效果不佳则应该要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予以患儿药物降温,护理人员在患儿发热期间需要每4h测量1次体温,为患儿绘制体温单,便于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并指导患儿多多休息;退热期间如患儿出汗比较多,则需要及时予以温水擦洗,勤换衣物,避免汗后着凉加重病情或引起感冒等疾病;指导患儿家属多给患儿饮水,多排尿,如患儿对饮水的依从性不足,则可采用静脉补液方式予以干预;保持病房良好的通风环境,每周至少对病房环境消毒2次尽量降低医源性感染发生风险[14]

3.5口腔护理

发病之后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口腔黏膜充血或咽部黏膜充血情况,因此需要加强患儿的口腔护理,可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每日漱口,或使用碳酸氢钠溶液对口腔进行清洗,如患儿伴随着嘴唇干裂症状,可指导患儿使用消毒石蜡油进行涂抹,有助于改善患儿的症状;指导患儿家属多给患儿饮水,保持口腔湿润,预防口腔感染;在日常工作巡房当中,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皮肤是否存在红斑、硬性水肿等症状,及时将患儿的指甲修剪干净,避免搔抓皮肤导致皮肤破溃,也要每天对皮肤予以清洁,预防交叉感染、皮肤出血等情况[15-16]

3.6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属可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与个体化指导,护理人员的职责主要在于收集患儿家属的留言咨询,每天晚上8~9点进行集中解答,针对护理方面的问题需要予以及时解答,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正确服用方式、患儿症状发生原因、患儿的饮食、睡眠、情绪等方面变化等;医生则主要负责回答有关药物使用方面的问题,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的应用,这两种药物均属于抗凝药物,不合理应用可能会引起出血等情况,且婴幼儿的用药量比较小,家属计量换算不准确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做好患儿用药监测工作[17-18]。患儿用药之后出现不良反应,家属可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将患儿的皮肤变化情况以及症状发在群里,便于医护人员及时解答相关疑问,必要情况下医生可让家属及时就诊,保证患儿的治疗效果,对促进患儿疾病转归也有一定作用。

3.7并发症预防护理

患儿在院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包括心率、血压等,并做好患儿的实验室指标检查,定期检查可便于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每4h检测1次心率,一旦发现存在收缩期杂音、心率加快等情况,则需要警惕心脏损害,并及时予以心电图检查,便于明确患儿的病情[19-20];如患儿存在心悸乏力、头晕胸闷等情况,也要及时将患儿的症状告知医生,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症状,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应该要尽量控制滴速,避免加重患儿的心脏负担。

  1.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儿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通常以药物为主,包括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等,通过用药护理、发热护理、心理护理、症状护理、口腔护理、健康教育、并发症预防护理不同的护理方式,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确保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任星. 临床路径在小儿川崎病整体护理中的影响分析[J]. 安徽医专学报,2022,21(06):122-123+126.

[2]陈翠群,谢璐,郑玉华,冯周清. 整体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治疗中的运用价值研究[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2,35(12):1831-1833.

[3]郭志方. 浅谈小儿川崎病的护理要点[J]. 智慧健康,2022,8(24):71-74.

[4]刘苗芳. 整体护理干预在小儿川崎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贵州医药,2022,46(07):1157-1158.

[5]刘佳,李小红,喻娇,储亚莉. 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08):178-181.

[6]李宝玲. 集束化护理对小儿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改变的应用价值[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36):47-49.

[7]夏颖,谷小雨,闫岳卿. 医护同体式互联网+延续护理对小儿川崎病的影响分析[J]. 河北医药,2021,43(18):2878-2880.

[8]李成颖,陈丽华,陈亚裔. 临床路径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名医,2021,(17):104-105.

[9]王敏. 临床护理路径联合舒适护理在小儿川崎病中的应用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7):3216-3218.

[10]马宇菲. 小儿川崎病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2):149-150+153.

[11]许阿妮. 小儿川崎病护理中舒适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探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1):145-146.

[12]陈静. 小儿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改变的护理干预[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4):123+137.

[13]边军飞.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小儿川崎病55例体会[J]. 中国乡村医药,2020,27(12):68.

[14]班凤英. 小儿川崎病临床综合护理效果[J]. 中国农村卫生,2020,12(10):47.

[15]周云. 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人人健康,2020,(07):5.

[16]石丹. 临床路径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0,35(03):219-220.

[17]孟丽. 临床路径在小儿川崎病整体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3):250.

[18]杨波. 分析临床路径在小儿川崎病整体护理中所应用的价值[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05):72.

[19]赵芳. 舒适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03):38.

[20]朱莲英. 小儿川崎病护理中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评价[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2):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