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2
/ 2

为新时代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张玲

云南开放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环印度洋人才新高地和区域性人才中心,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本文立足于云南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耦合关系,分析人才对于云南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现状,指出人才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云南省的人才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 云南 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随着“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等国际倡议和国家战略在云南叠加交汇,云南从改革末端战略性地转变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云南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社会经济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其必由路径,而创新驱动实质就是人才驱动。

一、云南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耦合关系

(一)云南产业升级概况

改革开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云南的产业不断得到转型升级。从三次产业来看,产业结构从“二三一”模式发展为“三二一”模式,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主导产业结构来看,从能源产业、房地产业、烟草产业、矿产业、旅游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逐渐发展到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物流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等八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图1 2000—2020年云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二)云南产业升级与人才发展耦合关系

关于产业升级转型与人力资源关系,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很多的研究,LeonidV·Azarnert(2010)[2]等西方学者探讨了人力资本“配置能力”,通过实证研究建构经济增长模型,认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存在正相关关系。国内学者洁安娜姆(2011)[3]、颜黎明(2015)[4]、刘雪娇(2016)[5]等探讨了人力资本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李君[6]等通过建立云南省人力资本与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关系模型,对云南省1995—2014年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得出云南省人力资本与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同时认为“高层次人才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显著”。

通过对上述学者的研究结论,结合云南省人才发展与社会经济产业的实际关系,人力资本发展(尤其是各类专业技术高层次人才)与云南省二十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存在耦合平衡关系(见下图)。

图2 人才发展与云南经济动态耦合平衡系统

二、新时代云南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现状

云南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一直很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据统计,从1978年至2017年改革四十年,“人才队伍数量由1978年的46万人增长到2017年465万人。”[7]到2021年云南省人才资源总量则达到611.08万人[8],人才发展不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是在质量上的提升。2022年云南“两院”院士达1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8人,培育省级创新团队278个[9],不断推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步伐。

但是云南省人才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才供给侧和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侧之间的矛盾。一是人才数量与人才质量上存在矛盾,存在人才结构性问题,人才发展与产业匹配度有差距。一方面人才总量在快速增长,传统产业人才竞争激烈、总量过剩,而另一方面新兴的八大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缺乏高端领军型人才群体,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持。二是高端创新型人才不足,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成为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的软肋。

三、新时代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人才支撑对策

(一)建立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治理国家的核心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人才为先,人才为本。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10] 相较于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云南省总体发展相对滞后,更要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软件”上发力。结合云南省“三个定位”,立足云南省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引创新人才,提高在国家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内配置人才资源能力,加快构建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优化营商环境,为产业、人才提供发展的优质“土壤”。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通过多元化、多渠道、多途径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吸引国内学科带头人和“高、精、尖、缺”创新人才,优化人才供给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让创新人才请得来、干得好、留得下。

(二)提升人才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匹配度

处理好云南省人才供给侧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侧的结构性问题,人才的引进、培养不能过于重视高学历,而是要破“五唯”,在协调推进各产业人才工作同时,重点引进和培养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物流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等八大产业的新兴产业人才,力争推进人才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匹配度。

(三)人才引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人才既要符合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诉求,同时人才也可引领相关产业发展。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不一定都能顺利转化成产业优势,二者之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需要人才这一至关重要因素的参与和“加持”。云南省的八大产业是云南综合性的总体发展布局,落实到省域每个地理单元、每个产业领域,都有其强烈的“个性特征”。针对某个具体区域,不一定都适合发展八大产业,有可能更适合发展区域当地的独特产业。这样才能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而不是机械地“缘木求鱼”,强制性地发展八大产业中的某些产业,这样只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闲置。用好人才、用对人才,引领好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才是人才发展的重要目的。

(四)实施精准人才的策略

人才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经济发展要素,不能因为“引进人才而引进人才”,引进人才并不是目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的手段和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相结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云南各地应该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实际实施精准人才政策,注重人才发展的层次性。云南省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十六个地州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各有优势和不足,产业发展基础和转型升级的方向也存在较大差异。不能简单的把人才定义为“高端人才”,具有熟练技术、高超的技能同样是重要的人才。因此要加大人才认定政策的“放管服”,在完善人才引进、考核和科学评价监督机制的前提下,给予地方以更大的权限,针对地方产业的发展“个性”,引进和培养相应的人才。

(五)处理好人才长期与短期政策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在社会生活中考察人才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要坚持现实性与历史性相统一、长期性与短期性相统一的原则。很多时候,人才作用的显现并不是即时的,更多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来讲,人们习惯于希望人才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出成果,但是这样容易“揠苗助长”,不利于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毕竟成果需要不懈的努力和长期的积累。但是专注于人才长期的考察,没有短期的评价,对于人才的激励又显得不够。因此对于人才的使用要处理好长期与短期的关系,科学制定人才的考核、评价和监督机制。

四、结论

当前云南省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临新时代的发展机遇期,八大产业是实现“三个定位”的重要抓手和实现路径,而人才又是关键的环节。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认清云南省的优势和不足,锚定目标,紧抓人才 “第一生产力”因素,抢抓机遇,增强全省的创新能力,推进云南省的高质量发展。

张玲,1974.12.14,女,籍贯:湖北浠水县人,学历:湖北师范大学本科,学校:云南开放大学副教授,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1]习近平,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27.

[2]LEONID V,AZARNERT. Free education,fertility and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2010,23(2) :449-468.

[3]洁安娜姆.西藏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对策分析[J].西藏研究,2011( 4) : 44 -47.

[4]颜黎明,谢华兴,康忠红.开发区人力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价值工程,2015( 32) : 37-39.

[5]刘雪娇,蒋梅英.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2) : 27-30.

[6]李君,陈长瑶,侯玉珠,王若菲,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用的实证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8(3):81-88.

[7]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人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人才队伍数量增长明显[EB/OL].https://www.kunming.cn/news/c/2019-01-23/12564429.shtml

[8] 一图看懂!云南人才工作十年成绩单[EB/OL].https://new.qq.com/rain/a/20220818A0AV4300

[9]云南省科技人才队伍持续扩大,在滇“两院”院士达13人[EB/OL].https://new.qq.com/rain/a/20220818A0AV4300

[10]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⑫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