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9
/ 2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探讨

莫蒇禅

广东正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是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和全面监测的过程。通过定期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价,可以及早发现并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进而保障生态安全,维护生态平衡。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特点

引言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结果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资源利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一、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特点

(一)多学科综合性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需要跨越多个学科领域,如环境科学、地理学、生物学、化学等,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解释,以全面评估生态环境状况。

(二)系统性和动态性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不同的环境要素、生物群落、生态过程等,需要对全球、区域或局部的生态系统进行连续、定期的监测和评价,以了解其演变趋势和动态变化。

(三)多尺度性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需要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开展工作,包括全球、国家、区域、流域和局部等不同尺度。不同尺度的监测可以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帮助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情况和局部特征。

(四)数据驱动和科学性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依赖于大量的实测数据和科学分析方法,通过获取准确、可靠的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模型模拟等科学手段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以获取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

(五)长时序性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生态系统和环境变化进行长期跟踪和观测。只有通过长时间序列的数据积累和分析,才能更准确地了解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和趋势。

二、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要点

(一)监测对象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旨在全面了解和评估生态环境的状况,以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监测对象是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不同的环境要素和生态系统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保护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需要对这些要素和系统进行监测。首先,大气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对大气的监测至关重要。监测大气的方法包括遥感技术、传感器监测、化学分析等。监测指标包括PM2.5、PM10、O3、CO等多项指标。其次,水体是生态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体污染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水体监测的方法包括采样检测、传感器监测、遥感技术等。监测指标包括COD、BOD、NH3-N、TP、TN等多项指标。第三,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质量的改变对植被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很大的影响。土壤监测的方法包括采样检测、遥感技术、化学分析等。监测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PH值、重金属含量等多项指标。

(二)监测方法

生态环境监测使用多种科学方法和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以获得准确的监测结果。这些方法能够提供可靠的定性和定量数据,从而帮助评估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变化趋势。首先,实地调查是一种常见的监测方法。通过对目标区域进行野外观察和采样,可以直接获取生态环境的实际信息。实地调查可以提供全面的数据,包括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植被覆盖、土壤类型等方面的信息。这种方法能够捕捉到局部和具体的环境特征,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细节和动态变化非常重要。其次,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利用卫星、航空器或地面传感器获取的电磁辐射数据,能够获取大范围、连续的环境信息。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污染、水体质量、土地利用等多个方面的指标。遥感技术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可以提供大量的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数据,为生态环境评估提供重要支持。

(三)监测频率

生态环境监测的频率是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目的来确定的。在确定监测频率时,需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动态性、监测成本以及监测数据的实际应用需求。对于某些生态环境指标,如大气污染物浓度或水体溶解氧含量,其变化可能非常快,因此需要进行高频率的监测,例如每天或每小时进行一次监测。这样可以捕捉到小时级别的变化趋势,对于评估空气质量或水质状况的变化非常重要。而对于一些较为稳定的生态环境指标,如土壤有机质含量或植被覆盖率,监测频率可以适当降低。例如,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可以更好地反映出长期尺度上的变化趋势。此外,监测频率还需要考虑到监测成本和资源限制。高频率的监测通常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经费投入,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做出权衡。根据监测目的和可用资源,制定合理的监测计划,以确保监测频率能够满足需求,并保持监测的持续性和可持续性。

(四)评价指标

生态环境评价是基于监测数据进行的,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以得出关于生态环境质量和变化的评价结论。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和描述生态环境状况的定量或定性指标。其中,环境质量指数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指标,用于综合评估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的质量状况。例如,空气质量指数根据监测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综合考虑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将空气质量分为不同等级,并提供相应的警报和建议措施。另外,生物多样性指标也是生态环境评价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生物多样性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常用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多度、生物量、优势度等,通过对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此外,污染物浓度也是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监测和分析大气、水体、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可以评估环境负荷和污染程度。常见的污染物指标包括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等。

(五)评价结果

生态环境评价的结果是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解释得出的,其呈现形式包括报告、指标分级、图表等。这些结果应当客观、准确,能够反映生态环境状况和问题,并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在评价结果的呈现中,报告是最常见的形式之一。报告通常包括评价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和建议等内容。其中,评价结果是报告的重要部分,它通过各种指标(如环境质量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标、污染物浓度等)来评估生态环境状况和问题。评价结果应当客观、准确地反映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避免主观臆断或夸大其词,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可信性和公正性。此外,指标分级也是评价结果的重要形式之一。指标分级根据不同指标的数值范围和标准,将生态环境状况分为不同的等级,以直观地表达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程度。例如,空气质量指数根据空气中PM2.5、PM10、SO2、NO2等污染物的浓度,将空气质量分为六个等级,从优到劣依次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严重污染。

结语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生态安全、支持决策制定、促进公众参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公布监测结果和评价报告,可以促进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了解和参与,增强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

参考文献

[1]俞言霞.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19):189-191.

[2]徐学浩,赵薇,刘甲大.大数据在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04):34-36.

[3]刘蕊.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分析[J].科技展望,2015,25(24):160.

[4]梁洁.“4D”数据在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探讨[J].电子测试,2014(S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