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安全技术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7
/ 2

计算机安全技术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刘博

身份证号码:230103199511184613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网络信息的安全和防护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要想在不影响网络运行的前提下,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就要结合互联网发展,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重视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互联网运行的作用,搭建出开放、安全、有序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和完善高效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模式,也需要对如何更好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技术;企业信息管理;应用

引言

就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维护的实际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值。随着互联网环境开放性、互动性的不断加深,利用各类网络技术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维护提供可靠的硬件条件支持,重点解决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漏洞、监管不足以及系统防护性薄弱等信息安全问题,促进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安全稳定性的有效提升。

1计算机网络安全要求

机密性要求确保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者获取,只有经过身份验证和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敏感信息。保护机密性的方法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和身份验证技术。通过加密敏感数据,即使攻击者能够获取数据包,也无法轻松解读其中的内容。而访问控制策略则限制了访问特定信息的对象,确保只有合法用户能够获取。完整性要求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或修改。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攻击者会试图插入恶意代码或篡改数据,从而损害数据的可信度和可用性。为了维护完整性,网络通信通常使用数字签名和数据哈希等技术,以检测数据是否被篡改。数字签名是一种验证数据来源和完整性的方式,而数据哈希值允许接收方验证数据是否在传输中被篡改。可用性要求确保网络和其服务始终可用,不会受意外中断或恶意攻击的影响。网络服务的不可用性可能导致业务中断、数据丢失和服务停滞,对企业和个人造成重大损失。为了维护可用性,网络系统通常采用冗余和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网络安全维护中的应用负载均衡技术,即使出现硬件故障或大规模流量攻击,网络仍然能够继续提供服务。身份验证确保只有合法用户能够访问系统和信息,而授权则确定了这些用户可以访问的资源和操作。身份验证通常包括使用用户名和密码、双因素身份验证、生物识别和智能卡等方式,以确认用户的身份。授权策略确定了用户在系统内部的权限级别,以确保他们只能访问与其工作职责相关的资源,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2计算机安全技术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2.1网络入侵检测技术

利用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作用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软硬件设施,实现对网络平台数据信息流动的实时监测。就作用的流程来看,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对计算机软硬件设施产生作用,通过将技术应用所反馈的结果同计算机网络系统受到入侵攻击行为相关数据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准确定位计算机网络受攻击的具体迹象及成因,有针对性落实安全隐患问题保护措施。采用网络入侵检测技术需重点借助各种分析技术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恶意行为、异象问题进行全方位分析,以此明确真正的入侵行为。如对网络系统Internet传输协议采用协议分析技术,对通信协议的完善应用情况采用行为分析技术,以此不断提高入侵检测的准确率,强化对攻击行为的防护效果。此外,采用网络入侵检测技术重点监视和分析平台操作用户的系列行为活动,针对网络系统的内部构造及其运行弱点漏洞进行分析审计,准确反馈识别出具体的攻击行为模式,随后对异常的攻击入侵行为活动模式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实施追踪分析管理来保障网络系统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及其运行稳定性。

2.2数据加密技术

近年来,人们更加认识到网络安全和监管的重要性,多种网络安全技术得到应用与创新。数据加密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工作中保障数据传输安全的重要技术,可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处理,转化为密文进行传输,即使不法分子截取数据,打开时候全是乱码,依旧能够阻止其读懂与窃取数据。数据接收方需要具备对应的解密函数和密钥,接受数据后用私钥还原正确数据信息,完成数据信息的交互传输。数据加密技术的合理应用也可有效防范恶意软件,降低用户个人数据信息的泄露风险,能够显著提升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保障数据的唯一、安全和保密性。数据加解密需要具备数据、密钥、数据传输介质以及主体密码算法这几种条件,加密算法的改进是提升加密技术效率的重要路径。应用较多的对称加密技术算法如DES密码算法、三重DES密码算法和IDEA密码算法,非对称加密技术算法如RSA算法、ECC算法和DH算法,各类算法均依赖数学模型,如离散对数、椭圆曲线。以ECC算法为例,该算法将作用域从实数域上转换到了椭圆曲线上,借助数学算法进行加解密,在实际的应用中不仅快捷、高效、安全,也可降低财力耗费。

2.3防火墙应用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当前计算机领域最为常见且应用普遍广泛的一项安全技术,实现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软硬件环境的有效防护。通常,防火墙技术作用于网络系统边界处,采用重点防护加普通防护相结合的层次性防护模式实现对网络系统运行及其信息安全的有效防护。采用防火墙技术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外部攻击行为进行精准隔离控制,借助信息、信号连接的方式将外部攻击入侵等不法行为或异常迹象问题拦截在网络边界之外,从而保证网络系统内部信息数据传输的安全时效性。从防火墙技术的功能作用来看,实质上起到一定的隔离和拦截效果,实现计算机网络内外网的有效隔离,依据不同网段距离或内外网边界重点层次来保证内网结构及其信息安全。对此,采用过滤形式的防火墙技术对网络系统数据包进行有效过滤,精准选择安全数据包,并借助数据包协议地址等要素准确分辨数据包信息源的安全可靠性。另外,采用应用级网关对特定网络服务协议下的特定数据进行分析过滤,以形成完整的安全报告来判别应用级网关的防护作用程度及其效果,从而实现对网络系统的精准化管理和有效控制。如市面上某企业研发的防火墙产品专注于网络系统安全防护,能够阻断日均上亿次系统漏洞威胁,拦截数亿次外界陌生Bot请求,实现保障数万用户网络系统安全。其中,应国家标准性的合规要求,该产品利用人工智能、语义算法等技术建构多引擎、多层次智能框架,以此增强网络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对网络系统运行漏洞、外界攻击以及信息泄露等隐患问题进行精准判别,兼具了持续性监测、扫描过滤以及精准防护、贴合业务场景等多重功能作用。由此可见,防火墙技术的实时监测、精准判别以及有效防护是应用防火墙技术的可靠依据。

结语

维护网络安全是当今互联网时代的一项紧迫任务,因为网络威胁的复杂性和频率不断增加。本文探讨了主要的网络安全威胁,包括网络病毒和非法恶意攻击,并介绍了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入侵防御系统、终端安全、云安全和人工智能等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强调了网络安全技术在维护网络安全中的关键作用,并提供了相关的应用思路。网络安全是一个不断演化的领域,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以确保个人、企业和国家的信息资产得到充分的保护。希望本文能够为网络安全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启发。

参考文献

[1]李佳,何斌.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网络安全维护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3,25(7):107-109,113.

[2]汤荻.基于应用视角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创新与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3(3):15-17.

[3]张寅山.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影响因素研究[J].软件,2023,44(2):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