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肉康复应用于产后恢复护理干预中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4
/ 2

盆底肌肉康复应用于产后恢复护理干预中的效果分析

熊微

福泉市妇幼保健院 院感科

500599 

摘要:目的:对盆底肌肉康复应用于产后恢复护理干预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研究时间段选择2022年9月~2023年8月,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接收的需行产后恢复的产妇,其中有25例应用盆底肌肉康复,设置为观察组;另外20例给予常规措施,设置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经护理干预后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两组产妇经护理干预后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分析,观察组总体发生率为4.0%,对照组总体发生率为28.0%。组间数据差异有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X2=5.112)。结论:盆底肌肉康复应用于产后恢复护理干预中可以有效防止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

关键词:产后恢复护理干预;盆底肌肉康复;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肌肉在女性的生殖系统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包括子宫、膀胱、直肠等器官的固定和控制。然而,妊娠和分娩过程中会对盆底肌肉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盆腔器官下垂、尿失禁等问题。因此,针对产后女性进行盆底肌肉康复应用于产后恢复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对盆底肌肉康复应用于产后恢复护理干预中的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段选择2022年9月~2023年8月,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接收的需行产后恢复的产妇,其中有25例应用盆底肌肉康复,设置为观察组;另外20例给予常规措施,设置为对照组。所有产妇均为初次分娩的阴道生产者。观察组产妇年龄为21~37岁,平均年龄为(28.78±2.91)岁。对照组产妇年龄为21~35岁,平均年龄为(26.91±2.32)岁。组间各项一般资料数据,差异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实施的产后护理为常规的指导、教育等干预措施。观察组产妇实施的产后护理为盆底肌肉康复护理:1)盆底肌肉锻炼:通过盆底肌肉锻炼来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常见的盆底肌肉锻炼方法包括Kegel运动,即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可以通过定期进行Kegel运动,每次持续收缩盆底肌肉5-10秒,然后放松同样的时间,每天进行多组重复锻炼。 2)生活习惯调整:产后妇女应该避免过度用力,减少举重、提重物等活动,以减少对盆底肌肉的压力和负荷。此外,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对盆底肌肉也有帮助。 3)指导正确的排尿和排便姿势:产后妇女在排尿和排便时,应该坐在马桶上,保持膝盖和髋关节呈90度弯曲,避免用力过度或过度用力。 4)使用盆底肌肉训练器:盆底肌肉训练器是一种辅助工具,可以帮助产后妇女更好地进行盆底肌肉锻炼。这些训练器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调整,逐渐增加肌肉的负荷和锻炼强度。 5)饮食调整:均衡饮食对盆底肌肉的恢复也非常重要。产后妇女应该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肌肉的修复和恢复。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经护理干预后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包括有压力性尿失禁、阴道膨出、盆腔痛、脏器脱垂等。

1.4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 23.0作为此次研究的统计学处理工具,结果数据分别以5cd665201282bfe084fd3e911ca77ba和%表示,行t与X2检验。结果以<0.05视作为差异具备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产妇经护理干预后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分析,观察组总体发生率为4.0%,对照组总体发生率为28.0%。组间数据差异有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X2=5.112)。详细数据信息请见下表1所示内容。

表1 两组产妇经护理干预后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分析(例,%)

组别

例数

压力性尿失禁

阴道膨出

盆腔痛

脏器脱垂

总体发生率

观察组

25

0

1(4.0)

0

0

1(4.0)

对照组

25

1(8.0)

3(12.0)

1(8.0)

2(16.0)

7(28.0)

X2

5.112

P

<0.05

3 讨论

产后恢复护理干预是指在产后针对女性身体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措施和干预方法,旨在促进产后身体的恢复和健康。产后恢复护理干预的目标包括促进子宫恢复正常大小、加强盆底肌肉的功能、缓解产后疼痛、调整产后心理状态等[1]。 盆底肌肉康复是产后恢复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针对腹部、骨盆和盆底肌肉群进行锻炼和康复,以恢复其正常的功能和力量。盆底肌肉是位于骨盆底部的一组肌肉,包括会阴肌、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等。在产后,由于分娩过程中的压力和拉伤,盆底肌肉可能会受到损伤或松弛,导致尿失禁、便秘、性功能障碍等问题[2]。 盆底肌肉康复主要通过盆底肌肉锻炼、生活习惯调整、指导正确的排尿和排便姿势、使用盆底肌肉训练器等方法来进行。这些方法旨在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提高其张力和收缩能力,从而改善盆底肌肉的功能,减少或消除尿失禁、便秘等问题[3]。 盆底肌肉康复需要持续坚持和逐渐增加锻炼强度,一般从产后即可开始,但具体的康复时长和方法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和实施。定期复查和咨询医生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康复效果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本次研究中两组产妇经护理干预后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分析,观察组总体发生率为4.0%,对照组总体发生率为28.0%。由此可见盆底肌肉康复应用于产后恢复护理干预中的效果是明显的。由于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产后进行盆底肌肉康复是非常重要的。盆底肌肉康复可以提高盆底肌肉力量,增强对盆腔器官的支撑作用,减少盆腔器官下垂的发生。此外,盆底肌肉康复还可以改善尿失禁症状,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盆底肌肉康复应用于产后恢复护理干预中可以显著改善盆底肌肉功能,提高盆底肌肉力量,减少尿失禁症状,并降低盆腔器官下垂的发生率。因此,在产后恢复护理中应该积极推广盆底肌肉康复的应用,帮助产后妇女恢复盆底肌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研究,探讨盆底肌肉康复在产后恢复护理中的最佳干预方案和长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盆底肌肉锻炼配合会阴肌按摩在初产妇产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12):100-102.

[2]郭微.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联合盆底康复护理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学,2022,46(02):200-202.

[3]朱丽英.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康复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1,34(15):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