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生态景观与景观建筑的设计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4
/ 3

滨水生态景观与景观建筑的设计管理

彭斌鑫

430302199111261562

摘要:与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和园林景观相比,滨水生态景观具有人员集中、地貌可塑性和景观欣赏性强的特点,而景观建筑是滨水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然的地理优势和特点,如何理解目前针对此类景观及建筑的先进设计手法,如何使场地要素、生态文化与水环境更好的融合,是管理滨水生态景观与景观建筑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阐述滨水生态景观与景观建筑的影响因素的基本与标准、生态的维护与发展、设计的管理与应用;同时,讨论滨水流域的功能、规划、文化、生态和经济发展,指出滨水生态景观与景观建筑的设计管理要始终把设计亮点放在突出多样性和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上,以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景观建筑;滨水;设计管理;

1.滨水生态景观与景观建筑的关系

滨水生态景观指的是在建设、保护好水资源利用功能的基础上,一个实现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和谐性的自然场景,此类景观使生态资源共同服务于整体自然环境系统与所在区域的城市空间系统,避免了“生态孤岛”、“资源孤岛”的形式,在保护水资源的同时,也为滨水生态区域内的居民、游客提供优良的休闲、运动以及旅游场所。

景观建筑指以美化环境为基础,结合自然地形、地貌、植被等元素,以承载空间及经济功能为目的,融合功能植入与艺术表现的公共建筑或私人建筑,我国景观建筑以公共建筑居多,它是城市、公园等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们休闲、游玩、娱乐等活动的主要场所。

近年来,我国国家投资建设方向逐步向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类项目偏移,而滨水生态景观作为人类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失的景观类型之一逐渐被重视,景观建筑也随之被强化。在城市中,滨水生态景观所具备的亲和、柔美与城市建筑的呆板、生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水的灵动和平顺令人神往。从生态美学层面来讲,滨水生态景观具备的自然属性可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型的景观也是景观设计的重要使命。从经济发展层面来讲,滨水生态景观具有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潜质,景观建筑作为景观区域商业功能的第一承载体,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内涵。从社会层面来讲,具有协调形态及准确商业定位的景观建筑的滨水生态景观更能凸显人文属性,为人文社会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2.滨水生态景观与景观建筑设计影响因素

滨水生态景观虽多为线性工程,但将场地与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中的各类要素均可类比城市空间:

2.1道路和边缘因素

景观内园路如同城市道路连接丰富的空间功能,其设计方式在整个景观中起着定调的作用。从人工到自然一般以硬质铺装、弹性面层、自然材料、素土道路等形式展现。边缘是线性因素,是对整体场地的框定,也是场地内各类元素过渡的体现。然而,对于景观建筑来说,道路与边缘是设计过程中需着重考虑的场地要素。景观建筑与道路、边缘的承接关系,设计手法与材质运用的过渡关系,直接决定了滨水生态景观的整体效果呈现。

2.2连接点、地标因素

连接点是游览者在旅途中对各不同功能分区到达和离开的点。它们是从一个地区过渡到另一个地区的交叉枢纽与关键点,也是游览者景观体验感的转折点。连接点是否有明确的指引,是否与所指引功能区有合适的距离,是否能起到阻隔或者转折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整体景观体验感。地标是另一种参考点,往往以空间核心的姿态将功能辐射至目光所及区域,甚至可感知区域。景观建筑作为滨水生态景观中的地标因素之一,可以承载大部分城市内外人们依托于公共空间的聚集类活动。随着人们对此类活动形式及空间感受越来越熟悉,人们对景观建筑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景观建筑中的运营策划与功能划分也越来越重要。

2.3广场设计标准

广场被定义为影响城市风格的重大因素,同理,在滨水生态景观中的广场,通常是景观建筑功能的延伸,具有许多显著的场地特点与功能特征。因此,在设计手法上也需综合考虑整体景观特色的展现、场地生态要素的融合,以及建筑外溢功能、衍生功能的承载模式及空间架构。

3.滨水生态景观及景观建筑的设计管理原则

3.1重视周边场地环境研究

周边场地的交通组织与功能分区极大的影响了滨水开放空间的结构框架。滨水生态景观多作为纽带,以线性形式连接城市各个区域,与其互通的城市面种类繁多,也起到融合城市的作用。在可达性上,它被要求在与周边城市地块能方便对接、延续城市肌理的同时,将对城市的主要交通干扰降至最小;在功能上它的活动与项目设置应该与城市的功能使用相呼应;在特色上,它应该与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互相共生。因此,作为设计管理方,应促使设计方在搭建项目空间及功能骨架前,清晰摸牌周边城市环境,促使设计方案与城市在空间肌理、交通可达、功能融合及历史文脉上紧密相连,建设与城市融为一体的滨水空间,使场地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活力之源。

3.2促使场地安全与景观的融合

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空间会伴随着季节性的水位变化,水利部门对此类空间均有对应防洪标准,对防洪堤及抢险、求生通道的设置也有相关要求,滨水生态景观项目也需以安全为第一要素。过去,此类工程多数处理方式较为简单粗暴,以单一线性堤岸为主,往往导致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出现障碍,此类设计手法也成了部分设计方的惯性思维。因此,设计管理者应当改变现状,促使设计方案通过构筑休憩平台、打造生态驳岸、退堤修建台地式景观等方式,结合建筑,形成安全、活跃、亲水、生态化的岸线。能否在处理防洪需求的同时,进行策略性的岸线改造,往往关系着项目的成败。

3.3以空间序列感打造多元空间体验

滨水生态景观项目应以游客的行进体验为主线,以滨水空间体验为内容,形成连贯的空间序列。在城市高度拥挤,交通严重堵塞的大城市病背景下,绿色出行逐渐成为一个重要选择。而另一方面,随着休闲经济的到来,使得自行车成为运动休闲的潮流。因此绿色骑行道与步行道的结合成为了城市慢行系统的主要角色,也是串联公园各功能空间的主要线路。而基于场地特征所打造的各类景观节点,则是为使用者提供丰富体验的主要场所,特别是良好设计的建筑本身作为景观元素也提升了公园的景观多样性。因此,在设计手法上,如何利用慢行交通体系,结合各区段丰富的活动设计与岸线、建筑的组合,实现各区段空间的开合、材料的对比、季相景观的变化等,从而为游客提供不同的空间体验及城市意向,是管理方设计管理过程中需要实时把控的重要方面。

3.4统筹考虑后期运营管理

滨水生态景观作为公园的一种,在城市中不应该是视觉性的形象景观或者消极的绿化空间,而应该是城市积极性功能空间,是城市的客厅和市民休闲的后花园;社区服务、休闲健身设施不是公园主题性的配置,而是具有一定服务半径的公园标配;公园中的景观建筑也不仅仅是一种空间形式,而是景观中的经济活跃点。特别是商业性景观建筑,它并不独立于城市经济系统,而是城市经济系统中重要且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它作为公园游憩活动的配套,为游客提供休闲服务;另一方面,主题性商业消费空间往往也构成了公园中重要吸引物,为公园带来消费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人气与活力。因此,此类项目的设计管理方应在项目前期对设计方植入“城市运营”的理念,在规划设计阶段统筹考虑后期物业管理的便捷性、场地养护的可行性、自然生态养护的可持续性、商业运营的经济性等。做到项目以市民的功能使用为出发点,在长期并可持续的为市民提供真正满足需求的高品质休闲活动场所的同时,还能带来场地独有的经济效益。

4.滨水生态景观与景观建筑设计管理案例分析—深圳龙岗河干流碧道项目

龙岗河干流碧道项目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西起荷康路,东至龙岗区界,全长20.77公里,建设面积约317公顷。该项目以水安全为核心,以活力水脉、多元生境、客家文化为主题,通过生态塑造,在尊重本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借助对原有场所的活化利用,重塑亲水文化,积极构建“1+4+8”(1条庇护生息水脉、4大水岸成长家园、8个城市活力客厅)的滨水总体空间。该项目在以下方面的管理手法上值得推广:

4.1规划先行

项目设计管理从上位规划出发,使项目定位符合城市发展目标,项目功能符合区域生态需求,项目建设模式符合城市发展路径。充分研究用地属性、权属、发展计划,项目前期模拟项目建设全过程,预见问题并合理趋避,为后期排雷。同时,项目管理方结合后期运营需求,在设计阶段由运营方根据实际运营管养的需求,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便捷性给出修改意见,充分保障项目从设计、建设到运营全流线的适配性与合法合规性。面对相关政策调整,调动资源统筹梳理、提出最佳解决路径、反向指导上层计划。

4.2空间多样性打造

项目利用河流周边腹地,结合周边使用者需求,打造多样空间。衔接功能复合型城市界面的空间,设计以疏林草坡、阳光草坪为主,营造大线条的开场流畅空间,并赋以运动休闲的功能导向,将文化元素渗透到园路设计中,串联文化特色节点,穿插多元化功能活动场所,以满足休闲娱乐、有氧健身以及体育运动等多元化需求;衔接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界面的空间,则打造以森林环抱的游乐儿童中心;被城市界面侵占从而无余腹地区域,则以绿植覆盖直立式挡墙,营造舒适宜人的穿行空间。

4.3地方性生态设计实验

在城市滨水园林景观的设计上,每个城市都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植物的种植上,植物能反映城市的独特性。在设计滨水园林景观时,一般植物应该首先选择当地植物进行栽种,主要是为了突出地区特点。而龙岗河在设计与建设时,河道内的自然植被的选择显得尤为谨慎。由于随着城市的逐步发展,龙岗河河岸空间被逐步挤压侵占,形成大量的直立式挡墙;同时,龙岗河承载着此流域的泄洪排涝功能,在极端天气下,该河流水位存在暴涨暴落现象。因此,河道内种植的植被必须具有快速扎根、耐水淹、能固土、易于管养的特点。由于无法准确判断合适的品种,项目组于大面种植前,在河道内选择个别易被水流冲刷的滩地小岛对设计的植被品种进行了实验式种植,以确保选择的植被能适合这种特殊条件,避免财政资金的浪费。

4.4文化元素植入

首先,龙岗河干流碧道项目共有16个建筑,其中在文化结合上较为突出的建筑应属“游龙驿”。游龙驿由咖啡厅、公共卫生间与景观廊架三部分组成。其建筑屋顶形态采用“竹编”形态,与客家凉帽相呼应。项目场地内还保留了部分原有建筑,例如龙园的巨龙展馆与奇石馆,展览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文化内容。因此,项目在功能上升级的同时,还彰显出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同时,在铺装设计上也充分运用石材加上部分花纹雕刻,与布置节点的分区特色相点缀,形成兼具时代特色与当地文化特色的空间效果。

结束语

通过对滨水生态景观与景观建筑的设计管理,抓准设计方式的根本与设计产出的标准,通过对项目的全阶段统筹来把控设计,重视周边环境、解决场地需求、深化场地文化、带动消费经济。才能做出既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真实需求,又能满足城市发展的滨水生态景观与景观建筑。

参考文献:

[1]高鹏.浅谈城市滨水带状公园景观节点设计[J].南方农业,2019,13(3):37-38.

[2]魏进华,王洪俊,白鸥.吉林省野生草本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21):5531-5533.

[3]潘怡宁.浅谈滨水公园设计——以浙江临海湖滨公园景观建筑设计为例[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7):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