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2
/ 2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孙先越1 怀文丽2

1.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大庆  163312

2.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453

【摘 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患者应用急诊护理干预模式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根据调查需求,在本院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选取患者50例作为此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将使用常规护理模式的2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使用急诊护理干预模式的2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后各项生命体征数据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各项生命体征数据表现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PR后的患者使用急诊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情况,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急诊护理;心肺复苏;康复

在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CPR作为紧急救治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然而,复苏成功后的患者仍面临诸多不良反应和长期恢复挑战。而护理在CPR后患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促进患者快速恢复病情,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2]。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对CPR后患者应用急诊护理干预模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此次调查的研究对象为2019.3-2022.3期间收治的5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25)以及对照组(n=25),观察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3:12,年龄范围在26-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48±4.56)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14:11,年龄范围在28-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69±4.8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工作,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以及给药;观察组给予的护理方法具体如下:

 首先应快速清除患者口鼻腔分泌物,将患者置于仰卧位,头部略后仰,有利于气道通畅,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其次给予患者高浓度吸氧,以提高氧分压,改善组织缺氧,根据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情况,给予适当的液体复苏和药物治疗,维持有效循环;在抢救过程中需注意保持患者体温在正常范围内,避免低体温导致机体受损,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的发生;待患者收治入院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慰和疏导,询问发病原因,讲解可能涉及的相关因素,告知解决办法,嘱咐患者不要过度忧虑,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锻炼,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并向患者及家属传授CPR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1.3 观察指标

(1)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生命体征数据,包括心率、呼吸频次、舒张压以及收缩压的数值。(2)统计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如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躁狂、意识模糊等。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当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IMG_256±s]表显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生命体征数据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生命体征数据表现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生命体征数据对比(±s)

分组

例数

心率(次/min)

呼吸频次(次/min)

舒张压(mmHg)

收缩压(mmHg)

对照组

25

92.16±3.15

22.64±2.41

72.49±2.63

132.48±5.74

观察组

25

84.69±1.26

18.46±2.11

86.41±2.64

121.03±3.58

t

-

11.009

6.525

18.677

8.463

P

-

0.000

0.000

0.000

0.000

2.2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50)

分组

例数

记忆力减退

反应迟缓

狂躁

意识模糊

发生率%

对照组

25

2

2

1

1

24.00

观察组

25

1

0

0

0

4.00

t

-

-

-

-

-

3.854

P

-

-

-

-

-

0.049

3讨论

CPR是一种紧急救治措施,用于恢复因心脏骤停或呼吸骤停导致的心肺功能停止[3]。CPR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和电除颤等操作,旨在维持生命指征,为患者争取进一步救治的时间。复苏成功后的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肌损伤、肺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其次CPR过程中可能造成患者的心理创伤,如恐慌、焦虑、抑郁等,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对于该类患者,临床上常规护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但往往无法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提供全面的护理

[4]。其次常规护理在患者早期康复阶段的介入不足,影响患者的恢复效果。另外常规护理在心理和社会支持方面的关注不够,导致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可能面临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困扰。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有研究指出,急诊护理干预模式能够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预防CPR后并发症,促进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的恢复[5]。该护理干预模式是指在急诊科或其他紧急医疗环境下,对患者进行的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它旨在减轻患者的病痛,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促进患者的康复,并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支持。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降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还能够帮助患者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社会角色的恢复。另外,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锻炼,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各项生命体征数据表现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护理干预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救治手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CPR对患者的影响。通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全面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需求,能够促进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恢复,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干预在CPR后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优化护理策略,提高患者护理水平和护理效果,为心血管急症患者的救治和恢复提供有力支持,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员朝灵.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 婚育与健康,2022,28(24):79-81.

[2] 孙锐. 急诊护理干预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效果的影响[J]. 安徽医专学报,2022,21(6):69-71.

[3] 肖莲,林敏秋.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养生保健指南,2021(24):165-166.

[4] 仇淑梅.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作用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26):209-210.

[5] 郭瑞,刘学伟,张苗.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临床康复效果及对不良反应的影响价值研究[J]. 贵州医药,2022,46(2):33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