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史的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2
/ 2

浅析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史的渗透

范世举

  蚌埠高新实验学校   233000 

科学史不是简单的历史,它不仅要体现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更要体现出它的科学性,如科学观、科学产生的过程、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体现出使用的科学方法等。科学史教育能够做到对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有机整合,能够在小学生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上发挥理想作用。[1]在教学中适时加入科学史,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科学,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科学史渗透的现状

(一)在教学中,教师对科学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讲授上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就可以了,不愿意用太多的时间带学生去了解科学史。

(二)教师对科学史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刻。教师的业务重点更多放在某些科学理论或实验操作上,教师自己对科学史的研究较浅,在教学时自然而然地涉及就少之又少。

(三)对科学史的呈现方式不够生动,教师对科学史的呈现方式大多是给学生发一些纸质材料,由学生自行阅读,然后总结、比较之类的,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比较差。

二、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科学史渗透的策略

(一)将科学课体系化的同时,注重科学史的应用

科学课的知识点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之前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联系,所以需要将本节课所学知识与之前所学的相关知识相联系,在涉及到科学史的部分要注意哪一部分的科学史对应着相应的教学目标,使得对科学史的学习能够服务于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时,涉及到了地球的公转,这需要回忆之前在本单元第三课《人类认知地球运动的历史》一课中提到的哥白尼的“日心说”中涉及到的两种地球的运动方式。在正式开展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回忆并查阅哥白尼“日心说”的相关资料,并提问:哥白尼提出了哪两种地球运动的方式呢?这个活动既是对之前所学习的内容的回顾,又对接下来的探究活动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且还锻炼了学生总结有用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分析与总结,知道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中提到的地球的自转及公转的说法,即地球是在运动的,绕轴自转,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地球及其他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自转的知识,那么这节课将会学习地球的公转的相关知识。并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思考哥白尼“日心说”里有关地球公转的说法是否正确。接下来的活动是了解地球的公转,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历史上的哪些观测证实了地球的公转,并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了解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并最终得出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选取的科学史要体现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上课时所选取的相关历史资料要慎重斟酌,既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背景,又能体现出这段历史的特点以及历史的产物,资料不能过精,资料过精学生懒于动脑去提炼本节课所涉及历史的相关信息。资料过多,会让学生产生反感,还会浪费过多的上课时间,学生的课上时间非常有限,不能将历史事无巨细地去了解,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可以放到课下去做。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人类认知地球运动的历史》时,里面提到的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上古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和运动方向的几个假说:“浑天说”、“盖地说”和“天圆地方说”,我国战国时期杂家著作《尸子》中曾提到过的“天左舒,地右辟”的说法以及古希腊的学者海西塔斯和菲洛劳斯曾经提出过的关于地球自转的猜想。这些内容课本里未涉及,但是,这些都是比“地心说”和“日心说”更早的假说,也是对地球运动认知的相关历史资料,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鉴于它们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所以只需要让学生简单地了解即可。但是也要比较这三个假说、《尸子》中的“天左舒,地右辟”的说法和古希腊的学者海西塔斯和菲洛劳斯曾经提出过的关于地球自转的猜想与“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不同之处,学生们会发现三个假说、“天左舒,地右辟”的说法和古希腊的学者海西塔斯和菲洛劳斯曾经提出过关于地球自转的猜想只是一些猜想,是无法令人信服的。托勒密是总结了前人的观点和长期的观察,完善了“地心说”。而哥白尼则搭建了一个小型天文台,并用设计的观测仪器进行了长达30年的观测,通过观测后得到了可靠的数据,从而提出了相关观点。他提出“日心说”后,对他的学说中有关地球自转存疑的人仍然很多,后来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围绕木星转而非围绕地球转,否定了“地心说”中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法国的物理学家莱昂·傅科用“傅科摆”让人们真正认同了地球自转的猜想。但是因为观测工具的局限性,导致“日心说”中有的观点是错误的,学生们会发现观测仪器越先进,科学就更进一步,科学技术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从而意识到科学技术和数据的重要性,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知道科学的观点需要有证据的支持。接着做模拟实验,完善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把改进过的地球模型贴上几个反光的亮片并标上序号,打开手电筒照射地球模型,同时让地球模型逆时针方向自转,观察亮片是否经历昼夜变化。将观察用连续的组图记录下来,便可以解释的更加清楚了。-

三、学习科学史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更加感悟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之不易,过程是曲折的,所以要有一颗追逐真理的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正是学生们需要培养的科学态度。而通过模拟实验,学生看到了这些名人观察到的现象,在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的同时也让他们对能够自己观察到现象更加有成就感。

通过科学史渗透的一步步深入,学生更愿意主动了解历史及最终的结果,并且随着内容的一步步深入,完成一节课的学习,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对于科学史的过程也更容易把握。

科学史的渗透,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能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的本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对科学史的渗透,让学生在把握科学理论的同时也能对科学史得到更多的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林炳连.刍议科学史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价值及方法[J].考试周刊,2019(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