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内蒙古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30
/ 2

推动内蒙古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

何颖

锡林郭勒技师学院(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内蒙古锡林浩特市 026000

摘要:目前,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如何紧跟步伐,主动承担国家文旅产业发展体系的区域分工,促成合作格局的形成 ;怎样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的经济攻关期,促进文化旅游品牌发展,促成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先导产业的新型产业结构,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内蒙古自然风光美丽、文化底蕴深厚、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随着高铁、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开通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使更多的游客走进内蒙古,加速推动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文化;旅游业;创新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是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是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内蒙古文化产业迎来新的发展与机遇。国家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也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这给民族地区少数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内蒙古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产业总量与其他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民族特色文化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知名品牌较少、高端创意和管理人才不足。如何在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特殊时期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高效的文化产业,是寻找我区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问题。

一、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按照地理空间分布,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了呼乌包鄂、锡林郭勒、赤峰、通辽、乌兰浩特、呼伦贝尔、阿拉善七个旅游区 ;产品包括草原生态旅游、沙漠 戈壁旅游、民族风情与历史文化旅游、 冰雪 旅 游、 边境 旅 游、 森林生态旅 游、地 质地貌 旅 游、湖泊水域旅游与航天科普旅游等。 内蒙古旅游产业主要依托五大资源。一是草原。内蒙古天然草场总面积达 13 亿亩,居全国五大牧场之首。著名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等草原是极具代表性的草原旅游区。二是民风民俗。内蒙古是蒙古民族在中国的聚居区,蒙古族少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三是文物古迹。内蒙古历史悠久,依托古代民族匈奴、鲜卑、突厥与回纥、契丹、西夏和金的遗存以及现有民族的历史遗存,开发了众多文物古迹旅游产品。 四是沙漠。内蒙古的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著名的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和库布齐沙漠。五是森林。内蒙古有一大批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衡量,旅游资源的 8 个主类内蒙古全部具备 ;34 个亚类内蒙古拥有 30 种,181个基本类型中内蒙 古 拥 有 112种,分别占全国旅游亚类和基本类型的 88.2% 和 61.9%。因此,内蒙古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赋存,资源类型多样,各类资源在全区广泛分布。资源个性突出,自然风光与人文胜迹、民俗风情紧密结合,彼此烘托,展现了内蒙古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民族独特性等旅游资源特色。优势是显在的、突出的,也因此获取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完成了原始积累。同时,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内蒙古旅游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文化传播和地区形象塑造方面创造了较高的社会效益。这些都为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内蒙古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创新发展

1、奋力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①深化文旅产业政银企融资对接。继续加强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内蒙古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不定期召开对接会,完善贷款融资项目库,着力推动金融机构对文旅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同时对符合条件的融资项目做好贷款贴息支持引导。②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对自治区首批重点培育的文化产业园区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全力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③实施文化旅游数字化工程。推动 5G、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线上演播、博物馆展览展示、智慧景区打造、新场景应用、新业态培育等方面的应用,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智慧旅游、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强产业链、创新链对接。④培育文化新业态。提高创意产品设计发展水平,促进创意设计与实体经济、现代生产生活、消费需求对接。通过举办内蒙古文旅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建立内蒙古礼物品牌管理体系,开展内蒙古礼物评选工作。⑤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实施惠民举措,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制定促进消费的优惠政策,举办消费季、消费月等活动。继续做好国家级文化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申报工作。

2、全面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①推动黄河文化公园建设。加强长城、黄河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风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完善长城、黄河沿线旅游公共服务配套,培育长城、黄河文化旅游品牌,推进长城、黄河沿线文化和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将乌审旗萨拉乌苏、和林格尔县土城子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纳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畴,全力打造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②推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聚焦全域全季、差异化高端化发展定位,强化区域间资源共享和高水平战略合作,着力打造“四带四圈”,跨盟市打造大景区,跨区域布设黄金线。③大力打造旅游品牌。全面推进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景区和库布其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创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力争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通过 5A 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支持阿尔山市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④发展休闲度假旅游。重点推动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鄂尔多斯、阿拉善等盟市旅游休闲城市建设,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产业集聚区。开展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和旅游休闲街区、滑雪旅游度假地、C 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创建工作。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自驾旅游服务项目,鼓励重点服务区打造—批自驾旅游网红新打卡地。

3、持续加大市场培育监管力度。①守住安全底线。紧绷安全发展这根弦,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要时段,制定措施、提出举措,坚决守住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底线。②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完善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预案,强化疫情防控宣传培训,提高从业人员防护技能,引导游客增强防护意识。③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审核机制,规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加快构建文化和旅游市场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推进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创建,加强导游专业素养、职业操守和服务质量。④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培育骨干文化和旅游企业,推动创建一批 4A 级以上旅行社,打造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和金树叶级酒店品牌、甲级旅游民宿,支持中小微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4、拓展对外开放交流合作空间。①加强市场拓展。推动开展满洲里边境旅游试验区验收工作,加大满洲里边境旅游试验区宣传推广力度,支持满洲里旅游目标向国内市场转移,增强国内旅游内生动力。加速推进“万里茶道”国际旅游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工作,与俄蒙地区建立宣传推广共享平台,壮大“万里茶道”联盟发展。②加强宣传推广。与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等主流媒体开展战略合作,持续打造“四季好风光、亮丽内蒙古”旅游形象品牌。围绕冬季旅游、黄河旅游、长城旅游和世界遗产旅游等四个主题,加强与周边省区的交流合作。

综上所述,内蒙古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在全域旅游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指导下,以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为目标,联合主体协调各主体相关利益,革新产业要素,高度合理配置资源,高度优化产业结构,做出有创新力、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系列行动计划,追求联合主体各自利益与资源、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

[1]许秀文.内蒙古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协调发展的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8(08):95-101.

[2]荷叶,张森林.内蒙古文化产业与旅游发展研究[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36(05):191-196.

[3]黄雪莹,梁儒谦.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及政府规制改革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11):19.

[4]兰苑,陈艳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机制与路径——以山西省文化旅游业发展为例[J].经济问题,2019(09):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