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物质文化生活设计而产生的设计随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30
/ 11

  由物质文化生活设计而产生的设计随想

苗巍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要:设计伴随着我们的社会发展不断更迭前进,历史的推动促进了设计的发展和创新,不同时期的物质文化生活设计呈现着多姿多彩的面貌,无论是设计作品还是设计思想,都会随着我们对于设计的不断深刻认识和理解表现出丰富的设计语言。本文从物质文化生活设计中的建筑、城市规划与交通、家具饰品、园林、桥梁、日常生活用品和智能产品等方面对设计的当前状况进行分析,主要是从发展的眼光来思考,从而产生关于更多的设计未来的联想。这些联想其实都源于对现实设计状态的思考,立足于设计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展开论述,力图通过实例、设计思考和设计随想等方面加以说明,使设计语言展现更加宽阔的领域和更加丰富的表达。

关键词:设计规划;物质文化生活;创新发展

设计伴随着我们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物质世界的丰富充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出多样化的面貌,进而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从设计艺术史的发展中感受到的时代进步在强力推动着我们对于设计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于设计更深刻的认识、对设计的不断更迭和创新。在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之间,设计扮演着重要的平衡角色。我们当今的物质文化生活设计已经达到了历史上一个比较高的发展阶段和水平,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于相对应设计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对继承和创新的领悟和认识,对设计最大限度地方便和优化我们日常生活的希望和期待。因此,文章将从设计的多维角度来阐述物质文化生活设计中各种设计产品的设计思想、设计创意、设计思路、设计分析、设计创新以及设计面貌的异彩纷呈。

建筑

从古代的洞穴居住到干阑式和窑洞式建筑,再到以砖石结构的四合院和宫殿式建筑,从石头房屋到神庙建筑,再到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从巴洛克、罗可可式艺术风格再到新古典主义和机械化大生产的预制标准件建筑形态,处处都有建筑发展的浓重痕迹。因此,建筑在设计艺术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某一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建筑改变了我们的生态,建筑改善了我们的环境,建筑舒适了我们的生活。

密斯·凡·德·罗,现代主义设计重要的设计大师,他提出的“少即是多”、“上帝在细节中”的著名设计思想至今仍有深远影响,成为了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密斯设计的美国纽约西格拉姆大厦(1954-1958)和意大利吉奥·庞蒂设计的皮瑞利大厦(1955-1958)成为了国际主义风格建筑的典范。其纯净的外表、没有多余装饰的玻璃幕墙结构、纯而又纯的建筑形态、高度的理性、功能至上的设计风格,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今世界的许多摩天大楼、高层建筑采用的依然是密斯的设计模式和思想,可见他对于世界建筑建造和设计的贡献程度。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重要的设计运动对于我们今天的设计构筑、设计方案、整体规划都有着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正如美国作家、记者汤姆·沃尔夫在其著作《从包豪斯到我们的房子》中所说:“密斯的原则改变了世界都会三分之一的天际线”,一点也不夸张。

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中,有生态有机建筑的设计大师弗兰克·赖特,由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成为了他实现“山中之宅”建筑梦想的著名设计作品。“流水别墅”室内空间穿插交叠,光影斑斓,整个建筑浑然天成,以其质朴灵动的形态,深刻诠释了赖特的有机建筑设计理念。在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生活中,采用有机建筑的思想来进行别墅的建造、住宅的规划,使劳碌一天的人们能够在工作后有宁静舒适、和谐安逸的生活环境,不失为一种佳选。

20世纪70年代,西方设计界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设计”。与现代主义设计不同,后现代主义设计强调浪漫主义、个人主义,设计语言呈现出隐喻的形态,并提倡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加强了对产品建筑等文脉的强调,从而使设计作品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温图利设计的美国费城栗子山住宅、富兰克林庭院;穆尔设计的新奥尔良市意大利露天广场;斯特林设计的斯图加特艺术馆;格雷夫斯设计的波特兰市公共服务大楼;丹麦设计师伍重设计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罗杰斯与皮亚诺设计的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等。这些著名设计作品的设计思路、创意构想对当代社会的设计建构起到了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体系,在世界建筑设计史中独树一帜,占有重要的位置。12世纪初由北宋的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重要的文献。著作中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用材特点,利用大量的手绘图纸详细说明了中国建筑的组合形式和不同房屋的建造方法,以及建筑的外观、结构、色彩和布局,彰显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杰出智慧,对于现当代中国的建筑形制起到了较大的影响作用。比如北京的紫竹院公园,三湖两岛一堤一河一渠的建筑布局,与古代的风景园林暗相契合;隐身于北京亚运村附近的紫庐,集合了山、水、树、石、亭、台、楼、阁、榭的古代经典园林特质,显示出了新中式庭院的建构理想。此外,还有像北京的观塘、泰禾运河上的院子、深圳的万科第五园、东莞的北林苑万科·棠樾、杭州的和庄等建筑,也都显示出了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设计元素的交相辉映。

中国古代建筑以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和典雅庄重、色彩华丽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25年始称的故宫,明清时期的紫禁城,反映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水平。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980余座,房屋9000余间,以南部前朝和北部的后寝部分组成,主线南北取直,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排开,以前朝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为最大建筑。整个建筑布局显示出了“皇权至上”的重要理念。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历时14余年完工,在建造之初,就精心营造了三个高潮:从正阳门起穿过壮阔的天安门广场;长方形的午门广场和气氛森严的正方形太和殿广场。故宫的色彩富丽堂皇、蔚为壮观,显示出了高贵的皇家风格和气派,白色的台基、朱红色的围墙、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屋顶、大红色的窗框和柱子,整体色调华丽而不失庄重,成为了我国古代建筑色彩营造的典范,包括近现代的许多宫殿建筑、亭台楼榭、雕梁画栋,有不少是受到了故宫用色的启发,比如广西的云天宫、重庆的人民大会堂、南京的中华民国总统府、开封的河南大学院内的大礼堂、北京建国初期的十大建筑、武汉的武汉大学校园建筑群等。

在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提出了建筑的三个基本要素:坚固、实用、美观,在密斯的“国际主义风格”和后现代主义大师温图利的建筑作品中,我们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建成了一批颇有影响力的优秀建筑作品,比如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钱江新城CBD、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兴国际机场、台北101大厦、广州电视塔、南京紫峰大厦、中国尊、新央视大楼以及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杭州奥体中心场馆群等,既有传统与现代的组合,又有符合时代风貌的设计语言,达到了设计文化与技术美学的和谐统一。

但是,奇妙辉煌的建筑设计艺术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大中小城市似春笋一般的摩天大楼破土而生,其高大雄浑的造型使人们抬头仰视,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和敬畏,人们开始有了古代建筑不能带给人们的另一个角度的视觉心理感受。一个时期以来,人们穿梭于这些高大的楼宇之间,心中充满了一种惴惴不安和愉悦到心跳的感觉,把登高望远、极目远眺当做了一种新鲜的体验和茶余饭后的热点交流话题,不停地赞颂这一伟大的新生事物。

你要相信,人们感知和认识事物的迅速,很快人们发现这些庞然大物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不仅是城市的经济实力、设计水平和节省土地,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遮挡采光、影响视野、居住不便、环境不优、安全降低、不太方便的问题,于是如今的人们已经开始思考并选择更加适合人们的建筑方式,以此来调整和撤销这些庞大建筑群给人们生活、绿色发展、健康环境诸方面带来的不良影响及危害。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知识经验在知识的海洋中,提升很快,时代给人们从审美、建筑材料、信息网络、健康保障、设计思路和手段方面开启及拓展了巨大的认识领域和空间。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合理地汲取历史留给我们的美好经验及客观科学解决当前遇到问题的问题,所以在知识膨胀爆炸的时代,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及手段变化也会很快,涌现出了大量的、崭新的、绿色的建筑设计思路及典范。比如把建筑外立面加装隔热保温层,挂上轻质金属材料,制作重量较轻的建筑材料,改善通风和采光状况,营造更加合理舒适的建筑环境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我也思考了这个方面的很多现实问题,提出一些思路和想法。比如为高层建筑加装电梯;设计“梅花造型”的建筑;比较彻底地解决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及与外界更亲密接触;为建筑设计专门的消防灭火管道系统,根据着火的类型由消防指挥中心及时组织相关的灭火物质,并通过管道送达至各个楼层及房间;增加建筑的预留高度及预留空间,以改善办公居住收纳空间;思考建筑物最大化的接近自然的程度,舒适人们的生存空间;开发并使用新型的强度高、质量轻的材料,提高人们的居住安全及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思考并设计轻型建筑物的移动问题,以利于城市规划的需要和重新布局。

这个方面,如果敞开思路,大胆地思考当前的建筑状态,就能够提出许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古及近的美好想法。我深深地感觉并意识到建筑设计的审美性、历史性、未来性、可期性的无穷空间,许多大胆的想法的产生,也只是一个瞬间,但我相信,这种瞬间的思想火花的珍贵意义。记录下来吧,交流出去吧,共同研究吧!

城市规划与交通

勒·柯布西耶,法国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杰出代表,机械美学的奠基人,20世纪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设计理论家。柯布西耶在1923年的著作《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提出:“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此观点的提出对当时的建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一系列成功建筑设计的范例使柯布西耶名声大噪,如:新精神宫、萨夫伊别墅、朗香教堂、马赛公寓、印度昌迪加尔政府大楼等。他的建筑设计作品有17个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柯布西耶也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论点和主张,不仅在当时,在当代也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新建筑五要素:屋顶花园、底层架空、自由立面、自由空间、横向长窗。城市规划五要点:功能分区明确;市中心建高层,降低密度,空出绿地;底层透空(解放地面,视线通畅);棋盘式道路,人车分流;建立小城镇式的居住单元。此外,柯布西耶在“光辉的城市中”对城市的规划、分布、功能、构筑等方面做了十分精彩的描述,在杭间先生所著《设计的善意》中有详细的记载。我们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柯布西耶对于机械美学、建筑、城市规划的深刻思考和阐述,在今天的建筑蓝图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比如住宅小区的建造、城市新区的规划、商务中心CBD的谋篇、城市总体的功能分区发展等等,给我们当代的社会生活留下了宝贵的设计财富。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也是世界城市规划史中璀璨的华彩乐章。古代的北京城,以紫禁城为中心,整个城市南北均衡、东西对称,形成了有天安门就有地安门,有东四十条就有西四十条,有东单就有西单,有天坛就有地坛,有日坛就有月坛,有东直门就有西直门等的建筑形态特点,关于此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包括现在的北京大都市城市布局,也都是按照古代的城市营造而建设,环路沿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高速以此向外扩延,以基本的对称形式和环线交通为建构,较好地将古代井制道路与当代的环线规制有机相结合,较好地相互补充,解决了北京的交通问题,突出了北京的城市特色。此外还有古代做过帝都的城市,比如陕西的西安市、四川的成都市、江苏的南京市、河南的开封市等,其城市规划也有大多相似之处,直到现在,这些城市的规划布局,仍然受到当年城市规划的较大影响,沿中心呈辐射状向外对称发展,成为了中国城市规划中重要的参考坐标。例如河南的开封市,北宋时期的皇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以御街为中轴线,分为大内、内城和外城三层结构的城市布局,这种三城环环相套的城市布局,也是史无前例的。其建筑、城门、道路沿对称式的结构依次展开。在大内,有东华门就有西华门;在内城,有大梁门就有曹门;在外城,有新酸枣门、新封丘门就有南熏门、陈州门,有万胜门就有新曹门,有新郑门就有新宋门等等。而那些未做过帝都的城市,例如上海市、深圳市、郑州市,就没有出现这种对称、均衡的城市布局,两者差异明显,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由此,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魅力可见一斑,它不仅规划着当时的城市框架,也深刻影响着当代城市的发展和布局,也许称之为当代城市建设的蓝本更加确切。所以可以看出,设计艺术的历史发展对现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起着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设计智慧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

城市规划设计在当代的设计艺术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离我们的设计距离较近,是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个人在思考良久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城市交通规划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从设计角度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的相应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二是安全性原则,三是快捷性原则,四是节约性原则,五是环保性原则,六是审美性原则,尽量提高出行的方便性、安全性,考虑建立出行点对点的交通模式,并构成路线的网络化,最大程度的优化和改进当前的交通状况。利用设计理论学的知识来考虑交通的设想,可以从封闭式社区、下沉式道路、高架式道路、“2+n”层道路和“高低差”型道路五个方面做如下思考。

封闭式社区。在现代小区和城市道路上可以融合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在小区的设计规划上,可以使汽车等交通工具一进门就驶入地下道路,与地面上的人和其他要素分离开来,增加了小区的独立性和安全性,同时可以使用交通工具载上我们到达相对较近的目的地。在开车进入地下后,可以设计每个小区间的道路打通和经过这个小区“一下一上”的穿越,不仅可到达个人车辆的停车位,也可以到达小区任意一幢楼的楼下,并且用最近的距离减少我们所要经驶的时间,再加上相应交通设施的配套,使社区名副其实地“封闭”起来,形成地上小区环境优雅、地下道路四通八达的理想效果。

下沉式道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在经过每个大的路口或交叉道路时,使用道路下沉的办法使交通工具快速通过,有效规避了其他道路要素的影响,提高车辆的通行效率,同时为地面营造出安全、花园式的设计美感。下沉式道路可以有助于我们城市架构的不断优化,使相应的道路路径变得单纯而高效。

高架式道路。在城市规划设计时,注重道路的空间处理,将各种车辆以不同用途区分开来,避免“客货两用”、“客货混用”的情况,开设专门的道路行驶空间,在匝道出口和立交拥堵时,建设一批专用通道,提高通行效率,使真正需要分流和通过的车辆能够“专道专用”,而不是都挤在同一个入口或出口处。

“2+n”层道路。现在的道路交通以地面、快速路为主,那么,在这两层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再加设高架道路或地下涵洞隧道的方式来解决城市交通规划问题,使高架路的层数增多,细化各个出入口的分流,在有条件的区域建造道路隧道,避开多条道路的汇集,在隧道“地下一层”的基础上,再考虑增加负二层、负三层,将道路以“地下立交”的方式进行建造,在增加路网的同时,使我们整个城市的规划“活”起来,进而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高低差”型道路,从我们实际的出行方式出发,将道路分为小型汽车道、公交大型客车道、货运道、自行车电动车道和步行道等车道类型,在每一个不同的车道区域砌成高度不同的路沿石或不同高度的路面,甚至可以为大家都很惧怕的油罐车、化学品车、大型重卡辟出专用车道,各行其道,相互不交叉,整体道路全封闭,杜绝各种无效的路口和交织情况,提高了车速,降低了行车疲劳,防止了各种交通摩擦,从根本上改进了道路环境,进而出现的将会是全新的道路面貌。

家具饰品

家具和饰品具有很强的收纳收藏、增强美观,改善环境的作用,所以家具和饰品虽然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风格,历经不断地设计和改变来维护它的优势,保障它的传承性,但是发展到现在,却出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是家具饰品与占用空间关系的极度矛盾,尽管设计学家千方百计来采取多功能、内藏折叠等方法来尽量减少其所占用的空间,但也只能起到部分的改善作用。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个突出的矛盾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比较难以解决的地位。

所以,必须开启思路,设计布局,以求更好地解决问题。可以在室内有家具的区域设置智能感应家具系统,即先设置好每件家具出现的时间,到点后利用抬升、出仓、下缓、提拉等方式使家具就位,根据每个季节或阶段,事先安置好不同的家具区域,利用“智能化”和“记忆功能”,科学的放置家具物件。另外,还可以使家具多功能化,比如一张桌子,上面可以设置不同的面板、分割、提升局部和出现多种需要使用的架子,这些物品在桌子上设置好操作面板,用到其一种功能时,触摸感应面板,相应的组件即可出来,用完后自动回归原位,按照此方法,它既可以是饭桌,也可以是绘画桌、作业桌、读书桌、麻将桌和书法桌等等,物尽其用,发挥其最大使用效能。

伴随着家具的装饰方面还有饰品,饰品在家居生活也好、出门穿戴也好,都起到了不同的“实用+审美”的效果,我们可以单独开辟一个空间,将饰品按照不同的季节搭配、不同的环境场合、不同的使用目的、不同的装饰效果、不同的色彩氛围等将它们加以分类和贮藏,在上面设置控制面板,轻触不同的功能键,相应的饰品即可呈现出来,使我们节约了找寻、配对、选择的时间,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另外,家具所用的材质、重量、环保、更新、组合方式在现实的生活中与人们的主客观需求之间也在不停地发生着调整,这就赋予家具和饰品的设计要有前瞻性,重视研究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追求方面的情况和变化。注意家具饰品在生活中的引领作用,以实时适应人们的生活的改变。关注和研究家具及饰品的自然淘汰问题,其绿色功能和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尽量采取和利用家具及饰品的重组功能进行新的组合重装,但是也只能解决和延缓淘汰的时间问题,所以家具饰品的淘汰之后的回收和利用也是一个在设计初期就需要纳入设计思考的一个问题。

当代社会生活建立在了高度物质文明的基础之上,家具饰品实用功能的占比有所降低,其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比例在不断上升。由于有了较强劲的经济条件支持,对家具及饰品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要求日益快速升高。在进行设计中关注这个趋势,发展家具从实用至承载文化、传承历史、美化生活、调整情绪、增强记忆各个环节上的强度,是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必由途径。

近来读了杭间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工艺经典《考工记图说》和《天工开物图说》及梁思成先生的《营造法式注释》,总感觉到中国式榫卯结构的成果在当下运用的不多,大批家具采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进行标准化的制作,实在难以满足日益增强的个性化需求。是否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式的榫卯技艺,在设计中进一步的传承和改进,以提高家具的重组的可能性的确值得探讨。

园林

在中国的设计发展史中,也出现了像中国园林等方面的优秀代表,它们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发展和每个人的生活,使我们在绿水青山的自然涵养中获得生机与陶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我们审美鉴赏的提高。我国古代园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周,汉代时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苑”的园林形式,“诗情画意”成为中国园林设计的主要思想,明朝的计成在历朝历代建筑园林的设计实践基础上编著了《园冶》一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方法和思想理论基础,在古代中国的设计史和美学史上占有极其宝贵的价值。我们所熟悉的“三山五园”,即静明园、静宜圆、畅春园、圆明园、颐和园和万寿山、香山、玉泉山,还有承德的“避暑山庄”等,构筑成了我国北方皇家园林设计的典范,在建筑上,力图摆脱人为雕琢的痕迹,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至美境界,对于我们现当代的园林建筑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此外,江南小型私家园林也别有兴致和风味,形成了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营造体系。江南园林以“自然美、曲折多变和崇尚意境”见长,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苏州的拙政园、怡园、留园、网师园和扬州的何园(又名“寄啸山庄”)、个园,以及上海的豫园等园林建筑,开创了“咫尺之间见乾坤”的空间美感,深刻启发了现代园林“曲径通幽”的建筑思路,形成了“别有洞天”的审美意趣,同时又有“借景”、“分景”、“隔景”的独到的东方园林建筑意蕴,给人以回味无穷的审美体验。现代园林建筑如2006年建成开放的、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建造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便是一个生动的将传统园林思想和造园手法娴熟运用的典范。此外,广州的白天鹅宾馆“壁山飞瀑”景观、北京的“香山饭店”和“友谊宾馆”设计、银川的桃李春风漫心符酒店、苏州的南林酒店,借鉴了曲水流觞、清新典雅的传统园林设计语言,将地方自然风景特色融入其中,建成效果别具一格,令人印象深刻。

随着近年来城市的高速扩张和发展,园林建设的概念日益淡化,人们仿佛习惯于以钢铁森林为伴,一度将眼光转移至有高度、体量大、豪华、气派的高楼大厦作为欣赏对象,仅把古代的园林景观作为一种休闲时的另类品味。而高楼林立逐渐形成了城市的主题,古典园林在城市中所占面积日趋缩小,似乎被人们视为隔代产品,被冠以陈旧的意识,从人们思想意识和视野中渐渐退去。所以,近现代的园林建设几乎处于长期停步不前的状态,人们在高楼林立中间习惯于看到绿地和浓厚的树林,并以此形成所谓的城市园林,并认为这就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改造延续,多少有点荒唐。

人们很快发现,生活在钢铁森林中间的心神不安、天际线丑陋、缺少生态环境、面貌千篇一律等方面的问题,于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又逐渐开始升温,从中感觉到这种园林法式给人们带来的休闲和愉悦,许多有条件的城市开始提出城市的生态发展规划,重新找回了古典园林的设计思路和审美观念,开始在刚硬的现有城市面貌中加入一点诗情画意和柔情蜜意。人们感觉到了高层建筑虽然较好解决了城市膨胀与占用土地之间的矛盾,但在不久后很快发现这种城市规划设计的巨大潜在问题,那么找回生态发展、回归园林状态也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尽管现在人们的设计规划手段很多,比如计算机的应用和各种软件的开发,似乎制图速度明显加快,计算更加快捷,充其量也只是规划设计的一个手段而已,而其背后的真正的灵魂并不在这里。种种问题提示我们,规划设计和审美的价值及灵魂所在是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审美理想、可持续发展,人们惊醒并发现从尘封已久的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理念中存在尘埃封不住的金光闪烁的美好东西。从而新的一轮规划设计中人们开始探索自然山水与建设的友好结合,生态环境的资源价值,研究探索园林发展的存在方式、利用价值、发展途径、平衡布局诸多方面,这是一个缓和和解决城市建设问题中的重要思路,今后一定会有一个崭新的存在状态和面貌呈现出来。

桥梁

中国古代建筑中桥梁的设计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隋代的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我国最早的敞肩拱桥,桥梁成熟稳重,结构合理,造型优美,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奠定了我国古代桥梁建造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汉代的平桥,结构简单,造型平直,实用性强,在现代桥梁建造中多有应用,此外还有拱桥的著名代表如卢沟桥,北宋画家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河南开封即将出土的州桥,福建屏南的万安桥等,都反映出了中国造桥的高超水平。近现代的杭州钱塘江大桥、南京的长江大桥,当代的连接上海到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连接嘉兴和宁波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陆地与舟山岛的舟山跨海大桥、连接厦门湖里区和海沧区的海沧大桥、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港珠澳大桥、连接杭州钱塘江南北两岸的之江大桥、复兴大桥、九堡大桥等,都反映了基于古代建桥史上审美与实用的优秀造桥品质。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似乎已经成为从古至今的一条定律,人们启动智慧,不停地改变桥梁的结构和材料及工艺技术,以建设更长、更加承重的雄伟大桥,当代的桥梁满足了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的需要。

纵观当下,桥梁从架设在溪流小河之上,发展到现在的跨江越海、飞架山川峰峦之上,人们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信心更足了,仔细揣摩起来,人们的这种工程活动已经深深与自然环境有了高度的融合,占据了许多的自然资源,并且改善了它们,一定程度上也损毁了它们。这种给自然的地质资源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可逆与不可逆的损害也许在不久的时间内会被发现和认识。

人们是否异想天开地建设随用随建的桥梁?是否可以建设可以移动和调换角度的桥梁?是否可以考虑建设伸缩式及滑动式的桥梁?比如说在大海上建立若干个大型桥墩,建设伸缩式桥梁,通行时伸展联通,遇有台风或巨轮通行时,能够自然回缩。还可建设跨桥的桥梁,以彼岸的A点对应此岸的B点与C点,根据需求进行移动,节约建桥成本。还可以在高度上,以此岸的A点,对应彼岸的不同高度的B点与C点,以一座桥达到两座桥的使用结果。也可以考虑设计提高锚索强度,建设拉链式桥梁。这样的话重型的桥梁建设与自然的友好和谐将会进一步提高,桥梁的安全和材料的节约也会相得益彰。

设计的功能在于不仅设计好当下,更重要的是设计好未来。

日常生活用品

物化世界中各种设计的存在是客观的、清晰的和可辨的,各种物质设计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态面貌,物质生态是人们重要的生态要素,它囊括了几乎所有的吃、穿、用、交通、居住、使用等生活必备的因素,和我们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营造、提高、改善我们的居住、工作和学习环境,使它们能够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尤其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日常用品,即所谓的吃喝拉撒睡方面的用品的数量非常庞大,在整个设计中占比很高,其日常生活用品与人们的关联度密切,对日常用品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近些年来“全设计”、“可持续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成为了我们进行日常生活用品设计的关键依据。

特别是以“仁:设计的善意”为主题的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中,著名学者杭间先生指出:把主题的英译译为“Good Design”有着特别的考虑和初衷,选择一个最通俗的、最响亮的、最容易记住的、含义多元的词,这样设计师在做他的东西的时候,呼应我们展览的时候,可以有充分的选择性和宽广的边界。此外,如果按中文角度来说“仁”和“善意的设计”,“仁”和“善意”基本上是一样的。如果在英文中再给“仁”做一个翻译肯定有点多余。另外,我们做的是一个国际设计展,想通过这个翻译提醒国际设计师你要把你最好的东西拿到中国来,而不是在罗马、在巴黎、或在纽约,我们想通过“仁”的拼音的翻译,给他一个提醒,用中文给它做一个组合,这个词是他看不懂的。我们查了很多辞典,也做了一个了解,当外国朋友看到仁的拼音REN时,一般是看不懂的,而这正好是我们追求的效果。重要的是西方世界对于“好设计”也是慢慢地比较开放,包括现在提出的“环保”、“可持续”或者“交互”都慢慢靠近中国“善意”这个立意。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设计”、“可持续设计”正以“善意的脚步”潜移默化着我们的生活。运用这些优秀的理念设计日常用品能够更好地提升产品的质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充满情调。

由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消耗量极大,尤其是当前还出现了很多一次性的产品,比如:一次性茶杯,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纸巾、一次性包装、一次性拖鞋、一次性牙刷以及医院里的许多一次性医用产品,都会产生数量极大的废弃物,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人为形成的最大污染源,实在令环保工作者头疼,为了消除清理它们,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为这个时期设计上的一大败笔。

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呢?可持续发展、低碳、环保一度成为当前设计的主题,即对当前产品的一致要求。

可持续设计是我们近些年来在设计界讨论的主题,设计为生活服务、设计保护生态、设计创造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普遍共识。可持续设计又称绿色设计、低碳设计,旨在进行设计实践的同时,关注自然、关注环境、关注生态,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尽可能多的使用再生、可回收、环保的材料,降低污染能耗,为“绿色世界”做出贡献。说起绿色设计,我们需要注意它的“3R”原则,即减少原则(Reduce)、再使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3个原则反映出了人们对于当今环境的重视和生态遭到破坏的反思,同时也彰显了设计师道德和责任心的回归。可持续设计反映了设计界对于当今大社会生态的重视,正因为这种重视,使得我们近些年的设计有了更多的创意可能性,促进了设计多样性的发展,增加了设计作品的社会责任,推动了设计环节的良性发展,保持了设计作品丰富的设计语言,对于我们当代社会生活有着非常积极的有益影响。

    其实,传统的日常生活用品现在看来仍然符合上述设计原则,比如人们出行购物时随身携带的布制提兜、保温杯、竹编的器皿、纸质的包装用品、各种款式的棉质毛巾手帕……,不胜枚举。这些日常生活用品现在看来仍然不失为对人们、对生活、对环保有益的善意产品。这些良好的制作和设计,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20世纪中期,战后消费时代的美国,斯隆、厄尔提出了设计的“有计划废止制”,有功能性废止、款式性废止、质量性废止三个明显特征,特征的提出加速了产品的更迭换代,丰富了人们的购买需求,拉动了战后经济复苏和发展。这个理念在当今功利极强的日常生活产品中应当得到尊重和坚持,即对那些影响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垃圾式的设计产品及时提出废止,打开红灯禁止通行,制止和杜绝这些产品的设计行为和产品的制造生产,促进日常用品的设计向自然友好回归。因此,在当代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设计和消费之间架设一条良性循环的桥梁,是设计师们不断面临的问题。随着回收利用、再生资源、材料环保、技术升级,一些建构在我们已有的设计实践基础上的再优化、再创新、再提升,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得到更好地友好改善,提出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提高设计站位,也应该是设计艺术史发展的重要依据和纽带。设计艺术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前进必然会得到更大更快的充实,获得更多的、被广泛运用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制止和克服这个领域的突出弊端,必须促进设计理念向真善美方向回归,寻找更加安全、环保的材料和技术,制作并树立一批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作为标杆,引领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和使用向科学的方向发展,还人们一个清洁、绿色、善意的日常用品空间,消除人们身边的一切不健康因素及日常生活用品,还人世间一个美好。

智能产品

智能设备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的面貌。

不得不说,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设计产生的一大批智能产品,比如手机、电脑、打印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医用设备、智能检测和评价手段……,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智能产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反应迅速、收纳性可靠性方便性强、与人的互动性高,一定程度上还具有管理功能和作用,为人民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毋庸置疑,智能产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和跨越,使人们不仅从物质上有了新的境界,更重要的是从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们的精神活动。这是一类集精神与物质结合的新型产品。

什么是好的设计?大家众说纷纭,有从技术、材料层面来说的、有从设计思想和观念动机上来说的、有从设计作品的实用功能和社会收益上来说的,等等。我们细细品味,每个说法都能够成立、都有各自的理论依据,因此,设计发展的历史才会呈现多样丰姿的面貌。总的来说,“好设计”包涵了以下基本要素:好看的、好用的、美观的、容易看懂的、不显眼的、诚挚的、经久耐用的、关注细节的、保护环境的、简约少设计的。所以,设计对于我们的生活关怀是最直接的。设计的善意的多少,关系着我们的使用体验、使用感受、使用便捷、使用心境、使用评价。所以智能产品是一类好的设计。我们作为设计师,要始终关注这些要素,正是这些要素,才能很好地体现出设计师的社会道德、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

近几年来,AI人工智能、AR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各种名词如雨后春笋,让我们切切实实在智能时代中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和设计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些优质资源,来为我们的生活做出尽可能多的有益贡献。例如现在的智能设备,为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的有益变化,在设计这些工业产品时,就需要我们以用户为基础,多为消费者着想、多为大众着想,使我们的产品设计适用于大多数人群,从而实现“设计的民主思想”。

现代的汽车有了科学技术的加持,使人们对于汽车的传统观念有了深刻的变化,更加便捷的驾驶操作、更加前卫的造型设计、更加智能的人机交互、更加安全的设计保障,使我们的交通出行变得轻松自如、舒适惬意。手不离开方向盘,语音说出就可以控制空调系统的开闭,上下拨动的换挡拨片实现我们轻松换挡,并线辅助的设计出现在后视镜上,使我们很远就可以看到后方交通情况,后视镜的电动折叠使我们轻而易举的完成错车动作,在“中控大屏”的UI设计界面,我们轻触即可完成复杂的传统旋钮调整,在有力的设计优化前,大部分的操作变得从容易控。此外,汽车外观从之前的“流线型”变得更加圆润饱满,矩阵式LED大灯能根据光线强弱自动切换照射方式,有各种不同形状的仿生“日间行车灯”被设计出来,与转向灯、汽车大灯共同组成了“娃娃脸”、“熊猫脸”、“鹰眼”、“钻石切割”等造型,通过这样的设计,拉近了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取得消费者的青睐,实现了“设计促进消费”的意向。

此外,智能手机领域也让设计与创意碰撞出了火花。大家熟知的华为、三星、OPPO、苹果等手机品牌,也都形成了各自的设计语言,年初的华为、三星推出的“折叠屏”手机,兼顾到了出行与使用的便利,实现了大屏大视野、内外都精彩和触屏与手写的良好结合,给予智能手机新的诠释和理解。另外,苹果手机在去年9月8日发布了iPhone14。iPhone14分为iPhone14、iPhone14 Plus、iPhone14 Pro、iPhone14 Pro Max系列,产品的配色设计也颇具特色,在Pro和Pro Max机型上新增暗紫色,媒体评论在日间更像变幻的紫罗兰和紫红色,使其产品序列上除了金色、银色、深空灰等常规配色外,又增加了亮点机型。此外,iPhone14 Pro、iPhone14 Pro Max系列上新增加了“灵动岛”设计,使原来的“刘海屏”成为了挖孔型的“药丸”造型,除了主屏造型上的变化外,“灵动岛”集成了苹果的消息提示、内置应用提醒、第三方应用运转查看、快捷调出后台运行等诸多功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苹果手机良好的UI设计能力。此外手机还融入了“遇到意外情况时自动发出SOS求救和拨打紧急联系人”功能、“野外无信号时可连接卫星发出简单信息”功能,这些功能显示出了苹果对于人们使用时的“善意设计”。

今年9月13日苹果秋季发布会上,开始了新机型iPhone15的发售。iPhone15分为iPhone15、iPhone15Plus、iPhone15Pro、iPhone15ProMax四个机型,细细了解,每款型号都有其亮点之处。比如全机型全面“登岛”(同时配置灵动岛功能),iPhone15、iPhone15Plus、iPhone15Pro的多色彩选择方案,强大的A16、A17仿生芯片,配备“个人海报”功能,设置好个人海报,给联系人打电话时,对方屏幕即可出现,配备“名片投送”功能,与他人iPhone靠近时,即可分享各自信息,配备“实况贴纸”,按住照片中的物体,就能将它从背景中提取出来做成贴纸,炫彩美丽。此外,采用Type-C接口,和安卓充电打通,使不同智能手机同用一根充电线成为可能。iPhone15ProMax采用钛金属材料,触摸手感更加细腻,整体轻量化,美观实用;设计全新的操控按钮,原来的“响铃-静音”物理按键,现在成为了按钮,经过设置,可以调换至其他功能,在保留原功能同时,加入了多种常用功能的唤醒和调出,实现了“一钮多用”的目标。

与此同时,苹果产品注重对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苹果在iPhone14所有摄像头的排线上使用了100%的再生金,在iPhone15机身边框上使用75%的再生铝金属,在iPhone15Pro系列中的内部结构框架中使用100%再生铝金属,采用更多回收材料,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避免了对地球珍贵资源的开采,这也是对可持续设计的关注和重视。

还有在“智能家居”领域,消费者在近几年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家居”包含了诸多要素,既有传统的家具组合,又有新技术、新材料的家用器具,又有设计创意的家庭用品。因此,家居的便捷、使用的轻松、人机交互的友好就显得格外重要。近几年,“小米”在此方面做的产品和创意设计比较多,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小米”品牌大家都不陌生,智能产品的研发、设计、终端使用等方面在短短的7、8年时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大众潜在消费群体不断增加,成为了工业智能产品中的一匹黑马。“米家”是“小米”旗下的智能家居品牌,创立于2016年,品牌发布后,就及时传达了他们的销售理念——旨在给消费者带来集可靠品质、优良设计、合理定价于一身的智能家居产品。从“米家”品牌的三个使命——做生活精品、做AIoT智能化、做高端产品、大众价格中就可以看出其对自身设计产品的定位,既要质量好、服务好、创意设计好,还要定价合理、安装使用方便、各个平台链接成熟紧密。因此,我们就可以把它视为一个完整的闭环,即一个良好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对一系列智能产品实行有效管理的有机生态链。比如语音说出家居名称和希望得到的各种模式,便可以完成对设备的操作和控制;设置居室全面玻璃幕墙的早上、中午、下午、傍晚、夜间、凌晨的亮度和显示,便可以使房间的明亮程度自动化,适合我们办公、学习、休息的不同场域;设定时钟闹铃的提示方式,便可完成各个时间点的安排;根据卧室、客厅、厨卫的不同区域,自动调整房间温度,使整套住宅“冬暖夏凉”,同时也可以达到省电节能的效果,由此等等,便可以实现家居的智能化,满足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其实,这些智能操作也都是基于各种工业产品的性能指标、设计尺度、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而发展过来。

毫无疑问,智能产品设计的思路开创了设计先河。智能产品很显然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和赞誉,主要是它能够较大程度地代替了人们一部分的劳动,减轻了人们的精神负担,规避了需要人们参与的一部分不安全活动,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但是,电子产品的在应用中的管控也成为了一个需要设计者和应用者值得关注的地方,比如如何合理地使用、智能设备与人们精神活动的关系怎么处理、如何更好地开发设计研究这类产品、最大限度减小智能产品危害方面还需要有新的思考和探索。即所谓利好与危害同在,危机与发展互生,创新与风险相伴,仍然需要我们在哲学辩证法的基础上去做好下一代的智能产品设计工作。

可持续发展

兰姆斯提出的“好的设计”中,对于环境的关切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物化世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人造环境是基于自然环境的天然秩序,经过我们的再设计、再建设、再发展而组成的客观环境,自然环境需要特别保护,因为它是不可再生的,具有永恒性和唯一性,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离开了自然环境,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就无从谈起。所以,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形成我们需要的人造环境就成为了我们对于环境关切的重要目标,也是设计中环境关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好的产品或视传设计往往能较好地体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一鲜亮的底色。

举个例子,比如在茶叶饮品方面,作为“联合利华”旗下的“立顿”品牌,在对整体产品包装、色彩、字体、背景等方面的设计上,就考虑到了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亲近感和便利性,用我们看似“平常”的材料营造了一种舒适饮品、亲近自然的感受。例如旗下产品“茉莉花茶”和“红茶”:“立顿”品牌的茉莉花茶(Jasmine Tea),整体形象设计清爽简洁,充斥着清丽之美。像每一个细节:中文英文的字体设计,背景元素的组织,上面的产品信息和内包装茶袋的设计,无不体现着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友好和便利的关照。通过外包装的设计,我们可以观察到它的生态理念和创新的设计思想:“FSC”森林生态——“源自负责任的森林资源的包装”;“天然花香100%鲜花窨制”,一股清新花香扑面而来;“源自茶园,绿动地球”,——坚持使用可持续来源的茶叶以及环保可降解的茶包,跟随立顿将茶盒回收利用,将茶包堆制肥料,每一次立顿行动,都可以为地球生态带来改变,显示出了立顿对于茶饮品在设计、生态、环保方面的考量和创新,改变了茶叶“用毕即弃”的传统,开创了茶饮品新的设计语言和有机生态形象。此外,立顿的“黄牌精选红茶”也是如此,上面的“100%可追溯,雨林联盟认证茶叶”成为有别于其他茶叶的重要特征,使消费者一看便知,内包装开盖的位置印有“Hello SUNSHINE”(你好,阳光),寓意着元气满满、充满活力的一天。小小的英文单词折射出了大的设计关爱,不自觉地拉近了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善意距离”。

依据门捷耶夫的物质不灭定律,其实任何物化产品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比如以农业产品作为基础原料通过物理方法进行设计,其产品就有很大的转化空间,而农业产品是一个循环产品,春播秋收、生生不息,其资源源源不断,比如可降解的塑料袋、粮食发酵生产的酒精、用农作物秸秆编织的各种器皿、各种木制门窗及家具……,其物质间的转化余地十分巨大。再比如当前的建筑材料,如果经过细化粉碎,也可以重回自然。还有各种金属制品通过溶解分离,仍然可以作为新的材料使用。所以在设计时,就应该有预见性地考虑产品的原材料问题,通过设计打造产品的从生到死的全链条生产和再利用,形成绿色设计概念,这就是从设计的角度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艺术作品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的外化载体,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作用。在艺术众多的社会功能中,审美认知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我们将设计艺术史中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作为理论基石,向外散发我们的设计意识、设计实践、设计效果和设计意蕴,使我们的设计作品紧跟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紧跟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达到自由、舒适的艺术体验。比如在欣赏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时,通过艺术家轻松、丰富的点彩笔触和色彩生动的搭配组合,使我们仿佛感受到了日间午后的暖意洋洋,身心得到了放松,审美情感得到了升华;又如在欣赏色彩多样的水墨花鸟画、聆听刘天华的二胡曲《月夜》、品味李商隐的《无题》诗时,都能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

艺术的审美表现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还表现在创作技巧上,一首班得瑞的《森林中的一夜》,把我们引向静谧、幽雅的艺术氛围;一部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伏》中的竹林片段,使我们感受到了影片对于色彩构成的精准把控和来自于大自然中协调色的处理,写到这里,伊顿的著作《色彩艺术—色彩的主观体验与客观原理》中关于色彩搭配的研究在思想中便跃然纸上,那一片片翠色欲滴的绿色,给与我们绿的享受、绿的神往,天与地、人与物在壮观的绿色海洋中得到了升华,使画面的意境提升到了极致,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企业文化深度地融合也是近些年来艺术审美领域一个显著的趋势。比如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它成功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凤凰纹样,并采用了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一凤一凰振翅高飞,铿锵和鸣,将媒体的特点和品牌的立意高远的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还有中国联通的标志,采用了古代的盘长纹样,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迂回往复的线条标志着现代网络通信事业的井然有序、信息畅通、无以穷尽、地久天长,同时借鉴了中国传统造型“中国结”的图案和“中国红”的鲜艳色彩,令人印象深刻。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寓意,十个镂空有十全十美、圆圆满满之意,因此无论从对称上讲,还是从我们喜爱偶数的习惯上说,这个标志都洋溢着中国古老文明的吉祥之意,散发着吉祥之气,这种例子的运用,使我们当代的社会生活中少了些许商业气息,多了传统文化气息和传统设计文化的亲和力。因此,我们在进行设计艺术活动时,既要符合现代社会的时代气息,又要与传统设计艺术史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创作出有益于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设计作品。

近些年来,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出现了一批与近现代建筑有机结合的生动例子,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我们的艺术审美又有了多样化的体验。比如北京的“798艺术区”,其前身是1952年由东德设计师参与建设的“718联合厂”,联合厂的建成之时就具有典型的包豪斯建筑风格,是实用和简洁性完美融合的典范,体现出了德国人在建筑质量标准上追求的高标准。比如为了保证这个中国首创的无线电电子元件企业的建筑牢固性,采用了500标号的建筑砖;因生产需要,设计师巧妙地将厂房窗户向北,而一般建筑物的采光都朝南,这种设计可以充分利用置顶的自然光线和反射光,这就保证了光线的持续稳定性。基于上述基础,又由于95年央美的到来,使这个日后分成的“798”分厂得以重新焕发生机。这座厂区在建造之初就采用了高标准的建筑结构和质量,贸然拆掉再建新的艺术工作区实在可惜,同时也找不到了历史的馈赠和遗存的宝贵痕迹,因此如何将此厂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地改造和空间优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在它的基础上进行适应艺术创作和交流发展的平台改造,才能使这座老厂房重新在艺术的舞台上继续焕发新姿。于是在04年,经过多方努力,在艺术界的期盼下,“798”艺术区形成了。在现在的“798”艺术区幢幢具有包豪斯风格的建筑里,艺术家们用自己的设计语言重新诠释着“包豪斯”。笔者在有机会去北京时,总是会去798打卡,看着里面生机勃勃的艺术创作景象和老建筑物上被重新设计出来的优秀作品和设计元素,以及驻停艺术区的创作者,心中不禁对于此情此景感慨万千:798的设计艺术实践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中对于人们艺术生活的鼓舞力和感染力是很大的,由于它的奕奕生姿的效果存在,激励了一大批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激情。

    不难发现,设计具有很强的转换性、重置性和再生性,充分合理地利用和拓展设计的这种功能,能够进一步开阔我们的设计思路,创新设计作品。比如能否将广告用灯光组合打射到天空上,即新颖又没有任何污染,值得设计者考虑。再比如运用声光电技术,将几千年前的文物活起来,人们就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克服参观文物的枯燥无味。还有通过设计将一个家庭主人喜欢的书画作品进行储藏,巧妙地根据主人喜爱和需要及时加以调换,以适应家庭不同的需求,就可以很好地丰富主人的爱好及经常改变家庭的艺术环境。

设计理论

在现代的设计实践中,行为归向设计同样成为了我们要关注的问题。我们因各种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众多的设计作品,这些作品有效地解决了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需求,丰富了我们的设计思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过来,我们从设计的作品中,培养和规范了我们的行为,能够使我们从产品中思考出了如何用、如何座、如何写、如何切、如何剪、如何操作等诸多问题,拉近了我们与设计的距离,丰富了我们与设计作品的交流领域,从而使设计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此外,我们的社会进步促进了设计的不断发展,在将来,必然会出现“无死角的设计”,使设计的覆盖率指向100%,未覆盖面积趋向于0,使设计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不断改善与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的物质生活在提升,带来的是设计的优化和发展,而设计的不断进步,又反过来改善我们的物质生活,因此,它们之间的联系紧密,呈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面貌。设计是发展的设计,发展是设计的动因和外在物化,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的设计”这一关键问题。“发展的设计”大体说来由8个基本设计形态组成,即针对时弊设计、改进性设计、补充性设计、简约化设计、寻找性设计、新的方式和载体的设计、排它性设计和无它性设计。它们之间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设计才能不断发展、历久弥新。

针对时弊设计。在许多的设计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多样化、高速发展的面貌,也有不少值得我们去优化的设计。比如电脑操作系统的不断升级和更新,使我们在同一时间进行多任务的制作有了可能,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可以任意角度旋转,可以使我们突破传统固定角度的束缚,满足多个使用场景的需要,电脑的屏幕出现可触摸型设计,在一些特殊场合可以手指直接滑动操作,合成了“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触屏”的新形态。

改进性设计。设计的实效性就暗示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出现的设计新业态的环境下,对于设计的不断改良和功能上的提升,使我们的设计能够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下门处设置“上下车有障碍的人群的一组专用按钮”,可实现不同的上下车需求,轻触即可展开类似于缓坡结构的上下车系统,轻触可以将公共汽车的握手栏杆伸至汽车外部,帮助肌无力或残障人士使用,轻触可以将类似于滑道的部件伸出,方便小朋友上下车,确保安全等等,小的设计改进蕴藏着设计的无限可能。

补充性设计。补充性设计是对设计方面的某些功能进行再设计,保持原来的设计形态,再加上有必要的设计增加或减少,使需要的设计要素补充其中,达到设计的既定目的。比如在电梯中植入语音自动控制系统,让单独乘坐电梯的手脚不便的人们通过唤起语音来操作电梯,同时加入电梯延迟开关门系统,待行动不便人士缓慢进出后再开闭合,以免出现“靠手或物体阻挡才能使其关住又展开”的尴尬局面,切实方便我们的生活和出行。

简约化设计。设计的目的在于方便我们使用和操作各种工具和系统,达到我们想要的设计效果和期望,设计要遵循简约、使用、美观的原则,其中简约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比如在银行ATM柜台,显示信息尽量清晰明确,操作易上手,避免相关功能不断进行“确认和继续”的繁琐步骤;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手机操作页面,为了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实际使用,将常用的通话、信息、微信等APP在UI设计时做最大化处理,点一次就能通话,按一次就能视频,说一下就能代替打字,隐略其他繁琐操作,切实达到手机为人服务,而不是“拿着使用教程用大量时间研究”的窘境。

寻找性设计。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当代社会,如何寻找到既不影响动力输出、又安全快捷、同时达到降低污染排放的折中方案,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寻找性设计,寻找几者都能较好兼顾的平衡点。目前,电动汽车在近几年的快速出现和普及,初步解决了上述几个问题,但肯定还有更好的方案在研发的路上。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先生前些日子接受央视专访时诚然推出了他们研究多年的“甲醇汽车”,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先后进行了无数次的可行性实验,最终在近期获得了推广生产“许可证”,这种汽车不同于普通的燃油车,也不同于电动汽车,而是利用清洁能源甲醇来替代上述形式,加入甲醇燃料便可实现汽车的低使用成本、低运营成本、低污染成本的“三低效果”。此外,海外的氢能源汽车也在蓄势待发,既照顾到了汽车使用时稳定高效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输出,又使汽车的环境成本降到最低,寻找到了两者的较佳平衡点。

新的方式和载体的设计。运用目前的设计先进成果,来使我们的城市间、省市间的跨运行的交通模式发生重大的改变,比如在小区和城市道路之间,设计出主线和干道,在小区的某一地点上车,缓慢将居民通过支线运送到宽阔的城市道路上,采取无缝换乘的方式到达每个人想去的任意一点,在遇到道路交叉或环路中枢时建设一批中转精准的换乘系统,以“点对点”的形式完成道路运输任务。同时,高铁虽然速度很快,但由于停靠车站过多、每个城市都想照顾到的考虑,停靠、再次启动、再加速的动作过于频繁,事实上延长了高铁的运营时间,使在路上快速奔跑节约的大量时间被“冲掉和中和了”,“不停站”上下车就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目前关于它的设计已有雏形,就是在高铁外面设计一个“壳”,在即将到站,要下车的乘客提前上到这个厢体里,到了指定车站位置后自动停下,同时,另外一个已经提前上客的厢体已经在等待着高铁的到来,同样原理,高铁会在“指定地点”带着这个上客的“厢体”以高速度继续奔驰,同时上客的旅客可以从容下来到高铁车厢享受惬意的愉快旅程,虽然现在是一种谋划,但随着我们的科技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雏形梦想终将会变为现实。

排他性设计。在设计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一些要求特殊的需求和情况,在设计时需要排除其他无用、干扰因素的影响,能够较直接的沿着我们既定的路线到达我们设想的路径。这种设计的最大优点就是设计使用的“专一性”和“单纯性”,利用这个构想,可以使我们的设计空间、设计方法、设计效果、设计策划有了更多机会的施展可能性。比如自动驾驶汽车,将影响其运转的各个道路干扰因素排除在外,对其行驶的道路和驾驶形态做出完整的评估和设计,真正实现“排他性”的自动驾驶。

无它性设计。在设计时,有些设计产品需要有专一的功能需求和纯粹的设计要求,将其他与其无关的因素去除在外,实现设计的高度理性化和一致化,让人们在使用这个设计产品时,能够专注于一点,满足设计的特殊需求。无它性设计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设计的详细性和繁复操作性,只需要简单便捷的操作便可实现设计目的,这也许是今后设计的一个趋势和方向。

设计的展望与思考

设计活动是我们日常生产活动中较为重要的活动,它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联系最为密切,是我们在物化世界中接触到的最为频繁的客观物体和客观形象,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设计活动表现在诸多方面,如文中提到的建筑、城市规划与交通、家具饰品、园林、桥梁、日常生活用品、智能设备等方面,通过有效的设计活动,可以改善人居环境,便捷我们的生活,优化我们的生态,提高我们的舒适程度,完善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更多的生活和设计选项,让每一个人感受到优良的设计给自己带来切身的改变和舒适便利,从而提高我们对于设计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引导我们更多地关注设计、了解设计、体验设计、使用设计和欣赏设计。

设计的多样化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姿多彩的改变和提升,小到一枚回形针,大到邮轮、飞机,处处充满着设计的要素,以前镀镍回形针是本色色彩,形式也单一,现在随着制造工艺的提高,有了多彩的、适合不同文件页数的、可弯曲回弹的、外观多样的回形针。邮轮船体的色彩设计搭配,使其在海面有了更好的区分度,上面对比色、同类色的运用使整个船身充满活力和现代的时尚气息。飞机客舱的内部设计,兼具实用和审美,功能划分更加合理,座椅的人体工学更加舒适,走廊的设计更加的宽敞,行李舱的设计曲线更加优美、里面的容积更加宽大,这些在物质世界的设计可以使我们的旅途更加舒适和惬意,同时也提高了相应的安全性,比如美国著名商业设计师提古的波音737、747、777的客舱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特别是我国自主研发的C919大飞机的色彩涂装设计,整体采用碧水蓝和树叶绿,两种色彩相互映衬,代表着翱翔蓝天、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字体以红色标识,几种色彩搭配协调、相得益彰,很好的体现出C919大飞机的独特风采。

未来的设计会随着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和制造工艺的提高更加趋于合理和完善,同时在新的设计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拥有完备功能的、含有高科技附加值的设计作品应运而出,无论是在社会领域,还是个人层面,这些作品必然会成为我们使用和期待的目标,同时在我们的物质世界中呈现多样化的面貌,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充实着我们的生活内容,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色彩。

参考文献:

1. 《设计的善意》杭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0

2. 《设计沉思录》杭间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22.1

3. 《艺术概论》贾涛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0.1

4. 《中国工艺美学史》杭间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5

5.西方现代艺术史——绘画·雕塑·建筑[美]阿纳森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11

6.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田自秉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1

7. 《世界现代设计简史》张夫也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7

8.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9.《世界现代设计史》(第二版)王受之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12

10.《设计学概论》(第三版)尹定邦、邵宏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8

11.《走向新建筑》[法]勒·柯布西耶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3

12.《艺术史学史》曹意强 杨振宇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21.5

13.《色彩艺术—色彩的主观体验与客观原理》[瑞士]约翰内斯·伊顿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7

14. 《造型基础—包豪斯学院的基础课程》[瑞士]约翰内斯·伊顿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7

15.《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10

16.《画家和设计师的生活》[法]让-菲利普·朗科罗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7.4

17.《中国传统工艺经典》系列丛书杭间主编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20.4

作者简介:苗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