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9
/ 2

浅谈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程建华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兴隆林场, 内蒙古 兴安盟 137500

摘要:林业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森林是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它既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林业产品,又能有效地改善人类居住环 境,调节气候等。中国北方多数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区,缺水已成为制约我国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培育耐旱品种,开展抗旱造林技术研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林业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林业工程;干旱;抗旱造林

引言:在生态资源系统中,林业资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林业工程建设质量对于生态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加强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建条件。本文阐述了林业工程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对我国森林项目的干旱防治现状进行了剖析,并对我国林业工程的干旱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以供有关人员借鉴。

1 林业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意义

随着我国林业工程的不断增加,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首先,林业工程对生态环境能够发挥净化作用。森林生态系统自身具有较高的环境治理功能,林业工程的实施可以确保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的优良。在中国的森林生态工程项目中,通过造林绿化来提高植被盖度、保持水资源和改善水质,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林业工程对提高物种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种群数量也会由于缺少生存环境减少。利用林业工程,提高生态系统的质量和整体素质,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保证生物多样性。

2 不同树种的抗旱能力

2.1 阔叶类

阔叶树种对干旱有很大的抗性,有研究表明,槐树,榆树,火炬树,椿树,柞树等都有很高的耐旱性能,适合大范围种植。

2.2 针叶类

针叶树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林业工程的树种,它不仅具有耐寒、耐旱的特性,还能够适应干旱的环境,适合于许多地方种植。有油松,柏木,樟子松等。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可以扩大种植针叶林的范围。

2.3 灌木类

相对于针叶树种来说,灌木与针叶类树木更适用于干旱地区,而且生长速度也要快得多。在荒漠地带,多选用这种植物,如酸枣,刺梅,山皂角,连翘,怪柳,山杏等。

3 抗旱造林的限制因素

3.1 水资源不足

在林业工程建设中,周围的自然环境对造林树种的成活率有很大的影响。从林木生长的角度来看,水是必不可少的,它会对造林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因为国土面积很广,而北方大多数地区都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此,水资源比较缺乏,这就会对绿化幼苗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干燥的天气,也对林业工程造成了一些困难

3.2 树种的选择

树种的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对林木的生长环境和气候要求也各不相同。在干旱的地方进行造林绿化,必须选用抗旱树种;在开展造林前,必须对所处的生态状况有一定的认识,如果没有正确的选择树种,就算能够成林,也会增加发生病虫害等问题的危险。

3.3 技术不规范

相对于湿热地区,干旱区对造林技术有更高的要求,要确保造林的成活率,必须严格遵循旱区造林技术规范。但是,当前,基层林业工作者的科技服务意识还不够强,林农缺乏对树木、抗旱造林等方面的知识,这就造成了苗木成活率的降低,从而影响了林业的发展。

4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关键技术

首先,在进行林业抗旱造林之前,必须仔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根据造林工程的具体条件,对工程场地进行调查研究,确定场地条件,配置机具,配置施工队伍。通过对土壤的选择,确保幼苗的良好成长和存活率。如果有条件,要对工程的土地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改变土地贫瘠性,实行科学的配方施用,以达到改良土地生态的目的。整地可以有效提供土壤肥力,消除有害生物的滋生和维持土壤水分。造林的最佳时机是在造林之前的六个月之内进行,注意不要太早,否则会对土壤湿度产生不利的影响。其次,利用容器育苗进行干旱栽培,可有效地提高幼苗的存活率。在干旱区,由于土壤含水量较低,因此,在树种的选取上,应该以失水率小,容易成活为原则。采用容器育苗的方法,由于其根部较密,不易失去水分,因而成为林木造林的首选。部分农田处于坡地和沟壑区,其地力和蓄水能力都很差,因此,对其进行适当的育苗是非常必要的。若选用普通树木栽植,则其存活率不高,而使用容器苗则能很好地克服以上问题。在绿化这一步,工作人员只要把不易腐烂的部分去掉,剩下的部分就可以直接移栽,这样既能增加栽植的速度,又能对根系进行有效地保护,增加幼苗的存活率。第三,利用覆膜造林的技术,可以明显地增加苗木的成活率。覆膜造林是一项降低土壤水分损失的造林新方法,它能有效降低土壤中的蒸腾,并在其周围营造出一片小的滋润空间,使其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快速成长,提高存活率。工作人员在种植地上盖上一层膜,再把膜剪一道缝,把树苗栽入沟中。栽植育苗坑采用浅坑法,栽植幼苗后,将根系埋于塑料薄膜之下5—8厘米,营造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在膜的间隙处,将其切割为一个倒三角形,这样,下雨时,雨水就可以通过这个三角形,很容易地进入幼苗的根部,增加了土壤的水分含量。利用覆膜造林的方法,能够提高栽植的成活率,平均能在98%左右,从而减少后续补种过程的工作量。第四,合理的造林密度与林分结构;通过对干旱区植物的栽培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造林密度及林分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确保苗木能得到所需的营养,从而提高成活率,尽快形成森林。对造林地的土壤营养、水分状况进行监测,对苗木种类、栽植密度进行科学选择,对栽植株距、行距进行合理调节,有利于苗木的生长发育。就林分结构而言,既要兼顾物种的多样性与适应性,又要兼顾其对病虫害的抗性,增强其幼苗的环境适应性。第五,及时储存水资源。干旱区的水环境恶劣,而幼苗的培育与成长又离不开不断地供水,所以必须适时储备水源,保证幼苗的正常成长和存活。通常利用保水剂来延长水资源的留存时间。现在市面上使用的大部分都是聚合物树脂,可以选用优质的大分子树脂材料来贮存水源,给幼苗的生长供应足够水分,保证幼苗的健康成长。

5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的强化措施

5.1 加强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直接关系到抗旱造林的成效。为进一步提升抗旱造林项目的施工质量,应加大对水资源的管理力度。可以建造一个水利工程,并在此基础上,主动采用节约用水技术和节水装备,降低植树造林的用水量,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5.2 保证造林树种质量合格

在造林之前的规划设计阶段,要对植物种类进行持续地筛选,在干旱区的绿化工程中,必须要把植物对自然环境和水文条件的适应能力都充分考虑进去,其次还要把对病虫害的抵抗力、生长速度、景观效果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在大部分的干旱地区,以灌丛为主的树木比较适合,这些苗木具有抗旱、抗病、易存活的特点。在播种之前,要检查幼苗的品质,确保无病虫害,根系完整,为造林打下坚实基础。

5.3 对造林地土壤环境进行整治改善

干旱地区的土壤条件比较恶劣,因此,在造林之前,必须先做好准备工作,然后用科学的方法改善土壤环境。尽量保证幼苗的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和水分,尽可能地采取滴水的方法来强化幼苗的生长所需的养分和供水效率,从而节省水源,增加养分利用率,保证幼苗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和水量。

5.4 做好抗旱造林工程技术指导工作

与普通的造林工程相比,抗旱造林项目的自然环境更为恶劣,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科技措施来确保造林的质量。在造林之前,聘请专业人士为造林人员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通过制订绿化项目的详细程序与规范,实行标准化的作业方法,使其能够更好地确保幼苗的存活率,为干旱造林质量提供可靠保证。

总结:综上所述,只有科学分析、合理规划、操作规范,才能更好地保障抗旱造林工程质量,充分发挥出抗旱造林工程的积极效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云飞.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研究[J].新农业,2023(09):48-49.

[2]王源,张敏,武雯.抗旱造林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J].园艺与种苗,2022,42(10):64-65.

[3]陈洁.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研究[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04):46-47.

[4]马军霞.浅谈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J].广东蚕业,2021,55(07):115-116.

[5]张琦.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1(03):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