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及对康复功能影响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2

脑梗塞患者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及对康复功能影响观察

郭玉杰

甘南县甘南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2115

摘要:目的 探究脑梗塞患者中应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100例脑梗塞患者,时间为2022~2023年,均接受护理,随机数字表法设计两个组别,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个性化护理。比较:(1)语言功能评分。(2)肢体功能评分。(3)护理满意度。结果 (1)护理后,观察组语言功能评分更高(P<0.05)。(2)护理后,观察组肢体功能评分更高(P<0.05)。(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脑梗塞患者中,个性化护理干预应用效果良好,语言、肢体功能明显改善,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脑梗塞;康复功能;满意度

前言:脑梗塞为常见脑血管疾病,该病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具有危险程度高、致残率高等特点[1]。该疾病会引发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意识不清晰等后遗症,且在治疗期间,患者因生活质量下降,极易产生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患者机体恢复速度。常规护理的护理主体是护理人员,护理内容随意性较强,缺乏规范、科学,导致护理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此,本文选择10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研究,探究个体化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中的效果,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2~2023年期间)脑梗塞患者100例进行研究。符合伦理要求,获得准允。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分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

对照组中,男女比=27:23(例)。年龄均值 48.82±4.65 岁,最小者36岁,最大者76岁。

观察组中,男女比=26:24(例)。年龄均值 48.85±4.74 岁,最小者37岁,最大者75岁。

两组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用药方法、健康宣教等常规措施。

观察组行个体化护理,具体:(1)饮食护理:注重饮食健康搭配,保证食材新鲜,多进食易吸收、易消化食物,忌刺激性食物。(2)语言功能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患者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提醒家属可多与患者进行日常语言沟通,锻炼患者的日常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利用新闻、影视节目等播放性节目刺激患者听力能力。(3)肢体运动训练:患者体征平稳后,根据患者机体情况,制定个性的、科学的、安全的肢体运动计划。若患者可进行床上活动,引导患者进行肘关节、侧肩关节等基本活动,若患者可进行床下活动,根据患者身体可接受程度,训练患者独自站立、独自行走能力,引导患者自行吃饭、洗漱,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4)心理指导:主动、温和地与患者进行沟通,询问患者负性情绪诱因,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想法,并及时安抚患者情绪,从而缓解其心理压力。

1.3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语言功能评分

采用汉语失语检查表,总分100,分数越高,表示语言功能恢复更佳。

1.3.2比较两组肢体功能评分

采用简式 FMA 量表,总分100,分数越高,表示肢体功能恢复更佳。

1.3.3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采用自制量表。总分100,90~100为非常满意,60~89为基本满意,0~59为不满意。

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00%。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用SPSS26.0系统处理。计量资料(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以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语言、肢体功能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语言、肢体功能评分更高(P<0.05)。见表1。

表1语言、肢体功能评分比较(x±s)

组别

语言功能评分

肢体功能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n=50)

49.15±6.41

78.64±4.46

36.51±4.72

66.45±3.42

对照组(n=50)

49.24±6.52

62.54±5.61

36.14±4.61

53.27±3.45

T

0.0696

15.8848

0.3965

19.1847

P

0.9447

0.0000

0.6926

0.0000

2.2两组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两组满意度比较[例(%)]

组别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对照组(n=50)

14(28.00)

17(34.00)

19(38.00)

31(62.00)

观察组(n=50)

20(40.00)

22(44.00)

8(16.00)

42(84.00)

X2

-

-

-

6.1390

P

-

-

-

0.0132

3.讨论

脑梗塞病发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然失去意识,智力和言语功能等发生障碍,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四肢偏瘫、生命受到威胁等情况。抢救后,临产上多采用常规溶栓、抗凝等药物治疗,改善患者血液循坏,但极易引起患者应激反应,且患者因机体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心理压力过大,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康复

[2]。因此,治疗过程中,还需辅以高质量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机体损伤程度,调节患者心理情绪,促进康复。

个性化护理是一种根据患者的病情提供安全性的、科学性的、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整体上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机体恢复[3]

本文中,护理后,观察组语言、肢体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更高;观察组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证实了个体化护理应用的有效性,这是因为,个体化护理干预下,通过语言功能训练、肢体运动训练、心理指导等针对性护理措施,加快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最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个体化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塞患者,可改善语言、肢体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欢,王雨薇.脑梗塞患者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及对康复功能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21,021(7):299-300.

[2]隋素利.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析[J].糖尿病天地·教育(上旬),2020,017(11):220-221.

[3]王小宁. 脑梗塞患者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及对康复功能影响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18):29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