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本科院校审计学专业建设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2

产教融合视域下本科院校审计学专业建设实践

尹海艳

  哈尔滨广厦学院150025

摘要:作为一所学校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专业建设一定要符合行业和岗位的需要,因此,本科教育应该

积极建立产教深度合作、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本文对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审计学专业的建设模式进行了剖析,并对审计学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在开展产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工作中,促进审计学专业(群)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专业建设;产教融合;

高等学校是国家最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才从这里输送出去。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从过去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向新型复合型人才转型。也就是说,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增强他们在将来的就业中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高校的就业率。2011年,“产教融合”这个概念被第一次提出来,2013年,“产教融合”的理念被提出来,这表明“产教融合”已经变成了新时代大学教育的关键词。身为高校管理者,他们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专业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并将其与社会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联系,来对高校的专业进行计划,确保高校的专业教育与社会的人才需求有较高的契合程度,从而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的就业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

一、从产教结合的角度看高校专业的学科设置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在教学的时候,既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的教育,也要重视对他们的知识的应用,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他们以后的职业化之路打下基础。所以,高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实践的实施,专业的设置要注重其社会实践的效果。大学在开展学科建设时,首先要合理地设置学科。过去,一些大学会比较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指导,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能力不强,实践意识缺乏,这对他们的将来的职业发展不利。在产教融合的视野下,大学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实践活动、实训、实习等多种方式的实践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大学也要将专业建设的实用性纳入考量,并将其与自己的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以及社会产业发展等因素相联系,来考量其发展的实际价值。当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要求,而大学又有了一定的教育资源,那么,专业的建设就有了实际的价值。

(二)全过程与全要素相结合

大学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注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程性。过去,一些高校会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用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效果,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新时期下,大学的专业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出对专业教学的重视,设立一个过程性评估,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个过程性评估,并以阶段性的指引来推动他们的良性发展。大学的专业建设因素主要有:课程体系,教师队伍,行政管理,教学场所和实习等。在进行专业的建设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要为该专业的发展设计出一个合理的课程和教育内容,又要聘用一批专门的老师,还要构建一个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还要对教学场所和实践活动开展场所进行全方位的建设,从而为该专业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个基本的条件保证,使学生拥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三)内外兼修相结合

坚持内适性与外适性相结合的大学专业建设原则,使大学的专业建设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与其它的本科院校相比,高校要将人才教育与社会发展、地方产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并与产业发展情况相联系,从而对特定的技术技能人才进行培养,这不仅是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保证,也是对人才将来的就业的保证。遵守外适性原则,可以使高校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相一致,与此同时,对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柱型产业展开深度研究,积极地与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相匹配,这对高校与当地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从而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有益的。在大学的专业建设中,内适性原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它要对自己的办学地位、办学条件和教师的素质进行全面的考量。当大学本身拥有较好的办学环境时,大学的学科建设就会与大学的发展相适应,从而进行高质量的学科教育。

二、产教融合模式下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产教融合的模式分为三个阶段,但目前这种模式还没有在各应用类大学中广泛推广,还处在摸索阶段,因此,作者认为,现阶段的产教融合模式,应该是以“第一阶段”为目标,“第二阶段”为努力方向,“第三阶段”为最终目的。下面将分五个部分来说明。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产教融合的方式下,对审计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跟企业的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校企以社会的需要为依据,围绕“知识、能力、就业”三个层面,以“知识、能力、就业”三个层面,共同建立起一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同时,学校和企业要一起来完成与战略合作有关的专业及方向的调整、改革、更新、增减等工作。为满足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使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对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有较高的认识,对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有较高的认识,并对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较高的认识,对金融和审计

法律有较深的了解,并具有较强的执行审计的基本技能,可在各种中小型工商企业,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中介机构等从事审计,会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高校应该与企业紧密联系,紧密联系企业的需要,以工作需要为导向,以工作需要为导向来设计。

(二)课程设置

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审计学专业提供了以下内容:公共教育相关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特设课程、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其中专业特设课程包含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区域经济行业审计模块、个性培养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并开设了以专业基本与综合为主要内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实习。除此之外,就是审计职业认知实习(一周)、审计应用社会调查(一周)、毕业实习(十一周)、毕业论文(四周)。但是,审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还需要进行一些探索与调整。我觉得应该采用产教融合的方式,让公司按照工作需要来安排一些课程,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公司在职员工到校园里来进行一些专题的教学,这样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践基地建设

在校企联合的方式下,高校要主动与会计公司建立起一个稳固的实习基地,以达到校企双方的双赢。首先,合资公司要承担校外实习的任务,帮助高校加强校内实习的工作;同时也为公司提供人才和科学计划的研究平台。两家公司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相互补充,在软硬件条件和设施设备方面的缺陷,一起开发出有发展潜力的新项目,开辟出新的领域和新的市场。通过校企协作,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利用,使其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这是校企协作的三个主要目的。同时,公司也能为高校提供实习和就业的实习机会,对高校毕业生也有一定的优先权。同时,学院还可以按照公司的人才培训方案,选择一批学员到公司从事岗位实践。根据公司的需要,可以对公司进行定向培训,也就是“订单”式的培训,毕业后可以直接到公司上班。

(四)师资建设

在师资建设方面,笔者认为应从“走出去”、从企业“引进来”和从国外“引进来”三个方面着手。首先,由于审计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大的课程,所以大学应当鼓励专业教师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或寒暑假到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部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实践,从而形成一支“双师双能型”的教师团队。其次,学校应定期聘请企业管理、技术、生产等领域的杰出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担任职业辅导委员,或职业培训辅导员,参与学校的有关学科的建设与教学,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辅导。我们也可以聘请相关人员从事企业战略规划方面的顾问工作,也可以给我们的教师提供“双师双能”的实习培训。

三、总结

随着国家大力扶持一般高等学校培养应用性人才,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性科学,其发展既有良好的契机,又存在诸多的问题。尽管我国的审计学学科刚刚起步,目前在学科的构建上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但一个学科的创建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中,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结合”是我国会计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浩,董铸荣.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52)

[2]马红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 [J].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01).

[3]张朝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为例 [J].商业会计,2016,(9).

作者信息:尹海艳 女 硕士研究生 副教授  1986年7月   哈尔滨广厦学院150025

课题名称:产教融合与能力生成导向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研究

课题来源:北方国际大学联盟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202106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