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育人,携音共进——试论小学音乐课堂中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2

以音育人,携音共进——试论小学音乐课堂中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王琼琚

潍坊市奎文区宝通街小学 261000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应注重在音乐课堂中融入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以及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通过选择优秀音乐作品、组织集体合唱和演奏、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参与音乐志愿活动等途径,全面促进学生的德育素养和个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教育;有效途径

一、引言

小学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场所。本文旨在探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音乐的情感表达、团队合作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研究将从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有效途径的探索以及实证研究中的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旨在为小学音乐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以推动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全面成长。

二、小学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一)音乐教育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对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工具,更是塑造学生道德品质和个性发展的良好途径。通过音乐,学生可以感受到美、喜悦、悲伤等丰富的情感,激发内心的共鸣和情感共鸣。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歌唱、演奏、舞蹈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在合唱、乐团或其他集体音乐活动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互相支持,共同完成一项音乐作品的演出。这种合作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还促进了他们的社交交往和互助精神。通过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学生可以接受和欣赏多样性,并从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价值。同时,音乐作品中常常传递着积极向上、崇高的情感和道德理念,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在音乐课堂中,学生需要遵守规则、尊重他人,保持良好的纪律和礼貌。通过学习音乐的过程,他们能够培养自我控制和自律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礼仪。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通过音乐作品中呈现的情感和价值观影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音乐课堂中,通过选择具有积极向上、崇高的音乐作品,并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欣赏其中所传递的情感和道德观念,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这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常常需要进行集体合唱、乐队演奏等群体活动。通过这些合作活动,学生需要相互协作、互相支持,共同完成一项音乐作品的演出。这种合作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和互助意识,为他们日后的社会交往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道德意识。在音乐课堂中,学生需要遵守纪律、尊重他人,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交礼仪。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律能力,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音乐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寄托,增强其心理健康和道德素养。音乐能够唤起学生内心的喜悦、安宁和希望,让他们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情感的满足和情绪的宣泄。学生通过音乐的欣赏和创作,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调节能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进而促进其道德素养的形成。

三、小学音乐课堂中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

在音乐课堂上,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具有崇高情感和积极价值观的音乐作品。这样的音乐作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通过让学生聆听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引导他们用心感受音乐所传递的情感。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通过身体、声音和乐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可以组织合唱、合奏、舞蹈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将内心的情感和审美情趣表达出来。在音乐课堂中,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尊重和欣赏同学们的表演。通过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欣赏和创作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友爱,培养他们的情感交流和合作精神。在欣赏音乐作品后,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音乐评论,要求他们表达对音乐作品的喜爱或不喜爱的理由,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创设情感互动环境以及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评论,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这些途径有助于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他们的情感素质,提升道德情感的修养和品格塑造。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合唱和合奏活动,让他们在音乐创作和演出过程中共同努力、相互配合。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团队的力量。成立小学乐团,并定期进行排练。在排练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适应他人的演奏,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和互助精神。安排一些音乐项目,如创作歌曲、编舞、设计舞台布景等,让学生分工合作完成。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学会相互支持和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音乐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音乐比赛和演出是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的良好机会。学生需要共同制定计划、协调排练时间,并在演出中相互支持,取得良好的团队成绩。在音乐活动中,鼓励学生相互欣赏和赞美,认可他人的努力和成绩。激发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选择具有积极正面意义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和表演领会其中蕴含的美好价值观,例如友爱、勇气、坚持等。通过与学生分享对这些价值观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通过音乐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验不同情感和情景,并引导他们思考其中蕴含的道德取舍。例如,通过音乐作品或音乐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关于友谊、诚实、助人等主题的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志愿活动,例如为社区老年人或儿童进行音乐表演,参观福利院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对他人带来的快乐和温暖,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品质。鼓励学生以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关注的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创作关于环保、友谊、尊重等主题的歌曲。通过音乐创作,让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音乐课堂中,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欣赏音乐作品,理解其中的情感和道德内涵。让学生学会用音乐语言表达对不良价值观的批判,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这样的教育将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社会参与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小学音乐课堂是德育教育的宝贵平台,通过音乐的熏陶和培养,可以在学生心灵中播下美好品德的种子。本文通过探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团队合作精神和道德情操的有效途径,提供了对小学音乐教育实践的有益指导和启示。然而,实现德育教育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支持,班级管理和师生关系的建设以及教材和资源的选择与运用等因素的配合。

参考文献

[1]刘睿彤.试论小学音乐课堂中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今天, 2021, 000(009):P.1-1.

[2]陈皆名.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音乐德育教学实践研究[J].学苑教育, 202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