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无效教学行为的成因与优化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6
/ 2

小学体育无效教学行为的成因与优化措施

何新建

东莞市长安镇乌沙小学   广东省   东莞市   523858

摘要:小学是学生正式接受教育的第一站,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现阶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无效教学行为,影响教学质量,阻碍了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对小学体育无效教学行为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无效行为;成因;优化策略

近年来,我国不断对教育行业进行深化改革,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其中,小学体育课担负着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责任,体育教师要对教学进行优化和创新,采取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然而,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不理想[1]。作为体育教师,有必要对无效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并分析其成因,探索有效的优化措施,从而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一、小学体育无效教学行为成因分析

(一)教师及教学方面因素

首先,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比较落后,仍沿用过去的教学理念和固化的教学方式,每次体育课都按照准备活动-教学演示-学生模仿-自由活动-放松这一教学模式开展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部分体育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有待更新。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进行全面的知识讲解,还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很多体育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在教学中也不主动创新,导致教学质量不理想;最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缺乏合理性[2]。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初级阶段,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一些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超出小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学生难以充分消化、吸收。

(二)学生方面因素

首先,小学生的体能有限,对于教师教学的知识理解能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加上现阶段小学生从小养尊处优,他们的运动基础比较薄弱,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其次,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不足[3]。小学生的学习经验比较少,他们在对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时,缺乏正确的方法,比如不认真观看教师示范,上课随意走动等,都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最后,小学生缺乏学习体育学习的正确动机。现阶段,小学生仍深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很多学生不重视体育学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缺乏兴趣,不愿意主动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体育锻炼。

二、小学体育教学无效教学行为的优化措施

(一)基于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实施后,体育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标精神,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首先,体育教师要强化运动技能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掌握运动技能发展自身的体能;其次,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其形成“终身运动”的体育习惯;最后,体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二)提升课前导入阶段的教学效率

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确立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充分利用课前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比如,体育教师在进行长跑教学时,可以在课前导入阶段,也就是准备活动时,组织学生玩接力往返跑的游戏,通过这样设计课前导入阶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热身,还能够复习短跑的技巧,以便于后续开展长跑教学。同时,教师可以在接力往返跑中加入蹲起、转圈等花样,提升课前导入阶段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课前导入阶段的运动强度应当适宜,以免消耗过多体力,影响后续的教学活动。

(三)强化教学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体育教师在正式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育规律等,采取小学生能够轻松理解的教学语言为学生讲解和示范体育技巧[4]。同时,体育教师要避免长篇大论的讲解,尽量采取准确、精炼的语言,让小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动作要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比如,体育教师在进行立定跳远教学时,可以以教师自身为中心,让学生围成一个圆,教师在圆心位置为学生讲解示范动作,教师要着重讲解“弹性屈伸”和“快速有力起跳”的肢体动作,并且在讲解后,让学生进行实践,教师及时作出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四)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一言堂”情况发生,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体育教学的特色之一,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课更加自由、和谐,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比如,体育教师在教学“投球进筐”这一技巧时,可以在示范动作之后,请1-2名学生为其他学生示范,再邀请观看的学生针对这1-2名学生的动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于“投球进筐”这一运动技巧的理解和感悟,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活跃体育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使学生在沟通和交流中掌握运动技巧,在自行实践操作时更好地完成动作,从而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身体素质是每个小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体育教师要深入地分析现阶段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无效教学行为及其成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学进行优化和改进。在具体实施中,体育教师要基于新课标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课前导入阶段的教学效率,强化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并且适当增加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频率,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娟. 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分析[J]. 小学生(中旬刊),2023,(10):91-93.

[2]樊荣. 小学体育课程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3,(40):118-121.

[3]杨旭. 小学体育无效教学行为的成因与改善路径分析[J]. 求知导刊,2022,(20):116-118.

[4]宗志文. 对小学体育无效教学行为的改进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22,(19):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