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县域循环经济支撑体系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5
/ 3

论县域循环经济支撑体系构建

   张云嵩      

  在职研究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紧张,县域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逐渐成为各地区探索和实践的重要方向。县域循环经济的构建对于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要实现县域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需要深入了解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将围绕县域循环经济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支撑体系的构建,探讨如何优化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县域经济资源循环体系发展模式

一、县域循环经济的特点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地理空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是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行政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

首先,县域经济是基本行政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要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必须获得县域经济的共同努力和发展;各区域综合实力的差距也表现为县域之间的差距,经济繁荣区必然拥有一批经济强县、强市。因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提高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其次,县域经济以农村为腹地,以农业为重点,具有典型城乡二元结构的众多特点,使得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全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全面现代化的实现都需要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同时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缩小区域差距,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城镇化,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

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2.1传统发展模式传统发展观源于传统经济学,是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进程的产物。它把经济总量的增长放在首位,走的是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一方面由于企业片面追求利益的驱动和人类环境意识的淡薄;另一方面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传统发展模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人类为了提高产量,从自然界疯狂褫夺资源,不经任何处理便向自然界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形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物质流动过程,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传统发展观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高废弃的粗放外延扩张式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社会进步,其强度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纷纷进入工业化而日益加强,随之而来的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一发展模式也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经济活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优途径。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生态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准则指导,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资源再生”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最适量的消耗、最优化的生产、最少量的废弃。本质上是把清洁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生态设计以及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充分挖掘各种物质的价值,实现企业,部门.行业间的要素耦合,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循环经济通过对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其最大特征是“两低高”,即“低消耗、低废弃,高产出”,倡导“资源—产品—资源再生”的经济新思维。它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发挥废弃物的再生价值来减少其生成,从而减少有害物质向自然环境的排放,能极大地改善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

2.3县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2.3.1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我国CDP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高的国民总收入伴随着高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导致众多资源开采过度,环境恶化,如河流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生态链失衡等。我国县域面积广,人口多,工矿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县域循环经济。充分发挥和挖掘各个企业、产业之间的生态关系,在全县以及周边区县范围内形成"废弃物-原料废弃物-原料-原料的生态链,对于降低单位GDP的资源消耗量,在全国范围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的生态屏障主要集中分布于县域,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整个社会间的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能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极大地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

2.3.2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城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呈现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三农"问题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重点。城市现代化,生活水平高,而农村落后,农民收入低,农业水平低,只有发展县域经济,才能逐渐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由于农村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紧密相连的特殊性,农村经济更易与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物质循环过程。以循环经济为理论指导,市场机制为动机,构建农村循环经济,可以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扩大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生产多样化以及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沼气工程,降低农村能源成本,改善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

"问题,也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3.3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县域经济主要以农业和中小企业为主体,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首先我国的农业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农业生产能力低,其产业链短、产量少、产值低。其次县域企业主要以资源加工型企业为主,规模小,分布零散、技术落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小、竞争力不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通过发展县域循环经济,发挥各个部门和产业间的联系,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县域产业竞争力,可以实现工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化经营,也可以实现农业的产业一体化,对现有产业结构实现多样化调整和优化,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三、县域循环经济支撑体系构建

3.1 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为了构建县域循环经济支撑体系,首先需要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通过将相关企业、产业链和服务机构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政府可以提供土地、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投资和企业入驻。同时,应加强产业链的完善,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享,提高整体产业效益。

以某县为例,该县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该园区引进种植、养殖、加工等相关企业,形成农产品种植、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同时,园区还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推动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的结合。通过产业集群的形成,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3.2 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制度建设

政策引导和法规制度建设是构建县域循环经济支撑体系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加强对循环经济的政策引导,制定激励政策和减税优惠措施,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还应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监管,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规范企业的运作行为,保障循环经济的顺利推进。

某县政府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奖励。同时,还颁布了《循环经济管理办法》,规范企业的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为。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实施,为县域循环经济的构建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保障。

3.3 加强技术支持和创新驱动

技术支持和创新驱动是县域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政府应加大对技术引进、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循环经济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同时,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4 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

宣传和培训工作对于构建县域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推广,提高企业和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组织培训活动,提升从业人员的循环经济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宣传和培训,增强企业和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推动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

构建县域循环经济支撑体系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完善政策和法规制度,加强技术支持和创新驱动,以及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可以有效推动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四、管理建议

4.1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政府在县域循环经济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首先,政府应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为循环经济提供战略指导。其次,政府可以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建设。此外,政府还应加强监管和评估,确保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能够推动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4.2 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机制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各方的合作和共同努力。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应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和协作。例如,可以建立循环经济联盟或合作平台,促进各方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可以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促进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

4.3 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技术创新是推动县域循环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同时,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具备循环经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队伍。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循环经济领域的研究和培训。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够提升循环经济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4.4 健全监管机制和法律制度

为了保障循环经济的顺利推进,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和法律制度。政府应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监管,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体系,确保企业的循环经济行为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同时,需要完善法律制度,明确企业的权责和法律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健全监管机制和法律制度,能够规范循环经济的运行,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4.5 提供金融支持和风险管理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政府可以提供金融支持,设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或创新投资基金,为企业提供贷款和资金支持。同时,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防范和化解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通过提供金融支持和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的融资和发展,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总结: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通过构建完善的县域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健全监管机制和法律制度,提供金融支持和风险管理,我们可以推动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县域循环经济的构建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更是一项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协作,共同努力,为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县域循环经济将迎来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朱孔来,倪书俊.试论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 2006(1):60- 62.

[2]李志强.对我国中西部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职业圈·现代软科学,2006(2):30-31.

[3]毕巍强.浅析循环经济[J].经济师,2006(3):67-68.

[4]刘金锤,薛允达,赵永江.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以荥阳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3):114-116,120.

作者简介:张云嵩;出生年月:1986年4月;性别:男;毕业院校: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学历:大学本科;在职研究生专业: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