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如何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1

妊娠期糖尿病如何护理

谢黎妮

广安市岳池县妇幼保健院   四川广安  638300

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阶段常见的疾病,也是对产妇健康及妊娠结局影响较大的疾病,须引起医生和孕妇的重视。妊娠期糖尿病主要因孕妇妊娠状态下糖代谢紊乱导致,此时孕妇体内糖分无法正常代谢,导致血糖水平不断升高,诱发其他症状或不良反应。妊娠期糖尿病可能发生在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身上,对其孕期状态、产后健康以及胎儿发育均有严重影响。除了孕期控糖管理与降糖治疗之外,产后也应当实施针对性护理与控制。对此,产科护理人员应开展人性化护理,给予科学药物治疗、饮食建议,改善产妇与胎儿健康状态,改善母婴结局。

  1. 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

所谓的妊娠期糖尿病指的是发生在处于妊娠期且妊娠之前并未患糖尿病女性身上的葡萄糖耐受性异常病症,可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导致胎儿畸形,更加会造成胎儿血糖过低出现死胎的情况。此外,妊娠期糖尿病还会增加羊水过多、早产、孕妇泌尿道感染等风险,对胎儿以及母体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建议所有妊娠女性定期参加产检,主动了解自己妊娠期的健康状态,一旦发现血糖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很多孕妇不知道妊娠期糖尿病的具体检测方式,通常情况下,孕妇将在妊娠24~28周左右进行葡萄糖筛检以及葡萄糖耐受试验,同时也会通过测定孕妇空腹血糖、餐后1h以及2h血糖浓度诊断糖尿病,若以上两项数值高于标准值就能够确诊糖尿病。

  1. 妊娠期糖尿病如何护理?

2.1心理干预

很多产妇对妊娠糖尿病的认知不足,认为孕期控糖会影响胎儿成长,认为产后治疗会对婴儿喂养产生影响,还有患者认为妊娠期糖尿病会随着妊娠结束而自动恢复。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且会影响产妇治疗的依从性。对此,护士应尽早为患者讲解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机制、进展情况、治疗方式与注意事项,纠正患者及其家属的错误认知,缓解患者对于疾病治疗和婴儿哺乳的焦虑心理,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2.2血糖监测

孕期的血糖监测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治疗和控制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应指导孕产妇使用家用血糖监测器,根据孕妇血糖控制情况叮嘱其开展有规律的血糖监测活动,必要时可每日三餐后检测并记录,在孕检时将数据告知医生,听从医生下一阶段的治疗建议。

2.3饮食控制

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其怀孕之前并未出现血糖异常情况,因此可在血糖升高之初采取饮食治疗与控制的方法降低自己的血糖水平。孕妇需保障自己每日的营养供给,在不引起饥饿性酮体产生的同时维持正常的质量增加,为胎儿成长供给能量,期间需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餐后血糖异常波动对自身健康造成影响。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应坚持少量多餐的饮食习惯,尽量降低日常摄入的碳水量,控制自己体重的增长速度,将其控制在每周350g~400g左右,最后增重量不应超过12.5kg。每日饮食中应搭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比如镁、锌、铬、硒以及维生素B12等。注意,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应控制每餐的脂肪、碳水量,增加纤维素、维生素占比,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适当摄入不饱和脂肪酸,提升自身对糖的耐受性。

2.4适当运动

孕期适当运动不仅能够减轻体重,还能够改善机体胰岛素敏感性,达到血糖调控、脂代谢改善、葡萄糖利用率提升等效果,降低孕期血糖水平,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应注意,孕妇不可进行剧烈运动,建议根据孕妇的体力与身体状况选择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散步、孕妇瑜伽等。运动时间应安排在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每次运动时长不宜超过半小时,注意不要过度疲劳。

2.5产后护理

除了孕期血糖调控之外,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与产后风险较高,护理人员还应关注其产后的健康状态。产妇分娩之后多种激素水平发生快速、巨大的变化,比如雌激素、孕激素等抗胰岛素激素会迅速降低,此时就需要调整产妇产后胰岛素的用量,注意预防产后低血糖、低血压,在产妇恢复良好的情况下鼓励其尽早进食,补充营养和能量。此外,护理人员应尽早安排母婴接触,指导产妇挤奶,给予乳房按摩和护理,保持乳腺通畅,避免乳汁堆积引发乳腺炎及乳腺脓肿,让新生儿尝试吮吸,指导产妇母乳喂养姿势,解决产后泌乳不足、乳房胀痛等问题。

因孕产妇白细胞的吞噬及杀菌能力降低,而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体内处于高糖环境,这样的环境中分娩导致的伤口更加难以愈合,且存在更高的感染风险,如尿道感染、切口感染、皮肤感染等。护理人员实施护理时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实时监测产妇多项生命体征,定时观察产妇切口、会阴部情况,进行皮肤清洁与擦拭,预防院内感染。

妊娠期糖尿病会对孕妇与胎儿的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孕妇应积极控制血糖,每日进行血糖监测,维持血糖稳定,预防胚胎发育异常、羊水过多、流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产科护理人员应关注妊娠期糖尿病产妇,配合医生做好常规检测,了解孕妇羊水情况、病菌感染情况、胎儿发育情况、血压血糖指标等,安抚患者情绪,在分娩前后给予患者更多安慰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