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2

论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四川省大竹县石河中学  635109

摘要:作为一门艺术课程,美术学科在个体发展中具备显著的教育价值,备受社会广泛认可。同时,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育也被视为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发挥美术课程的全部潜力,本文首先对于美术教育中融入美育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从三个关键方面探讨具体的途径,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改善当前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达到提高初中美术学科的教育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革;初中美术;美育渗透;审美能力

一、在美术教育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性

首先,将有助于充分实现美术学科的价值。美术教育改革明确要求除了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外,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角色,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广泛涵盖审美感知、鉴赏、评价和创造等多方面,创新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美育在其中的凸显,正是建立在美术学科的特性之上,也是实现学科价值的基本要求。

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指的是学生在欣赏事物时能够调动内在和外在情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只有学生能够以事物为基础产生内外情感认知,才能进一步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需要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周围的美丽事物,然后教导他们如何鉴赏、评价,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

最后,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一个社会化程度日益增加的现代社会中,美术成为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通向认识世界和自我的途径。通过美术学习,学生逐渐培养了审美感知、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能够在审美过程中运用个人思维和想象力,选择适当的表现方式和美术形式,展示自己的艺术个性,促进审美创造能力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实现了自我个性的发展,还培养了对社会的更全面理解和认知。

二、初中美术教育中美育渗透的途径

(一)多元化审美教育资源的运用

首先,充分挖掘学科教材的潜力。教材在美术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当善用教材中的图文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为目标。当前,每个年级都配置了专门的美术教材,这些教材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还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为美育渗透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例如,一堂课可能引导学生欣赏苏州的园林景观,通过这个视觉媒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园林建筑之美。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杰作,在空间构思、意境塑造、植被搭配以及布局设计等方面均有其独特之处,展现出独一无二的美感。不仅如此,这些园林景观中还蕴含着大量的诗词、匾额、对联等文化元素,通过赏析这些细节,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到美的内涵。另外,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常常使用诗句来命名景点,如“如月到风来亭”,这个名字源自于网师园内的一处景点。此景点建于水边,被包围于水的三面,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之美。这个景点的名字选用了宋代诗人邵雍的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这不仅体现了园林之雅趣,也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其次,注重丰富的课外资源。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艺术之美,在美术学习中,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能够有效融入美育。如,现代社会强调生活品质,因此室内装饰备受关注。通过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室内装饰作品,可以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引导他们了解各种装饰元素,同时能够运用这些元素来表现自己的审美品味。此外,民间文化也是极富潜力的课外资源。中国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发展出多种风格。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各类民间剪纸作品,让他们认识各种装饰和剪纸艺术,并进行欣赏,以唤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将平凡的纸张经过叠放、剪裁,变化成各种精美图案,不少学生甚至会融入创新元素。这既锻炼动手能力,也促进了其审美素养的发展。

(二)培养审美意识和兴趣

首先,培养审美意识。直觉是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方式,使人能够认知事物并对社会现象做出判断。在艺术创作中,直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审美意识的源泉之一。学生通过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是典型的直觉表现。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直觉感知,引导他们利用多重感官,如视觉、听觉和触觉,去感受事物,从体验中汲取艺术灵感。

其次,培养审美趣味。一切艺术都源于生活,学生是否具备发现美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审美趣味。现代学生通常受动画片和手机游戏等被动消费的影响,可能缺乏主动培养审美趣味的机会。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脱离课堂,融入生活和大自然,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之美,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例如,通过春游和户外活动,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并记录下来,培养审美趣味。此外,冬季可能被认为缺乏生机,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审美的眼光,发现冬季的美。银装素裹的风景、盛开的梅花、夕阳的余晖等,都是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能够打开学生的审美世界,让他们领悟生活之美。

(三)创建多元审美体验空间

在新时代的美术审美课堂,学生一直是课堂主角,审美教学工作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析、探索和应用,可以实现美术教育的最优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为了提供更广阔的审美体验领域,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动手体验性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包括绘画,还包括设计、实际操作和总结等多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在多样性的实践中培养审美能力。举例而言,以前所进行的室内装饰和剪纸学习活动为基础,一旦完成了鉴赏环节,我们可以依托已有的资源策划一系列动手体验性活动。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装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剪纸艺术的应用领域。最初,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际操作,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各类装饰品的美感,领悟其中丰富的创意和多彩的世界。随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动手体验性活动的复杂性,我们可以引入竞赛元素,例如“室内装饰比赛”或“杰出剪纸作品征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际创作,推动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另外,以七年级下册的《中国结》为例,我们也可以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相关动手体验性活动。中国结是一项手工编织的活动,我们鼓励学生一同制作中国结,并相互赠送,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可以传递情感,引导学生体验中国结背后蕴含的情感之美。这些涉及室内装饰、剪纸、中国结等动手体验性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和才华的机会。在竞赛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合作,这种合作不仅提供了审美机会,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创造美的动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学习美术知识,通过动手体验性活动深刻感受艺术作品中的美感,学会通过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美育则是美术课程的核心功能之一。在课堂中,教师为了实现美育的渗透,以及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采用多种策略。这包括利用多样化的审美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兴趣,以及创建多元的审美体验空间等。同时,教师也需要持续不断地自我提升,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探索更多的美育实施途径和方法,以提高美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琴.初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教育的渗透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5):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