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1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初探

朱志刚

  太仓市实验小学     邮编:215400

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结构化,一是由单纯关心“如何教”转向了“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对于“整体性认识”和“结构化教学”的强调。联系到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的第2条就是“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小学数学整体性建构、结构化教学也是我在今后一段时间的教学中需要去积极践行的。

一、瞻前顾后搭结构   

结构的本质是元素及其关系的整体关联。数学对象的建构是一种整体性的建构活动。结构化教学应基于知识整体单元的分是发生和发展,凸显知识元素间的沟通与联系,是将教材的学科结构高效率地转变为学生的认识结构的学习,是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知识发生规律相融合的学习。小学数学教材是一个整体,各单元之间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定的阶段学习后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作“合纵连横”的归类整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平常所学孤立地分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在整体上理解和掌握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记忆和运用。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2013年)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规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把“分数的认识”这一学习内容分解到三个学期分别学习。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把1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其中的部分用分数表示;三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的部分用分数表示;五下分数的认识是揭示单位“1”,认识分数单位。在五下分数的意义,认识了单位“1”后,教师可以用PPT呈现三上、三下分数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发现以前分数的“1个整体”的概念就是今天学习的“单位1”。并进一步点出今后我们还将学习“百分数”。通过这个环节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单位1”这个上位概念,让学习的知识连成线、织成网、搭成体。

二、沟通联系建结构

呈现知识结构而不是零碎的知识,是促进学习的保持和迁移的有效策略。许多相关知识作为新知识学习的时候,往往是分散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等一个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头脑中的有些知识可能因后期学习的信息干扰,或遗忘或彼此混淆。遗忘或混淆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有助于回忆的编码线索,或者是因为在存储时没有适当编码,所以学习新知识必须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找到相应固着点。新的知识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持续保持。图形与几何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认知源自于对客观空间的认识经验,经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平面图形的网络,再通过平面图形的认知跨越到立体图形的空间架构,点、线、面、体是图形世界的逻辑主线。把握了主线才能突出教学重点,建立知识关联。在认识图形时,通过反复的观察、比较、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所有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点是研究线的关键元素,点和线是研究面的关键元素,点、线、面是研究体的关键元素。长方形沿同一直线方向运动形成长方体;正方形沿同一直线方向运动成形成正方体;圆沿同一直线方向运动形成圆柱,让学生体会面动成体。这样做学生能就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形成整体性的认知。

三、把握本质用结构

结构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跳出各个细节,从更大范围进行整体思考,用整体性认识指导各个具体内容的教学。整体建构教学,就是要力图把每一个知识点、每一节课的教学,至于一个阶段,一个领域甚至于整个小学阶段或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全体系之中。比如说图形的测量,本质都是计量。首先需要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使得我们在表达计量的结果时不存在分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把大家都公认的“尺”,用这把尺测量之后,我们就能准确的计量线的长短、面和体的大小。通过对测量学习的本质的梳理,我们可以找到计量单位学习的“三板斧”:第一斧,确立标准,在各种计量方法中确定一个通具有通用价值的计量标准,达成计量单位的共识;第二斧,进行测量,用统一的计量单位去测量长度、面积或体积;第三斧,计算结果,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所需测量的长度、面积或体积中含有多少个计量单位。图形的测量教学遵循这样的三板斧,学习方法的结构自然就呈现出来了。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我们让学生深刻的理解计量单位学习“三板斧”的意义,到面积单位教学,可以唤醒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经验,也利用计量单位学习“三板斧”的方法尝试进行类推。这样的结构建立在对计量单位为本质的理解之上,对同类型知识具有统摄作用,渗透、铺垫得越早,越有利于学生进行角的度量、体积单位的建构,甚至迁移到“数与代数”领域计量单位的建构上去。

综上所述,我悟到的结构化教学就是要做到:瞻前顾后搭结构、沟通联系建结构、把握

本质用结构,在教学中形成一种结构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