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笔迹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 2

中国笔迹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廖强  林贤邦

湛江市司法鉴定中心

一、笔迹学在古代

    上世纪60年代,考古队在河南舞阳贾湖发现了贾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专家利用碳-14方法测算其距今约9000-7500年,内中发现远古的文字符号,共17个字符,距今约8000年,从而刷新了中国自有文字记载3000多年的记录,笔迹学作为文字产生的衍生物,在中国古代已有诸多文献记载我国历代书法家、文学家、文献学家、医学家、哲学家等都对此有很深刻的认识。在我国西汉末期,文学家、易理学家杨雄公元前 53 年-公元 18在《法言神篇》中写道:“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意思是说,借助于观察一个人的字,就能推测出人的内心世界、内在素质。孙过庭,生于唐代的著名书法家,曾经在《书谱》中写道“书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在政治、文学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欧阳修主张“爱其书者,兼取其人”。清代的文学家刘熙载认为:“笔性、墨性,皆以其人之性为本”,其在《艺概》中说得更具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志、如其才,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即著名的“观其字,知其人”的观点,这也从一个方面论证了笔迹分析的可行性、科学性是深受大家认同的。唐代韩愈在评论张旭的草书时说:“喜怒窘穷,忧悲,愉逸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不草书焉发之。在我国民间,也流传着“相人不如相字”、“见字如见面”的说法。可见,笔迹学在我国的流传即久远而又普遍。

二、近代笔迹学的发展

我国的笔迹学起源虽比较早,但都是从其涉世之初就是依附于司法活动进行的。上世纪初,科学的发展带动了刑侦技术的飞速发展,笔迹鉴定的基础理论和司法实践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从1949 年之后,全国法制体系的建设和司法实务的正规化开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一方面笔迹鉴定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在司法实践部门设立笔迹鉴定相关的岗位,在一些公安类院校和政法类院校设立了笔迹鉴定有关的专业,用于相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民间的笔迹学爱好者们也在积极地进行各种尝试及研究工作,在许多从事笔迹学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很多笔迹学相关的有价值的论著也被出版。司法鉴定领域内,笔迹鉴定的基础理论、笔迹特征的特点和种类、鉴定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伪装笔迹的检验以及笔迹鉴定相关的法律问题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笔迹鉴定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作为笔迹学另一发展方向的笔迹心理分析当时在我国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作为心理学中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尚未得到心理学界主流的认可。但坊间关于笔迹心理分析的研究工作也一直在不中断地进行着,随着笔迹分析的科学性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实证研究方法也逐渐渗透到笔迹分析研究领域中。1964 年,台湾大学的杨国枢教授和林碧峰共同发了《中文笔迹与人格:一项探索性研究》一文。该文以男、女各 150 份钢笔字迹为研究样本,以因素研究方法为指导,从 21笔迹变量字的力度、笔画宽窄、字体高低等中抽出字体的工整与潦草度、字体型号大小以及字的境界。然后与书写者的 EPPS、MMPI、16PF 三种人格测验的结果分别探究其是否存在关联性、以及关联性的大小。研究结论揭示,书写人员性格的内外倾向影响此三个要素,而且性别的差异也导致这三个要素有不同的表现结果:对于女性而言,字越潦草,其性格越倾向于外向,而字越工整,性格越倾向于内向;对于男性而言,只有字体大小这一因素有参考价值,字体型号越大,性格可能越内向,字体越小,可能越外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台湾的翁淑缘教授在《汉字笔迹与人格研究》这篇文章中,对因素分析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以此方法研究了笔迹与人格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也证明字体型号大小、字体悦目与潦草程度、字体整洁程度、笔画用力程度与部分被研究者的个性、气质、人生际遇等有关联性。

在中国大陆,首都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林传鼎教授是我国较早研究笔迹心理分析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不同笔迹特征所反映的人的不同个性心理特点进行了实证研究。继林传鼎教授之后又涌现出了一批学者,金一贵、郑日昌、张福全、徐庆元、赵庆梅等对笔迹心理分析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比利时著名的笔迹学家和笔迹鉴定专家梅纳斯夫人对汉字的独特的表意结构和风姿多彩的汉字书法具有极大的兴趣,一九九零年元月,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国际汉字笔迹科学研究所”,该机构以研究汉字笔迹心理学而著称。其后,梅纳斯夫人出版专著《汉字书写及笔迹学》,并由此获得欧洲笔迹学研究会 1990 年大奖。

2007 年,国家人保部为了强化我国高水平高技术人才为主的人才力量建设,委托其下属的全国人才流动中心成立全国人才专业技术能力测评办公室,制定出 “全国人才专业技术能力测评”项目,其中就包括

EST-EAP 笔迹测评师认证项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没能推广开来。

三、当代笔迹学的发展

3.1笔迹鉴定领域

随着国内法制社会的推进,研究的重点着眼于笔迹鉴定活动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化建设方面,笔迹鉴定的质量监控机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我国的笔迹鉴定质量监控机制分为鉴定前、鉴定中和鉴定后三个阶段。笔迹鉴定前的质量监控主要包括设立文书检验技术专业委员会,出台包括笔迹鉴定相关的司法鉴定的法律法规,制定笔迹鉴定的技术规范,与笔迹鉴定活动相关机构与人员的资质认定,笔迹鉴定实验室的能力验证等工作。笔迹鉴定中的质量监控主要是笔迹鉴定机构内部的体系运行与质量管理,包括笔迹鉴定事项的受理审查,笔迹鉴定资料的收集、保存、记录,笔迹鉴定程序的规范化,授权签字人对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笔迹鉴定意见书的制作与签发。鉴定后的质量监控主要是对笔迹鉴定机构所做的相关鉴定活动的审查、质量评估、鉴定意见的质证与采信等。

3.2笔迹心理分析领域

笔迹心理分析主要应用在两个领域,一是作为人才测评的辅助手段,二是应用在心理咨询领域。国内有一些笔迹分析的专业网站和咨询服务公司,主要从事笔迹分析基础理论的普及与推广、国内外学术交流、学科培训,为社会提供笔迹个性化咨询服务等。

随着2011 年厦门市政府批准成立厦门市笔迹学学会,拉开了笔迹心理分析发展的序幕,厦门市笔迹学学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汉字笔迹学专业学术团体,对我国的汉字笔迹心理分析技术的发展有标志性的意义。2014年11月,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名笔迹学专家、爱好者们群聚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开启了笔迹学的群星荟萃发展篇章,近几年来,中国笔迹学会(筹)下属的笔迹心理专业委员会每年都会定期召开年会,为笔迹心理分析界的专业人员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国内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不仅各类坊间培训日益涌出,线上笔迹交流也比比皆是,更是出现了笔迹与面相、笔迹测评、笔迹情感、笔迹与健康等等相关研究,各高等院校也积极开展笔迹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童辉杰:“西 方笔 迹心 理 学研究的发 展与评价”,《心理学动态》,2001第九卷第 3

周颂东主编:《笔迹检验典型案例剖析》,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