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卫星遥感的水文水资源信息远程监测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2
/ 2

基于卫星遥感的水文水资源信息远程监测方法

贾秀芳

河北省石家庄水文勘测研究中心  河北省石家庄市050011

摘要:水文水资源的监测对于保护和管理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监测方法受限于时间、空间范围和观测设备等因素,使得监测效果有限。然而,借助卫星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远程获取广域范围内的水文水资源信息,实现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和认识。本文将重点介绍卫星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监测中的应用,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提高对水文水资源的监测能力,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卫星遥感水文水资源信息远程监测方法

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水文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水文水资源监测方法通常面临着数据获取困难、成本高昂和时效性差等问题。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基于卫星遥感的水文水资源信息远程监测方法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1卫星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监测中的重要性

1.1 实现广域范围内的水文要素监测

卫星遥感具有全球覆盖、高空间分辨率和实时性强的特点,可以提供大范围内的水文信息,为水资源管理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卫星遥感数据可以通过光学传感器和微波传感器获取。光学传感器可以通过监测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反映地表的光谱特征,从而获取水体的温度、浮游植物浓度、透明度等信息。微波传感器可以通过测量微波的散射和辐射,获取降雨量、湖泊水位、河流流量等水文要素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卫星通信系统传回地面,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1.2 水体动态变化的监测与评估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水体表面的反射和辐射信息,从而实现对水质变化、水体面积和形态的监测。通过分析卫星图像,可以评估水体的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藻类水华等情况,帮助进行水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在水质方面,通过遥感数据可以获取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溶解有机物浓度和悬浮物浓度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和污染程度,为水环境保护提供重要依据。在水体面积和形态方面,通过遥感数据可以监测湖泊、河流和水库等水体的边界和水位变化。这些信息可以用于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减灾。

2卫星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2.1水体面积和边界的监测

卫星遥感技术在水体面积和边界监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获取卫星传感器记录的电磁波辐射,可以获取到水体的反射和辐射信息。利用卫星图像的分类和分割处理方法,可以将水体与陆地、云层等进行有效的区分,并计算出水体的面积。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的卫星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还能够实现对水体边界的变化监测。水体面积与边界的监测对于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湖泊和水库的面积变化可以反映出水资源的增减情况,有利于紧密监测和调控水资源利用。

2.2水体深度和悬浮物浓度的监测

卫星遥感技术也能够帮助实现对水体深度和悬浮物浓度的远程监测。通过利用水体对不同波段光的吸收和散射特性,可以推断水体的深度和悬浮物浓度。悬浮物通常是指在水体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包括泥沙、悬浮泥沙和藻类等。它们对水体的透明度和光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可以计算水体的光谱反射特征和散射特性,进而推算水体的浊度、悬浮物浓度和底泥沉积情况。浊度是指水体中悬浮颗粒或溶解物质引起的光传播衰减程度,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得到。

2.3水体温度的监测

通过接收水体的热辐射并分析其特征,可以获取水体的表面温度。水体温度是水文循环和生态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对于水资源管理、湖泊水质评估、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体温度的监测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数据的热红外波段来实现。水体的温度与其辐射特性密切相关,卫星传感器可以精确测量水体的热辐射,进而计算出水体的表面温度。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到广域范围内水体的温度分布,并可以分析其季节性变化、空间分布和时空动态特征,为水体研究和水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3远程监测方法的步骤和数据处理

3.1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和处理

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是通过卫星传感器记录的电磁波辐射,以获得地表和大气的信息。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可以获取不同波段的数据,例如可见光、红外和微波等。数据处理是指对获取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校正,以提高其质量和准确性。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边缘增强、影像配准等,以改善图像质量和清晰度。校正则是为了消除图像中的干扰因素,如大气干扰和地表反射率差异。常见的校正方法包括大气校正和地表反射率校正,以确保数据具有一致的空间参考和可比性。

3.2数据预处理和校正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去噪、边缘增强和影像配准等。去噪主要是针对图像中的噪声和杂波进行处理,以提高影像的清晰度和可读性。边缘增强则是使图像中不同物体或水体的界线更加明显,以便进行分析和提取。影像配准是将不同时间或不同传感器获取到的遥感图像进行对准,确保数据具有一致的空间参考。校正是为了消除大气干扰、地表反射率差异等因素对遥感数据的影响。常见的校正方法包括大气校正、地表反射率校正等。大气校正是通过模型和算法对图像中的大气干扰进行消除,以纠正由大气散射和吸收引起的光谱变化。地表反射率校正则是将图像中的反射率值统一到地物本身的反射率,以消除地物间反射率的差异,从而更准确地获得地物信息。

3.3水文水资源参数的估计和计算

通过遥感数据,可以估计和计算水文水资源的相关参数。例如,光学遥感数据可以用于估计水体面积、深度和边界信息。通过光谱反射特征与水的深度关系的研究,可以建立反演模型,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中的光谱信息,推算出水体的深度。通过利用热红外波段的热辐射特征,可以计算出水体的表面温度。同时,遥感数据还可以用于估算水体中的悬浮物浓度、水质指标和污染物浓度等信息。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中水体的光谱反射特征,可以定量估计水体中的悬浮物浓度和藻类叶绿素a浓度。利用多光谱或高光谱影像可以提取出水质指标,比如浊度、色度等。通过比较遥感图像中的不同波段反射率,还可以评估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

3.4数据分析和解释

数据分析可以采用统计分析、时空分析和空间插值等方法,以识别水文水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和趋势。例如,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的遥感图像进行时序分析,可以揭示水体面积和深度的变化情况,用于监测水资源的动态变化。数据解释则是将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水文水资源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和解读。例如,通过对水体温度遥感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水体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解释水体温度的变化趋势。数据解释有助于深入理解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过程,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结束语

   基于卫星遥感的水文水资源信息远程监测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准确、实时的水文水资源监测手段。通过获取卫星遥感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实现广域范围内的水文要素监测和水体动态变化的评估。这为水资源管理、防灾减灾和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孙明庆,王最芳. 卫星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的领域运用探讨[C]//河海大学,武汉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网络与信息中心,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23:7.

[2]邓山,梅军亚,赵昕. 卫星遥感流量测验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C]//中国水利学会.2022中国水利学术大会论文集(第五分册).黄河水利出版社,2022:5.

[3]董礼玮.基于卫星遥感的水文水资源信息远程监测方法[J].水利科技与经济,2022,28(05):157-162.

[4]张家好.基于卫星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的监测[J].中国新通信,2021,23(2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