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1
/ 2

急诊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

张晨雨

如皋市中医院  江苏 如皋 2265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医院收治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PaO2、PaCO2、pH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aCO2均低于对照组,PaO2、pH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与对照组的12.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急诊应用BiPAP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风险,改善血气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鼻导管吸氧

慢阻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具有气流受限的典型疾病特征且不完全可逆,慢阻肺患者同时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是造成其住院甚至死亡的关键性原因[1]。随着患者呼吸衰竭的症状加重还将诱发低氧血症或者高碳酸血症,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酸碱代谢紊乱以及昏迷等情况,若未能妥善给予治疗非常容易导致死亡BiPAP是近年来十分常用的无创通气技术手段,通过口鼻面罩或借助鼻面罩完成通气治疗,近年来在呼吸衰竭患者的急诊抢救中应用十分广泛[2]。本文将分析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急诊应用BiPAP治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医院收治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56~86(73.75±6.64)岁。观察组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55~87(73.54±6.80)岁。两组基础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急诊治疗,迅速给予心电监护,完成X线胸片检查,对其病情严重度进行评估,维持其气道畅通,同时监测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纠正机体水电解质紊乱,立即提供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呼吸兴奋剂等药物治疗。在常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鼻导管吸氧治疗,期间氧流量控制为1~2L/min。观察组采用急诊BiPAP治疗,应用BiPAP呼吸机,经由面罩压力支持通气,结合患者的病情状况与其动脉血气指标等对于呼吸机参数进行合理设置,通常吸气压力(IPAP)初始值为8~10cmH2O(1cmH2O=0.098kPa),并逐步提升到14~20cmH2O,氧流量通常为4~6L/min,呼气压力(EPAP)2~8cmH2O,治疗期间模式选择同步/时间(S/T)模式。两组均于治疗并密切观察4h后发现病情状况以及血气指标恶化需及时提供气管插管。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血气分析指标,包括PaO2、PaCO2及pH值。(2)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咽干、腹胀、面部损伤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处理数据,并发症发生率以[n(%)]表示,行卡方检验,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采用(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血气分析指标

治疗前,两组PaO2、PaCO2、pH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aCO2均低于对照组,PaO2、pH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血气分析指标(

组别

例数

PaO2(kPa)

PaCO2(kPa)

pH值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25

6.92±1.39

8.16±2.21

10.82±2.09

7.73±1.65

7.28±0.01

7.29±0.08

观察组

25

6.91±1.40

12.86±3.08

10.83±2.07

10.35±2.15

7.27±0.02

7.45±0.06

t

-

0.2589

6.5379

0.4689

5.5798

0.1468

7.0476

P值

-

0.8269

0.0000

0.9526

0.0000

0.8754

0.0000

2.2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与对照组的12.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组别

例数

咽干(n)

腹胀(n)

面部损伤(n)

总发生率(%)

对照组

25

1

1

1

12.00

观察组

25

1

1

0

8.00

X2

-

0.3478

P值

-

0.5547

  1. 讨论

BiPAP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一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手段,在吸气过程中能够产生偏高吸气压,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克服气道高阻力,与此同时还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肺泡通气量,在该技术的应用中还可改善患者气体在其肺内存在的分布不均现象,进一步促使患者肺泡内部的氧迅速向血液发生弥散,所以能够降低无效死腔气量

[3]。与此同时,在患者呼气过程中能够获得相对偏低呼气压,进而可产生呼气末正压的功能,从而有效对抗患者的内源性异常呼气末正压,避免细支气管出现气道陷闭的情况,所以有助于改善患者通气状况,帮助提升功能残气量并预防肺泡萎陷,进一步增强弥散功能,促使患者肺泡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顺利有效排除,所以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其发病后管腔存在阻塞,在加上气道具有高反应性特征,同时呼吸明显增快,非常容易造成呼吸肌疲劳[4]。在其急诊治疗过程中,应用BiPAP呼吸机能够同时发挥呼气末正压以及压力支持通气的双重作用,所以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吸气肌负荷水平,进一步缓解呼吸功能消耗,因此可为患者呼吸肌提供充分的休息时间,并且也有利于发挥一定的支气管扩张功能[5]

近年来报道指出[6],慢阻肺患者急性发作期间尤其是存在二氧化碳潴留表现时,无创正压通气的运用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风险,缩短住院时间以及降低气管插管率。有报道指出,急性高碳酸血症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其治疗中早期给予BiPAP呼吸机,可有效降低其死亡风险和插管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PaO2、PaCO2、pH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aCO2均低于对照组,PaO2、pH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与对照组的12.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近年来的报道结果大致相似。也进一步证实,BiPAP的应用可提升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改善其预后。在安全性方面,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1例轻微咽干以及轻微腹胀的表现,咽干患者在给予饮水后其不良反应消失,而腹胀患者叮嘱其进行闭口鼻式呼吸,同时降低患者的压力支持,其腹胀状况获得显著缓解。这也提示,BiPAP呼吸机的应用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7]

综上所述,对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急诊应用BiPAP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风险,改善血气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刘春茂.急诊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9):83-85.

[2]黄曼,贾钦尧,许冀,龚双安,刘萍.多沙普仑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1):114-117.

[3]杨健民,钱梁.急诊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疗,2020,39(10):79-81.

[4]谭桂花.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J].大医生,2021,6(24):9-12.

[5]赵玉梅. 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无创机械通气(NI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效果[J]. 科学养生,2021,24(6):247.

[6]刘玉萍.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7):1210-1211.

[7]张祖华,李鸣.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19):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