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力城镇化路径下我国城乡规划的应对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0
/ 2

基于智力城镇化路径下我国城乡规划的应对研究

姚丽娟彭扬

 610327199402083648

513922199112166293

摘要:村镇作为我国基层组织,服务对象是农村和广大农民。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政府部门对“三农”问题更加关注和重视,并围绕“三农”问题颁布了大量惠民政策,推动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而在农村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原来的村镇机制出现了诸多弊端和缺陷,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继而引发了一系列农村发展问题,不利于农村地区的振兴发展。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目标。新型城镇化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如何在实践中,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优化我国村镇发展规划,为更好地建设新农村,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复兴发展,值得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和实践。鉴于此,基于村镇可持续发展角度,深入分析“我国村镇发展规划策略”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指导实践价值。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规划策略

引言

纵观近年来我国城镇国土空间规划的情况来看,主要涵盖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功能规划、主体功能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其中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但进入城镇转型时期后,以往使用的单一的、具有明显侧重点的规划已经难以适应城镇发展需求。以往的发展规划中在不同规划间不仅存在交叉重叠,同时也存在矛盾冲突,因此迫切需要对各种规划进行整合,实现统筹兼顾,建立起更为完善、覆盖面更广的城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适应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推动城镇地区转型。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并非一个新名词。我国于2003年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高度重视和关注新型城镇化发展。逐步完善“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其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由于新型城镇化内涵相对广泛,与经济、环境、社会等密切相关,外加各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使得“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定义未能完全统一,且不同学者在“新型城镇化”的理解方面出现了显著差异。“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在基本内涵方面存在异同,其中,相同之处在于都是根据人口聚集情况,不断扩大城市内部空间,城市随着非农业产业的增强逐步发展,而不同之处在于实施目标、内容和方法。“新型城镇化”是以人民生活为重要目标,以长远稳定发展为内涵,将治理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建设发展,实现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等目标的城镇化。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在建设发展中,始终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将发展质量摆在第一位。除此之外,在“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大部分学术研究者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基本内涵中的长远发展,旨在实现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的一体化发展,继而推动各区域协调发展。不仅如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摆放在第一位,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发展,坚持低碳试点改革和体制创新发展。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与实践,始终坚持“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原则,在经济、人口、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现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明显次于城市,要实现城乡协同及城乡融合,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发挥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使城镇能够带动周边,完成经济辐射,以城带乡,城市向农村给予一定资源,更好地进行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当下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现阶段的建设目标是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必须坚持“四化”共同发展的“并联式”模式,促使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及信息化协同发展。农业现代化正是“四化”之中比较明显的一块短板,要真正实现新时代“四化”发展,必须补上这块短板,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为依托,加大城乡规划力度,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3城乡规划的策略应对

3.1低碳生态社区与智力创新社区规划的构想

低碳生态社区的概念是从有关低碳的一系列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简单来说就是以通过碳排放量的多少来衡量城市社区的生态状况,与生态社区相比是一直更具量化的评价社区发展的标准,社区可以通过一系列节能、减碳及固碳的建设及技术来促进社区内的生态情况。目前,国外的低碳生态规划起步较早,国内仍处于初期起步阶段,但已存在低碳生态社区规划的实例,例如“北京乐和家园”“扬州南河下”“武汉百步亭”等低碳社区规划,从低碳生态层面推进了新型城镇化的进程。相对于智力城镇化,可以提出关于智力创新社区规划的构想,其以围绕“智力”“创新”为核心概念为理论基础,通过教育资源、智力水平来衡量城市社区的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创新产业聚集、科教资源吸纳等政策或理念方法,达到提高创新社区的智力密集度与增强创新服务能力的目的,与低碳生态社区相比,是一种相对内涵、潜在却根本的城市社区发展标准。通过关注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城市教育资源的聚集、社区高新创新服务产业的扶持以及对人的智力思维的培育等综合手段,可以最高效、最根本地解决城市乃至乡村的一系列问题。虽然目前暂时是理想化、蓝图化的社区规划构想,但相信随着智力城镇化不断推进,此类规划将日益被重视。

3.2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现代化管理

首先,要想保证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以及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当中保证双方的有效融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开展相应的工作内容时,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相关技术分析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将其有效解决,并且在融合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也应当强化对该项工作的监督,保证该技术可以得到有效应用,进而实现相关工作信息可以实现共享,保证了各个工作部门以及单位之间的协调性、统一性,对有效提升工作质量,保证各部门之间联系的畅通性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有效培养技术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传统的城乡规划建设以及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没有互联网技术的介入,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对互联网技术的掌握程度偏低是理所应当的,因此根据当前该工作的现状,积极培养相关技术人员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强化对互联网技术专项人才的培养,进而有效解决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互联网问题,从而有效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在培养技术人才的过程中,施工单位也应当积极引进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并通过以老带新的工作模式,加速对互联网专项人才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城乡规划建设以及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有效推动相关工作的发展。

结束语

智力城镇化下城乡规划的任务重点更多关注城乡协调创新发展、规划理念进一步深化为“以智驱动”、注重提升城市的内在创新力与智力属性、主要范式方法向精细、精明方向发展以及探讨了新时期各类型规划的策略来应对当前城镇化阶段性转变及未来趋势的保留构想。城乡规划的转型应对之举仍在继续,希望传达出的转型策略及理念思路能够对全体城乡规划工作者的研究与设计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小青.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法探讨[J].江西建材,2019(12):98-99.

[2]朱丽华,许稻香.大数据时代的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构建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36):232.

[3]李长慧.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9(36):219.

[4]许晓云.浅析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工作[J].门窗,2018(01):127-128.

[5]张永志.新时期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