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7
/ 2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王雅卉

山东省济宁学院附属中学

摘要  信息化时代创新发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提出更高要求,突显其德育教育作用。要求教师不仅需在课堂教学中履行立德树人、达成课程目标等根本任务,还要遵照国家教育方针,制定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案,注重德育融入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对初中阶段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德育渗透;策略

引言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应关注学生成长的身心需求,意识到培养人才的核心在于提高人格素养和建立德育体系。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应包含德育教学目标,探讨在中国现代文学课堂加强德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提高德育课堂教学实际效果,引导学生成长为具备良好行为、表现和道德的个体,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意义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教学目标十分重要,除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需培养其高尚品德、良好行为准则与道德修养。在新时代,学校必须提高教学水平,兼顾教书与育人,将二者紧密结合,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服务社会。品德修养在人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成功的基础。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会增添学生们的正能量和个人魅力。学校教育必须贯彻德育文化教育,以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有助于学生情感发展

因缺乏社会经验,学生的思想较不成熟,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因此,学校现当代文学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情绪和情感教育。除了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应当帮助学生应对和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持续增强学生的耐心与意志力。通过情感疏导的德育教育作用,更应该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并以平等的角度去理解与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与品质,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1、深入挖掘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想要素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语文教材中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共同分析文章的结构、描写事物或人物的形象等,师生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深入心灵。因此,教师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时应该积极挖掘其思想内蕴,充分发挥德育功能,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帮助他们学习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一些作品,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朗读,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例如,教学《背影》时,教师可以通过有情感的演绎以及学生的反复朗读,让他们理解父子之间深情相拥的情感,从而学会关心和体谅父母。而对于另一些作品,则需要教师善于指导,引导学生深刻思考,从而受到思想上的熏陶。例如在《荔枝蜜》中提到“蜜蜂不求回报,却以馈赠人类最美好的寿命为乐”,教师可以借机启发学生对这种精神有何深刻认识,进而引导他们联想到劳动人民为谋求美好生活而付出的无私劳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思想感情。同时,教师还可结合文章主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进一步拓展和培育。

比如,在让学生朗读秦牧的《大自然警号长鸣》一文时,老师可以先通过分析与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并向学生呼吁,面对各种各样的预示警报,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保护自然环境的行动,为后代谋福利,定不贻误大好时光。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撰写读后感,既有利于知识吸收,也能够加强环保意识。

总的来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够巧妙地抓住文章中饱含感情的要点,对学生进行点拨,就能够感染学生,逐步培养他们的德育意识。

2、创设情境体验

对于学生而言,兴趣至关重要。它是学习的重要驱动力,尤其在新课程标准中更加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只有对课程感兴趣,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情境教学亦是如此。与传统笨拙的教学比较,情境教学采用的智能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化、趣味化,让学生感受到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吸收速度,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老师需要创造一些特定情境以帮助学生体验德育教育,与语文感受产生共鸣。情境教学是一种很有用的教学方式,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蕴含了丰富多样的故事元素,这些故事中蕴含了许多德育精神。比如,在《邓稼先》这篇文章时,教师除了讲述文章中的故事外,还能通过网络等资源,找到与邓稼先有关的故事、视频等,让学生了解到邓稼先为人奉献、公正、无私的品格,引导初中生感悟学习。接着,老师会带领学生重读教材,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精神,并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这种情感;或者引导学生观看白求恩生前的影像,以及相关的救死扶伤纪录片,加深对《纪念白求恩》的理解。在引导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生命只有一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过这个道理。然而,仍有一些人在面临生命威胁的情况下,不顾自身安危地去挽救他人的生命。这种行为所体现的精神,是极为崇高和伟大的,这就是白求恩。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这种崇高精神的境界,更能激发学生追求道德修养更高层次的欲望。

3、应用情感教学促进德育

教学中,应注意道德和思想品质的教育,这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教师需明确教学主题,根据德育目标,有针对性地渗透教育,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为了避免德育教育的教条化和形式主义,应该采用动态的情感互动和理性的思考引导,实现德育教育的潜移默化。这是提高学生综合德育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融合了先进文化和德育教育的作品,这些作品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最后一课》为例,这篇作品中包含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非常适合用来进行情感教育。本文语言文字展现出浓厚的爱国情感,可以激励初中生打磨自我、发奋学习、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又如朱自清的《背影》生动展示了浓郁的亲情,可以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亲情真挚,激发热爱人生、关爱亲人的感情。总体而言,运用情感教育达到德育效果更为符合人性规律。情感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超越表面的德育内容,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深厚的道德素养,促使其追求真善美,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4、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的核心在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中,外化于行旨在实现内化于心的外在表现,这也是德育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要避免死板的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将德育理论知识内化,通过言传身教、待人接物等方式展现良好的品德修养。教师应灵活组织实践活动,结合教学与德育资源,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德育内容,表现自身高尚品行。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更深刻地理解德育教育,并形成自我认知,不再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诲,亦能积极学习和践行德育知识,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德育教育目标。教师可将《纪念白求恩》这一文本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甘愿奉献、乐于助人;引领学生从更为宏大的角度认知学习与奉献。授课结束后,为了落实德育理论,教师可以布置生活实践作业: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采访无私奉献者、整理实践报告并反思内容,以便将所学理念真正贯彻到实践中。学生无需深入学习德育理论即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崇尚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正确的举止和态度。

结语

德育教育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也对人格魅力的完善起到积极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变化,深入探究语文学科与德育的融合,注重细节、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推进德育工作,不仅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会有效促进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冬艳.怎样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渗透德育[J].文学教育(下),2021(10):132-133.

[2]魏向阳.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德育渗透[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2(03):68-71.

[3]王玉林,周睿.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德育渗透[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12):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