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根雕”教育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5
/ 2

立足“根雕”教育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许瑞中

夏津县双庙镇中心小学

摘要:加快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立足学校“根雕”教育文化,办好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和文化输出,对辐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移风易俗、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明活动有着重要意义。结合乡村学校发展现状,打造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新阵地,乡村教育蕴含巨大潜能。虽然目前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是在软硬件设施和相关人才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缺口,在短视频等多种新媒体的影响下,农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了冲击也迎来了机遇。作为乡村教育的第一战线,乡村学校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也起到了助力作用,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需要加强乡村教育,融合乡村青年和学生的影响力,引领群众主体价值取向,促进农村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 乡村教育

一、学校“根雕”教育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以来,乡村振兴已成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农村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农村群众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乡村是一个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区域综合体,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它与城镇相互促进、共存,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农村教育是农村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育不仅担负着弘扬道德、育人的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帮助作用。农村兴,国家兴;农村衰败,国家衰弱。增强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是未来教育与乡村建设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课题。中国的教育改革初见成效。在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下,推动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在积极减轻负担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思想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道德教育与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使学校文化和思想政治课从课堂走向农村,促进风俗习惯的改变;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

当前,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村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农村,更明显、更直接地体现在农村群众对更高质量精神文明的追求和向往上。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大多数人的精神文明活动限于移动电视的形式,缺乏体验感和互动性,短视频质量参差不齐也对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农村教育必须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在农村。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公共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教育建设,以及优秀教育人才的助力。在新时代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中,乡镇学校打破校园藩篱,完善“根雕教育”育人体系,承接精神文明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地传统习俗相结合,因地制宜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学校根雕教育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助力作用

首先,乡村学校的振兴带动的教育资源更公平、更合理、更均匀的分配,这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最关键的助力,保障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农村学生更少的流失,通过发展更高质量的更为人民群众所需求的教育,对农村学生流失现象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立足乡村教育,把握乡村发展规律,用更优质、更开放、更生态、更具当地特色的教育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其次,在劳动教育和美育等方面,乡村学校可谓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将家庭劳动和学校教育结合,形成深刻的、热闹的、家长学生和教师、领导齐上阵的劳动教育,形成大家喜闻乐见的耕作活动和劳作文化活动,对于乡村教育和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裨益。在地方的成功案例中,通过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和集体劳作开办“校园农田”“家校共麦收”等活动中,学校和家长、学生和家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将通过加强建设乡村教育带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现提高到了更为切实可实现的层面上来。

通过学校的劳动教育等社会实践项目,减少了学生的辍学率,提高了学生对家乡物产民俗文化的了解,将实际生活生产经验与学校理论知识结合,更加印证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更在将校园文化向劳动群众开放的过程中,推动了移风易俗和农村思想意识建设的潜移默化的引领。弘扬新风尚润心化人,校园文化对学生和家庭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活动,融入家庭生活日常,带动广大学生和家长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再次,持续推进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风俗转变、培育文明乡风的长久之计。十年树木,百年人,创新教育方式,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积极、阳光。解决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风俗习惯变化的突出问题。通过农村学校的教育改革,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条件。只有带领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开阔视野,开阔信息视野,树立正确文明的新农村风尚,才能更加鲜明地反对农村陈规陋习,在全社会营造弘扬新精神的良好氛围。

最后,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对青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学习主体的培养是提升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的重要方法。通过学生的文艺汇演和家校共同参与的文艺生活不断地加强乡村群众的精神生活体验,提高娱乐生活的质量,实现精神生活多元化,离不开学校的开放和支持。同时,学校利用官方账号,在信息化平台上传播引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对树立榜样,宣传示范的方面也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总之,以学校“根雕教育”育人体系为基础,立足乡村教育,持续开展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加强家校联系,加强文化和价值取向从学校向家庭到乡村辐射,充分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乡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优化繁荣,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生活,助力提升乡村文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