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0
/ 2

牲畜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研究

华艳

泸水市畜牧服务中心 云南 泸水 673200

摘要:牲畜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牛、羊、猪等动物是布鲁菌的主要宿主,不但症状比较严重,并且流行非常广泛,其传播途径较多,以牧民或者兽医接生、皮毛、肉类加工、挤奶等为主。牲畜布鲁氏菌病的表现形式比较典型,尤其在疾病晚期,牲畜会表现出劳动能力丧失、卧床不起、神经或精神异常等症状。因此在饲养牲畜的过程中加强对牲畜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尤其重要。

关键词:牲畜;布鲁氏菌病;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对各种猪、牛、羊肉类食物方面的需求逐年增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猪、牛、羊等牲畜养殖对促进我国养殖业的发展发挥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猪、牛、羊等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了逐年增长的趋势,不但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还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牲畜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流行范围比较广,不但会传染给牲畜,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侵害,一旦牲畜受到布鲁氏菌的传染,则视为传播源,治愈率非常低,终身携带病菌。

1、牲畜布鲁氏菌病的传播特点

传染性比较强,牲畜布鲁氏菌病主要包括牛、羊、猪、绵羊、犬、沙林鼠等6种常见类型,其中前三种的危害性最大,尤其是牛羊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性最强,一旦受到布鲁氏菌的感染,则会成为传染源,哺乳期的母牛或者牧羊会通过乳汁将病菌传染给小牛犊和小羊羔,或者通过交配会将病菌传染给对方;传播途径比较多,传播范围比较广,比如可通过皮肤、黏膜等接触性的方式、呼吸系统或者消化系统等进行传染,并且传染的几率与牲畜本身的免疫力有关,如果牲畜的免疫力较强,则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几率则比较低,但致死率比较高。牲畜布鲁氏菌病存在着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在潜伏期内很容易出现交叉感染,一旦在羊群或者牛群中进行传播,则致死率极高,特别是对一些新生的小牛犊或者羔羊,受到布鲁氏菌的感染后,致死率高达100%。所以,牲畜养殖户要加强对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人畜共患也是布鲁氏菌病的传播特点之一,由于布鲁氏菌主要存在于牛、羊、猪等牲畜的体内,当牲畜受到布鲁氏菌的感染后,通过蚊虫叮咬的方式会将这种病原菌传播到人体内,从而让人体也感染上布鲁氏菌病。

2、牲畜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

不同种类的牲畜受到布鲁氏菌的感染后,其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可能不同。一般情况下,如果人体受到布鲁氏菌的感染后会表现出发热、出汗、关节疼痛、全身乏力、关节肿大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伴随神经性头痛、皮肤软组织损伤、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如果未能及时诊治还会引发心肌炎、心内膜炎等心脏系统性疾病。牛出现布鲁氏菌病后会表现出发热、出汗、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体温超过39度,在发热的同时还会伴随寒战,以出汗、大量脱水甚至虚脱为主要表现,当怀孕的母牛受到布鲁氏菌的感染后出现流产以及死胎的风险非常高;羊布鲁氏菌病的表现症状主要分为慢性期和急性期,在慢性期,表现症状比较隐蔽,病程一般在一年以上,患病羊会表现出低热、乏力、全身不适以及食欲减退等慢性疲劳综合症,部分患病羊还会出现肌肉骨骼改变、肌肉损伤、骨头损伤等;而处于急性发作期的病羊,则表现出波浪热,发热2~3周后体温逐渐下降,2周后体温再次升高,大多数病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症状,体温自行下降后会出汗,特别是在后半夜出汗明显,伴随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游走性疼痛,身体部位局部肿胀,全身乏力、肌肉疼痛、食欲减退等症状。所以明确牲畜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症状对于有效防治牲畜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牲畜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措施

牲畜养殖的过程中,对于牲畜布鲁氏菌病的预防措施并不是一日之功就可做到尽善尽美,需要养殖人员体现在日常养殖管理的多个方面。从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而达到有效防治牲畜布鲁氏菌病的目标,比如可以从日常宣传引导、日常养殖管理、定期疫苗接种、营养饲养等多个方面进行。

3.1日常生活中加强宣传,全面做好对牲畜的保护

牲畜养殖人员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布鲁氏菌病相关知识以及预防措施的宣传,牲畜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人员要将上级的相关情况及时传达给下级,充分的发挥出自身职责的重要性,全面做好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为养殖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养殖人员是与牲畜接触最多的群体,也很容易受到布鲁氏菌的感染,所以加强对这些高危人群进行牲畜布鲁氏菌病预防知识的培训以及宣传,积极开展对高危人群的培训宣传工作,结合宣传工作定期进行考核,让这些高危人群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布鲁氏菌病的危害,正确认识布鲁氏菌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与布鲁氏菌病的防疫意识。同时还要对高危养殖人员以及猪、牛、羊等高危病原体携带者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布鲁氏菌,防患于未然,对自己以及对社会更加负责。如果发现异常,疑似布鲁氏菌感染,要将此种疾病造成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还要不断增强牲畜养殖户的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其能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尤其要防止易感人群的感染,从而对人畜受到布鲁氏菌病的传播进行控制,在行动上要做好自身防护,从而发挥出培训宣传的示范作用。

3.2加强对牲畜的养殖管理

在养殖管理方面首先要做好对猪、牛、羊舍的卫生清洁工作,加强对牲畜养殖区域卫生的及时清洁、定期打扫,避免粪便堆积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以及引发布鲁氏菌的感染。还要对牲畜的食槽、水桶以及其他用具进行定期清洁消毒处理,饲养的草料也要保持清洁性和干燥性,避免给其食用发霉变质的草料,避免牲畜食用受到霉菌污染的草料后出现中毒或者发生疾病。还要及时对牲畜舍周围的杂物进行定期清除,避免老鼠、蚊蝇等病原体携带者的滋生和繁殖,还要对牲畜舍进行定期杀虫灭鼠处理。还要定期对牲畜舍进行消毒,如果引入新的羊群、牛群或者猪群,一定要实行严格的隔离制度,多次进行布鲁氏菌病毒检测,等确定无疫病后再转入正常牲畜群内。如果出现牲畜确诊要及时隔离,定期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对牲畜的生长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待检测合格后再进行下一步处理。如果发现患病牲畜,要及时进行扑杀,采用掩埋的方式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还要在掩埋的坑内撒上白灰、喷上氢氧化钠溶液等做好消毒措施,还要在周边做好警示线,避免牲畜布鲁氏菌病的扩散,如发现疫情扩散,要及时上报,避免漏报瞒报,将其危害降到最低。

3.3全面落实牲畜疫苗接种

对牲畜进行疫苗接种是有效预防牲畜布鲁氏菌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给牲畜进行灭活疫苗接种,促使牲畜体内产生布鲁氏菌的抗体,当受到布鲁氏菌的侵袭时,机体内的抗体可发挥出作用,从而发挥出预防牲畜布鲁氏菌病的目的。牲畜养殖户要高度重视疫苗接种,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和说明书进行操作,对饲养的牲畜群定期进行相关检测、体格筛查,确定机体内抗体情况,一定要应免尽免,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为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做好保障。

结束语

总之,牲畜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对牲畜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还可能会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相关养殖户要高度重视,加强对牲畜布鲁氏菌病的控制,从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养殖管理以及疫苗接种等多个方面加强防治,为牲畜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秋菊,于彬彬,张青,等. 云南省2010-2019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及流行趋势分析[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3,39(3):258-262.

[2]商易,袁遇平,方欢,等. 2013-2021年江西赣州市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和特点分析[J]. 现代医院,2023,23(3):457-459,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