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药质量管理方法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0
/ 2

现代中医药质量管理方法探讨

朱中樑

杭州市临安区中医院  

摘要: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我国中医药的质量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比较落后,中医药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一定公信度,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因此积极探索中医药企业质量管理方法,对提高我国中医药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背景与基础

随着现代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学优势凸显,中医药服务发展迅猛。中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与化学药、生物药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中医药现代化步伐的提速,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和社会地位也显著提高。

但是总体上看,我国中医药的质量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比较落后,中医药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内部检测技术不全,包括人员、设备等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求,目前大部分中药及其饮片制剂的质量报告都是企业自行出具,缺乏一定公信度。

二、我国中药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中医药质量控制体系对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外观鉴别、性状检查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但在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面, 现行的用单个或几个化学成分表征中药质量的质控方法, 不能体现中医药学的整体理念和思维体系, 同时也无法表征中药制剂的物质基础和化学成分群的整体性和复杂性, 从而无法使产品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严重影响中药的临床应用, 制约了中药新药创制和产业的发展。由于中药材质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中药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

①药材的真伪鉴别主要基于药材的性状和显微特征, 主观性较强且需要具有长期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方能完成。

②药材的优劣评价不够全面。目前主要基于一种或几种成分的含量指标, 而不一定是直接与疗效相关的有效成分。传统的中医理论和医疗实践对现行中药质量控制的模式提出了挑战, 即测定任何一种活性成分都不能说明其内在的质量, 更不用说指标成分了。

③中药的化学成分受生长环境、采收季节、生长年限、加工及贮藏方法等随机因素的影响, 即使同一种中药也具有多元化情况, 造成药材质控处理过程较为繁琐和困难。

④多数中药没有合适的疗效评价方法。因而现有的中药质量标准在保证安全、有效、均匀、稳定等各个方面, 都缺乏客观化、规范性和标准化, 难以达到国际化的要求。

三、药质量管理方法

为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建立科学合理的用药标准、质量控制标准及生产工艺优化体系是关键,同时必须注重中药的特色,复方中药的整体作用特点决定了中药不同于西药。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必须能对起效的全成分、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和络合物成分进行控制, 并要注意中药的毒副作用和重金属残留问题, 只有这样, 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才能真正起到控制中药质量,并为工艺优化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医药诊疗过程提供可靠的分析基础,保证中药用药安全有效。

主要从以下两大方面着手:

1.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确定质控指标

只有在阐明了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并对其体内过程和作用机理进行深人研究的基础上, 才能够建立起科学合理且有效的质量控制标准, 才能促进中医药理论创新及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发。将全成分指纹图谱和效标成分定性定量测定相结合, 建立起符合中医用药特色规律的中药系列质量控制统一智能方法系统是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发展趋势。

实际上, 中药由调节机体功能的共同成份和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功效成分组成, 共同成份如多糖、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和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等低分子物质, 具有调节免疫、代谢等作用, 是中药整体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功效成分如各种生物碱、皂昔、黄酮等具有特定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 其作用完全符合西药作用规律, 不同成分间可以发挥协同、相加或拮抗作用, 针对某一临床应用可有若干种类不同成分共同发挥作用。总之, 为使质量控制既能充分体现中药特点, 又能符合现代医药学的要求, 中医药质量控制的效应指标应包括具有整体调节功能的共同成分和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功效成分,而这必须依赖于复杂的中医理论为基础。

2.提高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测定质控指标

现代中医药必须注重中医药的特色。复方中药的整体作用特点决定了中药不同于西药。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必须能对起效的全成分、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和络合物成分进行控制, 并月注意中药的毒副作用和重金属残留问题, 只有这样, 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才能真正起到控制中药质量。保证中药用药安全有效。目前,对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有:

①中药指纹图谱技术

中药指纹图谱是通过对所得到的能够体现中药整体特性的图谱识别,提供一种能够比较全面的控制中药质量的方法,从化学物质基础的角度保证中药及其制剂的稳定和可靠,也可用于中药鉴别和质量评价。它是一种综合的、可量化的鉴定手段,具有专属性、物种唯一性、个体相似性、整体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后两者为其显著特点,在实际中可采用模糊数学等手段进行精确的定性定量分析。中药指纹图谱按照获取方式可以分为色谱、光谱及其他分析手段,其中色谱是中药指纹图谱建立的首选和主要方法。

色谱指纹图谱不强调个体的绝对唯一性,而强调同一药材群体的相似性,即物种群体内的唯一性。经过色谱测定后所得到的指纹图谱,即某产地或某种中药及其制剂所共有的、具有特异性的组分经色谱测定得到的特征图谱。且有很强的分离效能,是评价中药真实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的质量控制模式之一。它包括薄层色谱( TLC) 、气相色谱( GC) 、高效液相色谱( HPLC) 和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 HPCE) 等指纹图谱。近年来,色谱研究工作不断改善,各种新的色谱检测技术方法日益成熟,联用色谱技术得到发展应用,由于其高速、高效、高分辨率、微量检测及分析自动化的性能和技术,而在药学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定性定量测定植物中复杂初生代谢产物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②多维色谱及联用技术

由于各种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具有各自的局限性, 且不同的指纹图谱, 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药物的信息。因此, 综合利用多种图谱, 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关联检测数据库, 确定可用于样品质量控制的模式, 通过模式识别技术进行整体分析、分类和描述来对未知样本进行识别的方法能够更准确、更全面、更科学地对中药材及其制剂进行质量评价。

③中药谱效关系指纹图谱

目前, 将化学指纹图谱所体现的化学成分与药效信息建立相关性的谱效关系研究是传统化学指纹图谱的有效补充。中药谱效关系研究弥补了目前以化学指纹图谱控制中药质量时与药效脱钩的不足, 可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数据。

④微量元素与中药质量控制

中药主要来源于植物、矿物和动物, 其所含的丰富的微量元素是动植物在自然界中摄取并储藏的,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都可以从中药中找到。现在国内外都在加强以化学成分为客观指标的新方法研究, 微量元素图谱鉴定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新方法, 是建立在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确定出药材或特定成药的特征微量元素谱, 并以其为客观的定量指标, 实现对中药材、复方制剂或成品药的新法鉴定。

⑤“一测多评” 法及其类似方法

在药品质量检测过程中, 通常有效成分对照品是其定量检测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而在实际工作中, 中药化学对照品的分离难度大、单体性质不稳定或供应价格高等因素, 导致药品检测其有效成分含量难以进行, 从而影响药品质量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 王智民等提出了“一测多评”法,即利用中药有效成分内在的函数关系和比例关系, 只测定一个成分(对照品可得到者)来实现多个成分(对照品难以得到或难供应)的同步测定。

随着化学计量学及统计学的快速发展,高分辨质谱因其快速、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特点在在中药及其复方化学成分分析中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被国际公认为可用于植物药等复杂化学组成体系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许多国外植物药生产厂家已将其用于药品质量控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涉及与众多学科的交叉结合。在实现中药药效与现代化学、生物学和细胞学等多学科方法结合的基础上,按照中医理论的指导以临床药效为根本,建立符合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特点的一套完整可行的中医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体系,对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中药新药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