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导向的棕地改造:以成都市低效用地厂房改造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7
/ 3

创意产业导向的棕地改造:以成都市低效用地厂房改造为例

王炜文

所在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城市扩张和资源受限和产业转型的压力,在两山理论的基础上,中国的城市规划正在探索一条更可持续的道路——低效用地改造项目的基础上建立以创意产业为方向的产业园区。本文将基于创意经济和棕地更新的特征,结合四川成都市东郊记忆的的改造项目,指出了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基于:一是我国面向旧厂的改造项目大多是由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推动的,这个过程中没有充分代表社区中的利益相关者。二是需要在历史建筑的关键政策和消防管理方面进行更多创新,为社会参与更多的改造项目创造有利的营商环境。三是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经济上受到沿海地区产业的挑战。然而,由于生活和住房成本较低,成都的创意园区构建了一套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关键词:创意产业发展;棕色地带更新;球状体经济;中国西部;工业文化保护。

1.研究背景

在经历了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之后,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从城市扩张到更复杂时期的过渡,面临着土地供应短缺、产业结构和政治改革、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北京、上海等城市土地资源有限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重,低效用地的识别与再利用是许多都市圈亟待讨论的话题。以往以扩张为导向的城市发展已被证明存在潜在的环境影响、低效率和不公平问题(Zhou, 2015)。通过库存空间进行城市改造逐渐成为土地利用开发的新方向。一些未充分利用的工厂,由于之前的扩张性开发而位于市中心,其产品与高土地价值之间存在不匹配。因此,低效用地改造成为存量规划时代中的重要议题

与此同时,近期中国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规划人员提供了产业转型和

创造就业的新方向。上世纪 8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积极转变发展模式,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发展转变为资本和人才密集型发展。1997 年,创意产业成为振兴经济、提高生产力、创造就业的主力军。2000 年,中国正式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创意产业的概念。进入 21 世纪,创意产业将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地区、城市软实力和经济辐射力的重要指标。

从理论上讲,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低效用地的产业置换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抓手。在最近城市改造和经济升级的背景下,许多未充分利用的工厂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进行再开发,创意产业在城市中心区的发展也符合地方政府的产业预期。而且,这些工厂由于其独特的建筑空间,通常具有一种艺术感,与文化产业的空间氛围具有良好的适配性。因此,棕地改造的基础上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这将是一笔双赢的项目

2.研究案例:成都的东方记忆

东郊记忆作为成都的文化地标,在历史上是三线建设的产物,其建筑外观具有独特的历史特色。同时,东郊记忆作为中国西部厂房改在的试点项目,较好地反映了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振兴、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历史性进展。研究一案例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指导我国类似地区的低效用地再利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1厂房的发展历史

东郊记忆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东郊记忆位于成都成华区,现已成为集音乐、美术、戏曲、影视等多元文化产业于一体的创意产业园区,因此又被称为成都东方音乐园。东郊记忆占地36,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是市政府提出的重大改造项目(官方网站,2019)。改造前,东郊记忆的前身为成都政府所有的国家红光电子厂,与北京钢铁公司享有相当的声誉。作为三线建设的代表,红光电子在50年代发展迅速,工厂就业人数超过6000人。然而进入 21 世纪,随着城市通过土地改革和产业调整加快城市化进程,一度繁荣的红光电子逐渐被利用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红光电子公司倒闭后,工厂周围的社区很快就空置了。2011 年,成都政府注意到东部工业区的发展下行趋势,实施了一项名为“东部调整”的城市更新运动,将东部工业园区的企业撤离,并计划以更多的商业和住宅用地重建园区(官方网站,2019)。然而,红光电子公司的建筑物因其建筑特色而保存完好。在剩余建筑的基础上,红光电子被改造并发展成为一个创意产业园区,被称为东郊记忆

图片包含 游戏机  描述已自动生成

2006年的红光电子

卡通人物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2016东方记忆

图 1 所示。红光电子/东郊记忆过去和现在的卫星地图

来源谷歌地球

2.2功能与空间的改造情况

建筑师赖特说,功能决定空间。东郊记忆的改造也适用这一规律,其主要过程是对原有建筑空间和生产机器的功能进行改造,进一步实现了从工业生产空间到文化创意空间的过渡。19 的工业建筑,从内部到外部,大部分都保存完好。带有苏联建筑特色的红砖石已被修复,保持了建筑外观的历史完整性和工业感。对于工业建筑的内部空间,成都传媒集团根据建筑空间的不同特征,将原有的机器全部撤离,并将建筑的功能转化为更多的商业用途。比如,他们把 1st 号楼改成了歌剧演出中心,因为它的跨度大,屋顶高。此外,他们在其

内墙上添加了特殊材料,以获得更好的隔音效果。新装修的演出中心,以时尚设计和特色建筑为装饰,带来了工业文化和现代创意会所的混合印象。除了原有的餐厅被改造为特色餐厅外,其他建筑都进行了功能更新。

同时,成都传媒集团并没有丢弃先前厂房的及其,相反,他们将这些工业遗产通过外景的装饰,变成了特色景观,完美地服务于园区的工业氛围。例如,东郊记忆中心的一个废弃的锅炉地标化改造,成东郊记忆入口处的人工瀑布,一些货物装载车被改造成花坛。许多废弃的管道被重新配置并折叠在公园中央大道上方,形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管道庇护所。总之,东郊记忆的景观正在试图展示其原有的工业文化,并以时尚设计的新身份,这表明了一种包容的城市文化,向所有人开放。

图 2。工业烟囱改造成为标志性地标(来源网络)

3.实地调研

为进一步了解东郊记忆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效,本文与当地管理人员的对话,发现了东郊记忆改造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一是社区成员和以前的员工在这个过程中的代表性很大程度上不足,尽管他们作为直接影响的社会主体,岗位收入、社会地位都收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二是前几年城市快速扩张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社区周边环境以及治安等问题。幸运的是,主流的规划协会强调了社区设计和规划的重要性,这一现象在后续可能得到改善(黄XX, 2020)。

其次,缺乏相关的法律政策,如历史建筑的消防问题,给经营带来了相应的麻烦。尽管成都传媒集团作为过期,与政府有更多的联系,但他们仍然处理官方通报文件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而私企更是对这些程序性问题束手无策,导致旧厂的改造难以在大规模进行推广。笔者认为,如果政府的政策希望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人们对文化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那么在城市发展从扩张走向改造的过程中,政府应该表明立场,积极补充缺失的监管和评估。通过构建利润驱动的制度和营建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创新治理将在更大的范围内鼓励更多的社会参与到旧厂改造项目。

最后,创意产业综合体与区域文化市场相互促进,纵使创意产业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然而,成都低生活成本上更低此外,像东郊记忆这样的产业园区可以作为创意产业的孵化器,在某类特定赛道(如音乐产业)积极构建更加完整的产业链。

4.研究结论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城市建设中经历经济升级和向紧凑型发展转型,城市中新区的低效用地改造逐渐成为规划领域的热门议题本文针对成都东郊记忆改造历程和建设成效发现了三个问题。首先,低效用地改造项目由于其本身具有历史特殊性,加上多重用地审批手续和高额的改造成本,员工和周边社区的利益难以统一和保障。其次,消防等重要文件和政策需要在地化定制以满足老旧厂房的改造需求。第三,西部地区的创意产业正面临行业发展的内外部压力,东郊记忆类似的创意经济综合体在旧厂改造后引入了新型前沿业态面临了北上广深的冲击,但成都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加上当地政府的支持,改造项目仍有机会建立产业护城河。

 


5.参考文献

周斌(2015)。从增量计划到库存计划的转变:理论分析与实践应对。城市规划学报(05)12-19

doi: 10.16361 / j.upf.201505001

Alexandrescu, F., Martinát, S., Klusáček, P., & Bartke, S. (2014). The Path From Passivity Toward Entrepreneurship: Public Sector Actors in Brownfield Regeneration Processe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 27(2), 181–201. https://doi.org/10.1177/1086026614529436

Dixon, T., Otsuka, N., & Abe, H. (2011).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Urban Brownfield Regeneration: An Analysis of ‘Hardcore’ Sites in Manchester and Osaka during the Economic Recession (2009–10).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43(4), 961–980. https://doi.org/10.1068/a43468

Flew, T. (2012).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Culture and Policy. https://doi.org/10.4135/9781446288412

Liang, S.

& Wang, Q.(2020)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规划文献学报35(1)54-70https://doi.org/10.1177/0885412219898290

Martinat, S., Navratil, J., Hollander, J. B., Trojan, J., Klapka, P., Klusacek, P., & Kalok, D. (2018). Re-reuse of regenerated brownfields: Lessons from an Eastern European post-industrial city.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88, 536545. 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18.03.313

Montgomery, J. (2003). Cultural Quarters as Mechanism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Part 1: Conceptualising Cultural Quarters. Pl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 18(4), 293–306. https://doi.org/10.1080/1561426042000215614

Nonini, D. M. (2008). Is China Becoming Neoliberal?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28(2), 145–176. https://doi.org/10.1177/0308275X08091364

 


Pratt, A. C. (2008). Creative Cities: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Creative Class.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 90(2), 107–117. https://doi.org/10.1111/j.1468-0467.2008.00281.x

Sable, K. A.& Kling, R. W.(2001)《双重公共利益:与遗产保护相关的“共享经验”价值的概念框架》《文化经济研究》25(2)77-89https://doi.org/10.1023/A:1007675701979

Zielke, P.& Waibel, M.(2014)中国发展创意空间的城市治理比较。人居国际41,99-107https://doi.org/10.1016/j.habitatint.2013.0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