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7
/ 2

浅析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翟莹丽

淄博职业学院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互联网的普及度越来越高,网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网络活动中来。然而,我国的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导致社会进步和发展、个人尊严和隐私受到侵害。本文主要从我国目前网络暴力现状出发,探讨网络暴力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危害及影响。通过对危害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关键词:网络暴力、大学生、价值观危害、对策

2023年8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截至2022年12月,从年龄来看,30岁及以下青少年占网民总比例33%左右。网络暴力已经成为当下互联网社会中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作为网络的主力军,更是网络暴力现象必须要重视的群体和对象。

一、网络暴力的概述

(一)网络暴力的概念

网络暴力主要是指以网络为媒介,在网络空间中,使用言语、文字、图像等手段,通过制造、扩散网上虚假、恶意、攻击性信息等程度不一的行为,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辱骂、恐吓等。这些行为可能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给受害者带来心理、精神甚至生理上的伤害。

(二)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近期媒体中出现的各种网络暴力事件进行归纳总结,目前的网络暴力事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是指通过网络等手段使用公共的信息,非法侵犯他人隐私,透露他人的地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等敏感信息,严重侵犯个人权利,并给受害人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

2.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是指故意编造或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在网络中,谣言常常能够迅速传播,严重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3.网络欺凌。网络欺凌是利用网络平台发布辱骂、诽谤、恐吓等攻击性信息,对他人进行“恶搞”或其他实质性伤害的行为,造成严重的心理后遗症。

4.盗用他人个人信息。网民通过网络等手段获取他人的个人信息,然后盗用、诈骗或进行其他非法活动。造成巨大的金融损失和人身伤害。

5.网络音视频侵权。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转载侵犯他人音视频版权的影音资料等。极大地侵害了艺术家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正常的版权。

二、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及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危害

(一)我国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

1.刘学州事件。2022年1月24日,17岁寻亲男孩刘学州在三亚的一处海滩自杀身亡。他曾在留言中提到,自己因寻亲一事,在网络上遭到了大量攻击和谩骂。刘学州去世后,其代理律师周兆成告诉记者,“刘学州去世后,我们就在网络上提取了针对刘学州2000多条网暴言论,可以说触目惊心。”

2.粉色头发女孩事件。24岁的杭州女孩郑灵华,是浙江师范大学2022届本科毕业生,2022年7月曾因粉色头发而遭遇大规模网暴。各种不堪入目的评论接踵而至:有营销号搬了她的图,编出“专升本”的故事,卖起了课;有好事之人,说她是陪酒女、夜店舞女、不正经人、妖精、红毛怪……最后女孩因网络暴力导致严重抑郁症,自杀离世。

 2022年10月28日,新郑市第三中学教师刘韩博上网课时遭到网暴发病死亡……以上仅仅只是近期发生的几个案例,但是这样的案例却仿佛时刻都在发生。网络暴力会给受害者带来心理、精神甚至生理上的伤害,同时也会对网络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二)网络暴力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危害

网络暴力虽然没有流血事件、没有眼前的恐怖场景,但其危害性不容忽视,尤其是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既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同时又容易被引导成网络暴力的施暴者,因此,对网络暴力的影响及危害更应引起重视。

1.严重侵害受害者个人权益。网络暴力行为可能导致个人名誉、隐私权、肖像权、诉讼权等多方面权益受到侵害。一些人发布不实言论或恶意造谣,导致被侵犯者的名誉遭受重创,造成心理上的极大伤害。

2.严重影响校园及社会稳定。网络暴力行为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其可能危害到个人、校园、社会甚至国家。网络暴力会导致当事人或其他关联人员的恐惧与不安,引起不稳定的情绪。网络暴力的狂欢既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暴力的“威力”,也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如果在校园内未能化解矛盾,对校园稳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3.严重破坏社会道德,弱化大学生思考能力。社会文明需要人人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来维护,漠视道德的存在会导致社会的道德滑坡。网络暴力深入影响了互联网世界和现实社会,而作为参与者的大学生们因为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根据不全面甚至还未经证实的信息,不加思考地发表攻击言论。在弱化大学生思考能力的同时,容易让暴力情绪战胜理性,影响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三、大学生远离网络暴力的对策研究

网络暴力给受害者还是施暴者的心理和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因此,制定一系列对策,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刻不容缓。网络暴力治理需要多方合作,从学校、社会角度来阐述对策。

(一)学校角度

1、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关键。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向大学生讲授基础思政课程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及法律意识,普及网络暴力相关知识,重点应包括识别网络暴力行为的特征、了解个人隐私的保护方法以及侵害他人隐私所面临的法律惩罚等。

2、发挥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积极作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设心理咨询服务,提供给学生心理辅导和帮助,让受到网络暴力伤害的大学生能够及时得到相应的支持和抚慰。

(二)社会角度

1、严惩网络违法犯罪。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社会应该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监管,积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以提高公民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正确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宣传提示风险。打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需要政府和媒体的宣传推动,同时也需要社会普及风险提示和防范机制,让更多的人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结语

减少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危害,不仅需要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的积极努力,也需要大学生的积极配合,从源头上治理和惩戒道德失范行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不断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在面对网络暴力时,具备辨别、评价网络信息的能力,避免轻信谣言和虚假信息。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面对花样翻新的网络暴力现象,我们必须多措并举、重典治乱、久久为功,坚决惩治网络暴力“按键伤人”,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https://www.cnnic.cn/n4/2023/0828/c199-10830.html

2、倪弋.严惩网络暴力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相关犯罪[N],《人民日报》,2023(0419)

3、张旺.论自媒体时代网络暴力治理模式的转变”[D],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