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象入境  品鉴诗歌——小学古诗教学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2
/ 2

由象入境  品鉴诗歌——小学古诗教学探究

刘洁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古典诗歌以其凝练的词语、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美感,高度集中地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瑰宝,是智慧的结晶,也是思维的精灵。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小学背诵古诗文优秀篇目为75篇,较修订之前增多了5篇,可见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但小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往往会遇到如下难题:跨越时空,语言难解;只解其意,不解其味;能想其景,难会其情。这就需要抓住古典诗歌的文本特点,从意象出发,通过想象画面、体验活动进入诗歌意境,感悟诗情。

一、想象体悟,感知意象

“意象”见诸古典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王充《论衡》云:“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文心雕龙》中的“意象”指的是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抒写想象中的景象。意象即指客观事物被赋予抽象观念和哲理,移入作者情感的审美艺术形象。教学中对于意象的把握,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知人论,想象的前提

古典诗歌是古人思想的凝练表达,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和思维能力的局限,对这种文体有距离感。因此要读其书而知其人。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作者的写作背景有两说,一说为安史之乱避难离乡,一说为落榜漂泊。无论是何时,都体现了张继远离家乡的离愁和忧思。如果不知道张继的遭遇,就很难理解作者的“愁”从何而来。

2.联系生活,感知意象

诗歌的意象感知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包括直接阅历经验和间接经验。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为重阳节,重阳节现在被称作敬老节,团圆节,有的地方、学校会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听闻、经历,甚至是查阅重阳节资料,便会了解“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一项古老习俗。有的孩子会因参加夏令营或者父母出差而独自一人生活,联系自己的经历体会,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放大应验感知,便会真切地体会到在团圆节,独自一人在外的思乡、思亲之情。

3.想象画面,体悟意象

在有效感知的基础上,把握意象,展开想象,将学生带到诗歌独立的艺术形象之中。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诗歌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为意象,色彩明艳,格调清新。教学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可爱的黄鹂鸟站在翠绿的柳枝之上欢快的鸣叫,白鹭鸟在青天之上飞翔。学生脑中鲜活地呈现这些生动的自然事物,便把握了诗歌的喜悦基调。

二、品味体验,由象入境

意境大量存在于我国古典文论之中,《庄子·齐物论》有“自由之境”,刘勰《文心雕龙》有“境玄思澹”,近代王国维则提出“三境”。意境即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和审美想象空间。王弼《 周易略例·明象》云:“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

1.节奏美读,由象入境

1)节奏符断句朗读。古典诗歌讲究韵律优美、声调和谐,诗歌源头《诗经》便为入乐之辞。诗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古人读诗“俯而读,仰而思,熟读精思理自知”。《新课标》注重小学教学中朗读的作用和评价,要求有感情地朗读。配乐朗读,加动作表演朗读,五言古诗的“二三式”朗读,七言的“四三式”朗读等朗朗上口地节奏美读,是由意象进入意境的一条声到、心到、口到的器官协调之径。

(2)平仄符号标注朗读。古诗讲究押韵和平仄,读时抑扬顿挫。

押韵就是在第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相近。比如《望天门山》押的韵母是“ai”,《饮湖上初晴后雨》押的韵母是“i”。《望洞庭》押的韵母是“o”。平仄的平指一般一声二声的字,仄一般指三声四声的字,入声字比较少见,据统计经常用到的入声字约有“月”“色”“一”等两百多个字,可以借助《辞源》来查找。

3)讲究强调吟诵古诗。

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建顺的吟诵理论与方法,我们可以遵循“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两种规则进行吟诵。平长仄短就是在诵读的时候,把平声的字拖长,把仄声的字读的短促。平低仄高,就是把平声的字读的音放低,把仄声的字读的音抬高。同时,我们还可以加上手势来读好。平声的字把手打开放平,仄声的字把手举高。

2.创设情境,由象入境

  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由意象进入意境。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日益发达,教学手段日趋多样,美轮美奂的图片,动态形象的flash,逼真美妙的声音等,都可以将学生带入情境,享受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教学李白《望天门山》。对于未见过长江的学生来讲,单凭朗读和想象不易理解如此壮观的场面。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图片或视频,直视长江两岸的独特耸峙雄伟风光,自然将学生带入到李白的诗境之中。

   3.绘画古诗,由象入境

所谓“诗情画意”,古人喜欢题画,亦有为诗绘画。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脑海中的意象连成画面通过画笔绘出来,让学生在二次创作之中演绎意境,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利于产生与作者的共鸣。

三、物我相融,感悟诗情

古典诗歌意境的特征,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情景交融。关于诗情,古人有不少观点,清代吴乔《 围炉诗话》有云:“景物无自生, 惟情所化, 情哀则景哀, 情乐则景乐。”《文心雕龙》中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王国维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要想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领略诗歌的魅力,还需要将意境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融会贯通。对意象与意境的教学把握,正是对诗歌情感体悟的前提与保障。

1.音形义对照,想中悟情

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文字。所以我们可以用“分析音形关系”,即看字形、知读音、明字义来识记理解生字,想象画面,体悟情感。比如“磨”,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粗涩、不光滑。“磨”,大篆的“磨”是粗糙的麻和石盘的组合,表示有粗砺槽纹的石盘。[大篆(麻,粗糙)(石盘)]所以造字本义是:用两块凿有交错麻点的石盘组成的石具,用来加工食物,去壳或粉碎,属于名词,读“磨\”。后来引申为动词,用有麻点的石磨将食物由粗磨细或用表面粗糙的物体在硬物上搓,“读磨/”。运用音形义解字,可以帮助我们在脑海中会浮现字的演变过程,进而在思考与想象中体悟意思,感受诗歌要传达的情感。

2.诗我观照,移情入境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歌以“烟花”、“孤帆”、“碧空”、天际流的“长江”为意象,纯粹写景。教学中通过体验活动进入意境,让学生在美读、情境和绘画中勾勒出这样一个画面:春天柳絮如烟、鲜花似锦,孤帆消失,江水悠悠,诗人久久伫立江边。这些意象连成了一种唯美的送别图。教学时,让学生做一做诗人,想象送别友人的正是自己,走进诗歌,以诗观我,以我观诗,感悟诗歌之情。

3.诗歌比照,感悟诗情

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一以贯之。学习一首诗歌,走入一种意境的同时,可以将意境相似或相反的诗歌比照学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情。如教学杜牧《山行》,同样是描写秋天的景物,另外一首《枫桥夜泊》则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在教学时进行比照,前者是色彩明艳的意象,后者是冷清孤寂的意象;前者是美丽喜悦的意境,后者是悲凉哀愁的意境。通过比照,诗情了然于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