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31
/ 2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应用效果分析

庄宏

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039

【摘要】目的: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98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所有对象均接受血常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比较血常规、血细胞形态学的血细胞形态异常检出率。结果:血细胞形态学的血细胞异常率为98.98%,明显高于血常规的87.76%,漏检误检率为1.02%,明显低于血常规的12.24%,差异显著(P<0.05);与血常规检验结果相比,血细胞形态学对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检出率更高,而白细胞形态异常检出率较低(P<0.05)。结论: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能够更好地检出血细胞异常,较单纯血常规检验相比更具优势,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常规;血细胞形态学;血细胞异常

人体血液系统构成较为复杂,包括骨髓、淋巴结、胸腺、脾脏等脏器以及全身血细胞,因此,在临床疾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血液生化检验应用广泛,不仅能够全面分析患者病情,同时能够为后续诊疗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1]。血常规检验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检验,虽然检测效率较高,可获取血细胞数量、形态等基本信息,但在细胞形态学检测方面不够精确、丰富,可能导致误诊、漏诊情况发生。研究认为,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开展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更加完整、准确的展示血液形态异常,能够为疾病诊断鉴别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本文将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98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血常规检验,认知能力、精神状态正常,可配合检查,且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已排除严重代谢类疾病、恶性肿瘤、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等。其中,男性55例,女性43例;年龄18~65岁,平均(40.23±5.95)岁;疾病类型:感染性疾病36例,贫血28例,出血性疾病23例,白血病6例,淋巴瘤5例。

1.2方法

所有对象均接受血常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常规检验:禁食 12 h,禁水6 h,采集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6ml,分为2份保存。一份(3ml)置于抗凝管,充分混合,随后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等。另一份(3ml)同样置于抗凝管,充分混合,随后应用瑞氏染色液,选择两张薄厚适中的血片染色,随后应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RBC、WBC、RDW等指标。取1滴外周血液样本,滴在载玻片上,制成血涂片,利用瑞氏 - 吉姆萨染色液A覆盖,静置 1 min,随后滴加 B 溶液,使其充分混合,染色5~10min,流水冲洗,随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形态,包括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等。

1.3评价标准

比较血常规、血细胞形态学的血细胞形态异常检出率,包括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形态、淋巴细胞、血小板数目等。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使用2检验。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细胞异常率比较

血细胞形态学的血细胞异常率为98.98%,明显高于血常规的87.76%,漏检误检率为1.02%,明显低于血常规的12.24%,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2 2种检验方法的血细胞异常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血细胞异常率

漏检误检率

血细胞形态学

98

97(98.98)

1(1.02)

血常规

98

86(87.76)

12(12.24)

2

--

9.97

9.97

P

--

<0.05

<0.05

2.2各类血细胞异常检出情况比较

与血常规检验结果相比,血细胞形态学对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检出率更高,而白细胞形态异常检出率较低(P<0.05),淋巴细胞、血小板数目异常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各类血细胞异常检出情况比较(n%)

组别

例数

中性粒细胞

红细胞形态

白细胞形态

淋巴细胞

血小板数目

血细胞形态学

98

42(42.86)

40(40.82)

15(15.31)

13(13.27)

16(16.33)

血常规

98

18(18.37)

17(17.35)

27(27.55)

14(14.29)

20(20.41)

2

--

13.84

13.09

4.36

0.04

0.54

P

--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诊断评估血液系统病、传染病、寄生虫、贫血等疾病的常用技术,虽然其检测效率较高,应用广泛,但敏感度、准确度不足,为达到准确的诊断结果,获取更为丰富的诊断信息,需要辅助血细胞形态学检查[2]。但常规血细胞涂片染色、制备过程较为复杂,效率较低,可行性较差,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其诊断效率、检验质量均有显著提高,通过应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能够准确进行细胞分类、计数,对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能够完全区分,对于巨大未成熟细胞、异常淋巴细胞也能够完全筛选,经染色处理后,可排除巨大血小板、难溶性红细胞等因素干扰,更加精确的检测白细胞总数、嗜碱性粒细胞数量

[3]。此外,部分疾病可能产生特异性细胞,例如过敏、单核细胞增多、病毒感染等,可能引起异型淋巴细胞,准确识别异型淋巴细胞能够更好地判断其病情。在本次研究中,血细胞形态学的血细胞异常率为98.98%,明显高于血常规的87.76%,漏检误检率为1.02%,明显低于血常规的12.24%,差异显著(P<0.05);与血常规检验结果相比,血细胞形态学对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检出率更高,而白细胞形态异常检出率较低(P<0.05),可见与血常规相比,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能够更好的检出血细胞异常,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常规检验虽然操作简单,检验速度较快,可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但由于血细胞内部结构、生态学均可能受到较多因素影响,因此,需要更加重视血细胞形态上的改变,除分析、统计细胞数量外,还需要评估细胞质量,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质颗粒、染色质粗细。一般情况下,感染性疾病患者更容易出现中性粒细胞异常,而贫血患者多为红细胞异常,出血性疾病多为血小板异常,白血病、淋巴瘤患者多为淋巴细胞异常,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重点观察。

综上所述,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能够更好地检出血细胞异常,较单纯血常规检验相比更具优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梅.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22,14(4):386-389.

[2]李秀珍.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22,35(3):54-55.

[3]崔玉荣.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应用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价值[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23,15(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