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30
/ 2

《遇见·山》

桑微佳

绍兴市上虞区鸿雁幼儿园

在主题《我的祖国是中国》的推进中,小朋友对祖国各处好风光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后期的进一步调查中,小朋友的目光逐渐聚焦在中国的山。祖国有哪些山呢?最高的是什么山?有多高?我们的上虞有哪些山呢……一系列的好奇的问题逐渐产生。顺应幼儿,提升幼儿,面对幼儿的兴趣与困惑,一次与山的对话开始了……

问题一:中国这么大?有哪些山呢?

  1. 案例描述:中国这么大,到底有哪些山呢?带着问题与调查表(调查表根据幼儿的兴趣分别设置了寻找中国的山,寻找浙江的山和寻找上虞的山三块内容),孩子们和家长开始了寻找。第二天小朋友便带回了自己寻找的结果,通过对调查表的汇总,我们发现,80%以上的孩子都提到了珠穆朗玛峰,并且都知道了珠峰时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通过调查,小朋友不仅认识了珠穆朗玛峰还认识了中国很多著名的山: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同时还了解到了上虞有覆卮山、龙山、称山等。其中覆卮山是上虞最高的山。

2.幼儿经验与学习:在认识山的过程中,小朋友通过自选调查表的形式与家长通过亲子调查的方式来寻找中国的山。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不仅认识了调查中的山,更多的是在寻山的过程中了解到的与山有关的其他事件,如珠峰的攀登者。另一个重点便是与家长的亲子互动,通过亲子调查的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的课程,为接下来的课程推进扮演支持者的角色。

3.教师思考与支持:在认识山的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通过亲子调查的形式,鼓励幼儿与家长互动,不仅认识更多的山,并且了解了山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通过亲子活动能更好的促进亲子关系,为后续的活动提供帮助。

问题二:龙山有多高?

1.案例描述: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幼儿园组织了秋游。结合主题,孩子们决定去爬龙山,近距离接触山。那么爬山有什么目标呢?以安提出了:珠穆朗玛峰有8848米高,龙山有多高呢?我们去量量看好了。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孩子们纷纷附和。

问:怎么知道龙山有多高呢?

卓宸:我家有电话手表,爬山时戴在手上,看走了几步,就可以知道有多高了。

暖暖: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好了。或者网上查一查。

梓涵:龙山公园里有工作人员的,我们可以去问问。

……

带着问题,小朋友开始了秋游。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山的高度,我们在爬山前交给了孩子一个小任务。在山脚、山腰、山顶记录自己的观察与感受。

在爬山过程中,小朋友通过视觉、触觉等多感官感受了龙山的高度。了解到:1.爬山是绕着山爬的,步数计算高度不准确。2.爬得越高,看的越远。3.爬得越高,山脚的事物越小。4.虽然累,但仍然坚持爬到山顶。——意志品质

通过对龙山游览图的分析及海拔APP的数据认识,小朋友最终确定了龙山的高度是223米。

2.幼儿经验与学习:在爬山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山脚、山腰和山顶的记录真实感知了山的不同高度带给自己的不同感觉。通过记录爬山感受也进一步提升了爬山的累,对夏伯渝爷爷的登顶珠峰的困难有了再次的体验。知道爬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最后,通过对龙山地形图的分析和海拔APP的使用知道了龙山的高度223米。

3.教师思考与支持:在了解龙山高度时,小朋友提出了很多想法,教师没有急着否定,而是让幼儿去尝试。并且提供记录纸帮助幼儿感受龙山的高度,体现了教师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定位。同时对幼儿爬山经验的总结仅由提升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优秀意志品质。

问题三:223米是多长?

1.案例描述:在了解到龙山的高度是223米后,小朋友对223米产生了兴趣?223米到底是多长呢?子涵说:“就是223个1米?”那1米是多长呢?小朋友想出了4种办法:1.家里有大概是1米的木板。2.小朋友的身高是1米。3.用三角尺来量。4.幼儿园的金箍棒尺子。于是根据幼儿的想法孩子们开始了尝试。办法1:回家发现木板不是一米的。办法2:小朋友的身高也不是刚好1米。方法3:没有3角尺,通过网上搜索发现三角尺没有1米。

方法4开始了。

第一次尝试:一根尺子太短了,于是借来了一根。梓涵先放了一根,然后把另一根放上去,放的时候尺子歪了,小朋友们都说这样不多,尺子歪了,测出来就不准了。第一次失败。

第二次尝试:暖暖现在地板上画了一条线表示起点,然后再放尺子。第二根尺子成功放置后,暖暖把第一根尺子拿起来,放在第二根尺子后面,放的时候把第二根尺子往前推了。小朋友又提出测得不准,尺子又动了。怎么办呢?

第三次尝试:小朋友每放一根尺子就画一条线,这样依次往外延申。但是问题又来了,地上的线一碰就没了(白板笔,一擦就掉了),而且线太多,数也数不清。

第四次尝试:小朋友借来了保安室的卷尺。一共有50米。尺子虽然变长了,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怎样用50米的尺子测出223米?这时候,子涵站起来说:就是先用尺子测出4个50米,4个50米加起来就是200米,然后再测23米好了。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又来了,尺子这么长,去哪里测量呢?通过讨论,孩子们认为这么长的尺子一定要在空旷的场地上测量,而且人要少,不能有障碍物。通过寻找,小朋友决定把测量地点选在教室外面的空中跑道。测量开始了。以安把一个贴纸贴在石头上,表示起点。淳淳放尺子,子涵和泽宇负责整理尺子。每一个50米,子涵都用一个贴纸表示。经过一上午的测量,孩子们终于测好了223米。随后,几位孩子进行了223米发布会。告诉其他小朋友:223米就是从教室的转角开始,绕着空中跑道刚好一圈半。

至此,223米的测量圆满成功。

2.幼儿经验与学习:关于223米的测量,从一开始的一米一米测量,到后面的50米为基础,正面反应出了幼儿对于倍数的认知有了初步的呈现。通过实践,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调整最终成功也是坚持的过程。再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数认知有的新的认识。同伴间的交往及合作能力有了提升。

3.教师思考与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寻找方法,尝试—调整,最终成功。一步步一层层一次次教师没有阻碍幼儿尝试,而是支持引导配合。

整个活动以幼儿实践体验为主。在测量223米中,幼儿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获得成功,将坚持努力的精神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