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节水优先的水资源配置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7
/ 2

基于节水优先的水资源配置模式研究

孙红侠

韩城市水文水资源节水中心   陕西  韩城  715499

摘要: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缺水状况却日趋严峻,对世界各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与措施。在这些研究中,以节水为主的优化配置方式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对节水优先原则下的水资源分配概念进行梳理与总结,探讨了节水优先理念下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并提出节水优先的水资源配置的相关策略,希望为我国节水工作的落实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水资源配置;节水;节水潜力

引言

优化水资源分配与调度方案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基本保障,对提升生产生活质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水资源配置大致经历以下方式,从水资源的基本评估到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分配,以二元水循环与生态为导向的水资源调配,到以实时调度为核心的水资源调配与调控,以及以蒸散发为核心的水资源综合调配,构建基于多目标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实现对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以水资源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将“三条红线”作为一种有效的平衡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准绳,体现节水优先原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节水优先的水资源配置概念

传统意义上的水资源配置,是指在某一流域或某一地区,利用有限的、类型多样的水资源,依照某个具体规范,经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在不同用水群体中实现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和有效分配。其具体含义可以归纳为:①空间布局要有清晰的限定,限定在某一地域;②供水方式多元化,供水方式应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及非传统水源;③依据配置目标和地域特征,提出合理的配置水资源的基本原则;④配置水资源的地区存在着多种用水主体: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⑤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手段,对自然空间和时间上的空间分布进行干预,以达到有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⑥资源配置要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的目标。节水优先的水资源分配模式,就是以节约为导向,依据已确定的节水目标,对计划年度需水进行预测,在供需平衡中,开发和建设非传统水源是当务之急,应以节水优先为原则合理配置水资源。

2节水优先原则在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意义

节水型社会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有序发展的基本要求。2014年,习总书记提出了“节约优先,空间平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思想,紧接着,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水污染控制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把重点放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上,要从总量控制、用水效率、用水保护三个角度来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在治水新理念的指引下,节水优先观念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若不重视节水,就不能充分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对用水的潜在需求,也无法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整体目标。

从节水型社会的需要出发,遵循节水优先的水资源分配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整个社会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新水的使用,减少废水的过量排放。节水既是节约社会资源,又是保证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还是减少污染源、减轻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负担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有效地控制用水的总量,促成人们形成节约观念,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3节水优先的水资源配置的策略探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水资源配置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配置方案中引入节水理念逐渐成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然而,在当前的水资源分配流程中,往往忽视了节水的目标和潜力,导致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区域节水型社会的构建存在一定的脱节。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拟从我国当前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和最新的政策导向出发,在对传统用水需求进行预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地区的节水目标,提出以节水为目标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对策。

3.1实施节水的需水预测

传统的水资源分配方式注重运用工程、管理等不同策略和方法,在流域或区域内寻找供水、用水、排水的均衡,实现多水源在用水大户间的合理配置,根据已有的开发利用模式,兼顾区域节水和考虑区外调水,达到用水量平衡分配的目的。节水优先的水资源配置思想,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按照需要的先后顺序,采用最优化的原理来实现规划的平衡,将不同维度的建设目标和因素都考虑进去,对各种限制条件进行衡量,从而确定最优的分配方案。与以前的分配方法不同之处是,用水量的预测是以节水量为重点的。即以节水潜力为依据,确定用水量红线指标,提出了一种以供定需为条件的水资源供需均衡模型。

3.2细化节水目标

实行节约用水优先的规划,即对用水实行严格的控制,推动工业结构转变,努力实现从源头上降低水体污染,减少用水浪费。采取节水优先的方法,对工业部门节约用水指标以及各行业的用水限制条件进行了修订,其他设计和多目标优选参照水利规划技术指南中建议的方法进行。

3.3节水技术与设施的优化配置

合理安排节水的工艺和设备,是实现节水优先的重要途径。首先,有必要对现有的用水设备做一个综合评价,分析其实际效能和节水潜能。然后,基于需水量与节水潜力的分析,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节水工艺和设备配置方案。这需要选用高效率的节水灌溉设施,提倡节水马桶或水龙头等生活节水用具;为了降低能耗,在工业上推广循环冷却水系统。此外,还应加强对城市供水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建立完善的定期检修流程,使其能够有效地发挥节水效益。

3.4水资源经营方针和规范的制定与实施

为确保节水优先原则的顺利落实,必须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政府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确定节水的目标与任务,确定节水的标准与需求,为实现节水的政策支撑。同时,要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惩违法违规行为,以保证节水优先原则的高效实施。同时,要加大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监管与评估,保证各种节水的方针、条例的贯彻落实。

3.5 水资源分配效应的评价和监控

节水优先是评价和监控水资源分配效率的关键。首先,亟需构建一种科学的水资源配置效应评价指标,以全面、准确地评价节水优先的水资源分配效应,其包含了对节水量的直接评价,例如,用水量的多少、用水量的多少等。其次,需要对节水效益进行了间接评价,考虑其对水资源供求关系的改善和供水安全性的提高。通过减少浪费和水资源的合理分配,能够有效地缓解水资源供需冲突,增强供水系统的可靠度与稳定度,促进水资源供给与需求达成较高程度的一致。而且,还需对其进行周期性的效果监测,实时追踪其实施的成效,并及时发现问题,对其进行优化配置。通过效益评价和监测,可持续优化用水分配,改善用水效率。

结语

以节约优先的水资源分配格局,对传统需水预测算法中的限制因素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在用水限制指标下的需水与节水潜力的估算方法。利用节水优先的原则,通过对供水项目规模的规划,对工业用水的需求量与实际供水量进行限制。总之,只有将节水工作作为优先发展事项,才能不断适应节水型社会的实际需求,体现出有指向性的年度用水规划,达成水资源合理分配的目标,提高用水效率,改善水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晓晴.太湖局: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N].中国水利报,2023-03-07(007).

[2]伊春市水务局.打好节水攻坚战写好节水优先大文章[N].伊春日报,2023-03-22(003).

[3]袁娜.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22(29):71-73.

作者简介:

孙红侠,1978.8.20,女,汉族,陕西韩城人,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水资源管理及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