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的土地整治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5
/ 3

乡村振兴中的土地整治效果分析

吴萌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75

摘要: 本文旨在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中土地整治的效果。土地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土地整治对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的影响,以及其在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方面所起的作用。针对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 乡村振兴;土地整治;发展策略

引言:

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是我国农村发展中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两者之间存在多层次的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着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土地整治工作不仅仅是土地资源的重新规划和开发,还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因素。因此,深入了解土地整治的实际效果对于评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一、土地整治及其实施意义

土地整治是一项综合性的土地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旨在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质量。土地整治涵盖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工程,对于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整治通过重新规划和配置土地资源,使之更加合理高效地利用。包括优化农田布局、改善土地水利设施、推广高效农业技术等措施,从而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能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改善农业环境,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土地整治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作用。通过改善农田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农民的收入得以增加。此外,土地整治还有助于推动农村旅游业和农村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以上积极的效应有助于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

(三)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整治在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通过规划和开发城市边缘地区的土地,增加了城市用地的供应,满足城市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城市的扩展需要大量土地,土地整治能提供可行的方式来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和商业发展等需求。同时,土地整治也着眼于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通过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质量,提高农村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人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和农村产业,减缓农村人口外流的趋势,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农村地区的发展也有助于缓解城市过度拥挤和资源紧张的问题,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四)保护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通过恢复退化土地、防治土壤侵蚀、保护水资源等措施,改善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维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的扩展,提高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此外,土地整治能减少农业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从而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五)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土地整治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也有积极影响。土地整治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改善农村社会的整体环境,提高社会和谐度,减少农村地区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

(六)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改革

土地整治能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改革。通过整理土地资源,改善土地的质量和产出,吸引更多的土地流转和投资,从而提高农村土地的使用效率,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对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个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实施意义。其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发展[3]

二、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的联系

(一)土地支撑乡村振兴的经济发展

土地的支撑作用对于乡村振兴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土地是农村经济的基础,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整治提供了更多的土地资源,以支持农村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具体来说:首先,土地整治能改善农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其次,土地整治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支持新兴产业的兴起。例如,农村地区通过开发农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降低农村地区对传统农业的依赖,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韧性。最后,土地整治内容包括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如农村道路、供水和排水系统。基础设施的改善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能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吸引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4]

(二)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土地整治在这一目标的实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土地整治的显著效益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改善土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农民能获得更高的农产品产出和收益,从而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其次,土地整治为农村地区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扩大农村产业结构,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最后,土地整治项目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包括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的发展等领域,为农村地区创造了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就业率,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三)促进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而土地整治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土地整治包括恢复退化土地、减少土壤侵蚀、改善水资源管理等措施,能改善土地的生态功能,保护水资源,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其次,通过土地整治,农村地区能创建更多的生态景点和自然保护区,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的知名度,并为农民提供创收机会。最后,土地整治有助于推动农村地区的绿色农业发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改善土壤质量,有益于生态环境的健康[5]

、乡村振兴中的土地整治存在问题

(一)整治模式固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目前,一部分地区仍采用传统的土地整治方式,无法充分满足不同乡村地区的需求和发展阶段的变化。其次,土地整治策略未能体现乡村地区的差异化特点,乡村特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土地整治开发的效率以及效益不佳。最后,土地整治的程序及流程较为繁琐,不易执行,从而影响整治项目的进度。

(二)人地关系出现了泛化的问题

首先,一些地区在土地整治后,由于产业升级和生活改善,农村人口外流增加,导致人地脱节问题,农村地区的人员稀少,开展农村社会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难度较大。其次,在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后,一些地区将土地资源应用于商业开发,未考虑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文化传统,造成土地的生态功能丧失和乡村文化的流失。最后,土地整治工作容易改变农村社会关系,如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所有权变动等,造成土地权益纠纷和社会稳定问题。

(三)土地复合功能被弱化

首先,乡村区域主要注重农业生产活动,土地应用目的单一,未能充分开发应用土地资源,削弱土地的生态功能。其次,一些地区忽视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农村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最后,一些地区进行土地整治工作时未能充分落实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造成乡村特色文化、建筑以及习俗被破坏,削弱了农村地区的文化特色。

、乡村振兴中的土地整治有效策略

(一)改变分散性整治模式,形成空间统筹整治

改变分散性整治模式,形成空间统筹整治,是乡村振兴中土地整治的关键策略。传统的土地整治模式通常是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各部门和地区独立推进整治项目,导致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浪费,以及效率的低下。为了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相关部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变这种分散性整治模式,实现空间统筹整治:

首先,不同部门和地区的土地整治项目应该进行整合和协同。通过建立统一的整治规划和协作机制,从而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冗余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土地整治工作应与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规划和项目相协调,形成综合规划,确保各项整治工作有机衔接。其次,不同地区之间应该加强协同发展,以避免单一地区的过度开发,同时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和特色,主要通过建立区域性产业合作、经济互补性和资源共享机制来实现。例如,针对不同地区特点,制定乡村地区整特点,从而形成互补性发展,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最后,制定长期可持续的整治工作规划,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确保整治项目在短期内有效,并在长期内继续发挥作用。可持续规划要充分考虑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平衡,以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总之,改变分散性整治模式,形成空间统筹整治,有助于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整合资源、区域协同和可持续规划的综合措施,以确保土地整治工作更加高效、有序、可持续,并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应用整合和协同的方式有助于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繁荣[6]

(二)改变以地为本整治模式,坚持以人为本

改变以地为本整治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是乡村振兴中土地整治的关键策略。传统的土地整治往往将土地资源的开发置于优先位置,而忽视农村居民的需求和权益。以人为本的整治策略更加注重农村居民的福祉。首先,相关部门应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整治决策过程,确保农民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农村居民了解自己的土地和生活环境,因此农民的意见和需求应该被纳入整治规划中,确保土地整治工作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增强农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其次,土地整治项目应该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提高医疗卫生和教育水平,以及提供良好的住房条件。这些改进不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他们的生活便利性和满意度。最后,土地整治项目能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农村旅游等方式,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计。同时,相关部门应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竞争力。以人为本的整治模式强调土地整治应该符合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土地整治的目的不只要土地资源的开发,更应提高农村居民的福祉。以人为本模式促进土地整治工作的可持续性,提高整治项目的社会接受度,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7]

(三)改变问题导向整治模式,遵循目标导向

改变问题导向整治模式,遵循目标导向,是乡村振兴中土地整治的关键策略。传统的整治模式以解决眼前问题为主,忽视了长期发展目标的重要性。而目标导向的整治策略更加注重在整治过程中明确和实现长期发展目标。首先,相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乡村振兴发展目标,目标应该涵盖农村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多个方面,土地工作能按计划推进,确保资源和努力得以最大程度地用于实现战略性目标。其次,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定期评估整治项目的进展和效果,持续监测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确保项目按照目标导向进行。同时,土地整治项目可能面临各种风险,包括自然灾害、环境变化、市场波动等。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并采取措施来降低风险的影响,包括建立风险应对计划、保险机制、紧急预案等,以确保整治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目标导向的整治模式强调整治工作应该以长期发展目标为引导,确保各项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保持一致,从而避免临时性的整治措施,将资源和努力集中在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上。通过明确目标、定期绩效评估和风险管理,确保整治工作的有序性和可控性,为乡村振兴的成功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8]

(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任务,旨在提高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为了确保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的成功,相关部门必须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在引导和规范土地流动方面,相关部门应制定明确的土地流转政策,明确流转的范围、条件和程序。政策应明确土地流转的法律地位,确保流转交易合法和合规。同时,相关部门和农村社会应共同努力,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市场应具备透明度和公平性,以鼓励土地流转。另外,鼓励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作社能集中资源,实施现代农业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其次,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例如,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包括高科技种植、智能农业和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土地利用效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和布局,确保农田、林地、水域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土地保护政策,建立土地监测体系,及时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防止滥用和过度开发。最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相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土地权益的保护和法律责任,包括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权属登记和产权交易的规定。另外,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合同,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法律保护。同时,设立土地流转纠纷调解和仲裁机构,以解决争议。此外,加强农民对土地权益的法律意识和知识教育。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应开展宣传活动,向农民传达土地流转的好处、风险和合法性。总之,通过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五、结束语

总之,改变土地整治模式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步。通过形成空间统筹整治、以人为本、以目标为导向的策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欣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背景下的乡村“三生空间”治理路径———以山水乡旅乡村振兴示范走廊为例[J].四川环境,2022,41(01) : 200-208.

[2]肖梅,汪磊.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与障碍因子分析———以贵州省盘州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2(02) : 7-11.

[3]史可梅,周颖明,张秀红.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SWOT 分析法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路径探讨———以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细柳村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2(02) : 12-15.

[4]刘静, 闫玉玉. 建设用地双控背景下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策略转型:以上海为例[J]. 上海国土资源, 2018, 39(1): 22-26.

[5]何立恒, 冯婉玲, 杨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潜力评价[J]. 森林工程, 2018, 34(2): 50-53, 59.

[6]王祯. 华南山地丘陵典型区域土地整治潜力调查与评价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7(1): 64-68.

[7]程文仕, 黄鑫, 刘洋, 等. 基于土地整治绩效空间差异和潜力分级的投入优先序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18, 38(1): 192-197.

[8]吕晓, 臧涛, 张全景. 土地政策的农户认知及其农地转出响应研究:基于山东省287份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5): 1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