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现状、挑战与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4
/ 3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现状、挑战与路径

张华娟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300350

【摘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是促进职业教育平衡发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缓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价值诉求,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必然途径。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需要进一步分析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办学特色不突出,类型特征不明确、体系建设不完善,类型属性有短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性不足,类型支撑存困境等现实问题,以构建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关键,推动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现状 挑战 路径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出台,推动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022年4月20日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职业教育法》总则中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从而从法律上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中存在的挑战、寻找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路径,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成了职业教育体系,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发展无法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以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日益突出。

1、职业教育发展无法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不仅仅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根据全国总工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但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严重不足,难以匹配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的需求,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就业市场的人才供给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2、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的历史跨越,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方面,职业本科发展不充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普通本科数量为1238所(不含独立学院),全国职业本科数量仅为32所。数量差距的背后体现是的供需矛盾,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职业专科毕业生人数为398.4万人,全国普通高中毕业生人数为780万人,普通本科院校绝大多数专业的招生仅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仅有少数高校的少数专业接收普通高职院校毕业生继续接受本科类型的职业教育。在2021年显示的仅有的32所职业本科院校中,其中大部分专业和招生数量也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继续接受本科层次的教育的需求是无法满足的。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在于地方政府对各地区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投入也存在不均等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平衡和充分发展。

二、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挑战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

1、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不突出,类型特征不明确

“类型特征不明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困境。”[3]最初,职业教育是作为教育层次来发展的。1999年,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4]印发了《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我国职业专科教育迎来春天。但是,由于对于职业专科教育“是什么”以及“怎么办”缺乏系统的论证,同时实践中缺乏办学经验,因此多数学校将职业专科教育视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认为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低层次教育。从办学者的角度,这种办学理念直接导致职业专科办学缺乏应有的特色;从社会和家长的角度,一方面在教学质量及教学成果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对标对表,另一方面在升学选择中,考不上普通本科的孩子才会去选择职业专科学校,社会认同度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降低了生源的质量,影响了职业专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完善,类型属性有短板

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发展滞后。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初步建成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而职业本科教育起步则较晚。2014年国务院首次提出要“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但直到2019年5月,教育部才正式批准15所“职业学院”为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导致高职学生的升学需求无法有效满足。

3、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性不足,类型支撑存困境

职业教育发展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不及时、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实训设备更新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等原因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中低技能劳动者数量居多,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属于“低层次”教育的负面印象,导致选择职业教育的家长和学生绝大多数并非因为爱好而仅仅是无法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一种替代选项,生源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反过来进一步影响生源的质量,形成不良循环。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7%,但仅占7.5亿就业人员的8%,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都超过40%,高技能人才缺乏已经成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阻碍。

三、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应以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关键,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历史机遇,推动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1、构建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基础

“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但绝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5],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未来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教育思想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把职业教育建设成一个具有独立形态的体系,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基础,也是职业教育类型属性最为完整的涵义。[7]第一,改造传统职业教育理念,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对劳动者技能的高需求,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性技能,更要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科技革命带来的就业需求变化。第二,完善职业教育层次关系,补齐职业教育体系短板,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招考制度,着力建设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鼓励不同类型的院校和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明确各层次培养目标,建立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分类评价指标。第三,推动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贯通。在高中教育普及化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新时代,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职业的教育”,更是“通过职业的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不应该再是“基于筛选的分类”,而应该是“基于选择的分类”。打通职普融通之间的堵点,融合职普课程,构建综合课程体系,变革评价与职业教育招考制度,为技能型人才持续提供多元学习和进阶通道。

2、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关键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需要从国家、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做出努力:

第一,从国家层面讲,政府要发挥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的优势,推进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一方面,统筹推进产业升级、产业布局与职业学校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创新产教融合模式,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技能需求以及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推进形成市场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新格局。另一方面,鼓励引导职业院校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发展专业群,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实践,提升学生对就业岗位的科学认知。

第二,从学校层面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新优化专业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与社会经济发展匹配度的关键是专业设置,因此,一方面,学校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调整,以精准匹配的思路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优化更新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在专业设置中实现职业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各层次之间的纵向贯通,关注学生进阶学习的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

第三,从社会层面讲,聚焦产业升级新需求,契合产业布局新趋势,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要求重塑职业教育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国家战略性发展布局和民生基础性发展趋势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提升职业教育适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匹配度。

3、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根本

当我们强调要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定位时,说明我们在过往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确立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打造高质量的职教教师队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根本所在。

第一,打造高质量的职教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职业教育承担着技能人才培养和赋能产业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这样就决定了职教教师队伍的双重使命。一方面,从育人的角度讲,要提高职教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师德师风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职教队伍建设,推进职教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讲,职教教师要具备广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构建科学的职教教师培训体系,提高职教教师的“双师”素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二,探索职教规律,变革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角度来看,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和综合能力结构做出模型分析,为新兴行业发展储备人才。其次,从“如何培养人”的角度,要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遵循职业院校学生的能力发展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最后,从“为谁培养人”的角度,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申素平,马钰.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法》实施[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03),22-31+18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4]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1期.

[5]匡瑛.走出误区:深化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认识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

[6]袁征.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9).

[7]任友群.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05),5-11.

[8]陈子季.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

[9]唐智彬.理解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三重逻辑及其制度调适路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

[10]方泽强、黎旋、邓振华.“功”“过”交织:“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辩证认识——高等教育层次的视角[J].江苏高教.2023,(03),113-119.

[11]汪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略[J].教育与职业.2022(13)36-41.

[12]石伟平、林玥茹.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21(01),34-40.


[1] 作者简介:张华娟(1984—  ),女,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22年度课题“贯彻实施二十大精神,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研究”,课题编号:2022-H-126。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8、33.

[3] 申素平,马钰.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法》实施[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03),22-31+182.

[4] 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3年改组。

[5] 匡瑛.走出误区:深化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认识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7] 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