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区生态治理对防洪影响的研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4
/ 2

滩区生态治理对防洪影响的研究分析

庞国军

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开发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2000

摘要: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滩区生态治理对防洪工程的影响,并提出关键因素的分析和对策建议。通过整合规划与管理,生态治理与防洪工程协同发展,提高生态系统健康、土壤质量,减轻洪水峰值流量,降低防洪工程成本,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科学监测与评估确保生态修复效果和长期效益。

关键词:滩区生态治理,防洪影响,生态修复,防洪工程。

一、滩区生态治理与防洪工程的关系

1.1 生态治理与防洪工程的协同作用

生态治理与防洪工程的协同作用是滩区管理的关键。通过合理规划和实施生态治理措施,可以提高滩区的生态系统健康,增强其自然抵御洪水的能力。例如,恢复湿地、种植湿地植被能够吸收和延缓洪水,减轻洪峰流量,从而降低洪水威胁。此外,生态系统的恢复也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地的保水能力,进一步减少洪水的泛滥风险。因此,生态治理与防洪工程的协同作用有助于提高洪水防治的效率,减少防洪工程的投入。

1.2 滩区生态修复对防洪效益的影响

滩区的生态修复对防洪效益具有重要影响。生态修复措施如湿地恢复、植被种植和土壤改良,能够显著提高滩区的水资源调控能力。湿地和植被可以吸收和储存大量水分,在洪水期间减缓洪水流速,减轻洪峰流量,降低洪水位。同时,改良土壤质量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吸水能力,减少洪水对土壤的侵蚀。这些效应共同作用,使得防洪工程在滩区生态修复的基础上能够更加高效地实现洪水防治目标,减少洪水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了防洪效益。

二、滩区生态治理的关键因素分析

2.1 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性

滩区的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性对防洪工程至关重要。通过生态治理,滩区生态系统可以得到修复和加强,提高其生态健康状态。例如,湿地和植被的恢复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生态系统易崩溃的风险。生态系统的健康还能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如吸收雨水、净化水质、维持水文平衡等,有助于降低洪水的发生概率和洪水峰值流量,提高滩区的自然抵御能力。

2.2 滩区土壤改良与保持

滩区土壤的改良与保持对于防洪工程和生态治理都至关重要。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土地可以更好地保水,并降低水流迅速流失的风险。这减少了洪水造成的侵蚀和泥沙淤积,提高了河道的通水能力。同时,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和防止土壤侵蚀也有助于维护滩区的生态系统。因此,滩区土壤改良和保持工作不仅有助于洪水防治,还有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它们与生态治理形成了协同作用,共同推动滩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治理对防洪工程的影响评估

3.1 防洪效益的定量分析

3.1.1 生态治理前后洪水峰值的变化

通过生态治理前后的对比分析,可以明显观察到洪水峰值的变化。生态修复措施如湿地恢复和植被种植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水分,延缓洪水流速,减轻洪水峰值流量。这种峰值的降低对于防洪工程来说非常关键,因为它可以减少河流的超载风险,降低堤坝和泄洪河槽的压力,提高洪水防治的效率。

3.1.2 滩区生态修复对防洪工程投入的减轻

滩区的生态修复不仅可以降低洪水风险,还能减轻防洪工程的投入成本。通过生态治理,滩区自身的自然抵御能力得到增强,降低了对人工工程的依赖。这意味着可以节省在防洪工程上的资金和资源,同时降低了长期维护和修复的成本。生态修复在提高防洪效益的同时,也有助于节约社会资源,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3.2 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

3.2.1 生态治理对防洪工程维护的减负

生态治理不仅提高了防洪效益,还减轻了防洪工程的后续维护负担。生态修复措施如湿地和植被的恢复不仅在防洪期间发挥作用,还有助于长期维护河道和防洪设施的稳定性。湿地和植被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了自然的保护屏障,降低了防洪工程受损的风险,减少了维修和修复的频率和成本,增强了工程的可持续性。

3.2.2 生态治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生态治理对于滩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也具有可持续性的意义。通过生态修复,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其自然平衡和多样性,提高其稳定性,减少生态系统的易崩溃风险。这不仅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有益,还有助于维护水资源和生态多样性,为未来的洪水防治提供了可持续的生态基础。

四、滩区生态治理的对策建议

4.1 综合规划与管理

4.1.1 生态治理与防洪工程的整合规划

综合规划与管理是确保滩区生态治理与防洪工程协同发展的关键。整合规划将生态治理与防洪工程有机结合,确保它们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相互配合。例如,在修复湿地时,可以同时考虑湿地的洪水吸收能力,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防洪效益。这需要跨部门协同合作,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防洪工程的要求,以实现双赢的结果。

4.1.2 生态保护区划的设立与管理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需要建立生态保护区划,并进行有效的管理。生态保护区划将滩区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区域,明确各区域的生态修复和保护目标。同时,设立有效的管理机构和监测体系,确保生态保护区划的执行和生态系统的监测。这有助于长期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保障防洪效益的持续性。

4.2 科学监测与评估

4.2.1 生态修复效果的实时监测

科学监测是生态治理与防洪工程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实时监测生态修复效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例如,监测湿地的水位、植被覆盖率和水质状况可以评估湿地的生态恢复情况,以确保其正常运作并提供防洪效益。实时监测不仅有助于迅速应对紧急情况,还有助于持续改进生态治理措施。

4.2.2 防洪工程与生态治理的长期效益评估

长期效益评估是保证滩区生态治理与防洪工程的可持续性的关键。通过对生态修复和防洪工程的长期效益进行定量评估,可以明确其对滩区防洪和生态系统的贡献。这种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优化资源分配,确保项目长期有效,同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支持滩区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监测与评估的持续性是生态治理与防洪工程的成功关键。

五、结论

本文对滩区生态治理与防洪工程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揭示了生态治理对防洪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这有望为提高滩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防洪工程投入、促进生态保护与洪水防治的协同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谢亚光,许明一,梁艳洁等. 开封滩区生态治理对防洪影响的研究分析[C]//中国水利学会.2022中国水利学术大会论文集(第二分册).黄河水利出版社,2022:457-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