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以青海大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0
/ 2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以青海大学为例

冶丽君

青海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16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培养环节,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提升道德情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结合青海大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高校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模式中切实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实践  大学生 实践育人

青海大学高度重视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紧扣时代主题,围绕生态保护、扶贫攻坚、民族团结与校企交流融合等开展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初步形成了独具西部高校特色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基于此,本文积极探索构建青海大学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模式,以进一步增强社会实践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的时代新人。

一、社会实践全方位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一)健全制度保障,评价化管理社会实践

青海大学强化全过程评价机制保障,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前、中、后进行全程组织管理,根据不同环节的具体要求进行考核、评价、认定工作。活动开展中精心策划、精细组织,做好校级顶层设计,构建从校级到院级到各级学生组织“跟进式”育人体系,推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每年实践活动开始前进行项目筛选立项,评选为优秀的项目根据不同的等级给予相应资金支持,实践中通过校内外媒体及相关宣传平台进行全程滚动式新闻播报,活动结束后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评选。通过考核评价调动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达到激励效果。关注社会实践团队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评价,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兼顾过程与结果,考核成绩由实践指导教师、实践单位和学生表现等多模块构成,制定了定性与定量、过程与效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建立了公开透明、合理明确的考评细则及奖惩制度,彻底改变了以“唯实践报告”的考评方式,形成社会实践良性竞争的保障机制。

(二)创新育人理念,全员化共推社会实践

青海大学近年来不断加强实践教育,实现从“要我实践”到“我要实践”的转变。利用各级各类平台从社会层面提升高校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学校积极做好与社会各界的协调沟通,积极与各级党政机关、企业及社会组织建立深度良性的合作关系,针对企业需求进行“点对点”输送。此外,学校通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党政机关建立互联互通模式,与党政机关联手建立教育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优质且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源,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才干、长本领。学校活动管理者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制定科学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同时精简资金、手续方面的审批流程,切实提高社会实践的效率和效果。通过社会、学校、个人协同发展,多渠道引导帮助青年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实践服务中用心感应时代脉搏,用实际行动和亲身经历厚植爱国之情,实现全方位育人。

(三)创新工作载体,品牌化助力社会实践

青海大学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改变社会实践原有的统一化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社会实践主题、模式等环节的制定中,根据学生自身需要打造社会实践方案。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 “社会实践+就业实习”等模式举办以志愿服务类、创新创业类、就业能力提升类等为内容的各种实践活动,同时将社会实践和品牌化管理有机结合,遴选培育品牌项目和实践导师,打造实践导师团、就业创业导师团等不断加强师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借助开展社会实践助力学生创业、就业、择业。

(四)创新专业体系,课程化提升社会实践

以实践育人为导向,参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程专业化引领学生将所思所学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从竞赛、兴趣、专业等方向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年级、兴趣方向及能力水平进行科学划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提前规划,开展深入研究。打造专业特色鲜明、满足社会需要的实践项目。如青海大学藏医学院每年开展的医疗服务队送温暖活动,通过深入农村、牧区、学校及医院,积极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实践地居民把脉问诊、科普知识。在共和县英德儿乡卫生院,团队成员通过血糖检测和血压测量及针灸治疗,为当地居民建立健康信息档案,并结合每位患者的不同状况,从藏医养生保健角度给大家提出保养建议。

二、社会实践全方位协同育人路径典型案例

青海大学近年来坚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建了理论学习、红色教育、国情观察、社会调查、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多种暑期社会实践团,每年组织动员千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省内外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20年共组织了73支实践团队,12支校级团队,61支院级团队。2021年青海大学共组织了79支实践团队,国家级4支,省级团队2支,院级团队73支。近年青海大学三下乡参与人数保持全省参与人数的48%左右,2020年获得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1人,全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2人。“萌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功从上千支高校实践团队中脱颖而出,入围2021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成为青海省唯一入选的本科院校队伍。此外,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精心组织,先后于2020、2021年选拔推荐汉、藏、土、回、撒拉等民族西部计划志愿者共300余名,青海大学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前往乌兰县、德令哈、祁连县、杂多县等地区开展服务工作,为当地的发展带来智力上的支持。青海大学红十字会作为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其服务队已成为青海省规模最大、志愿者最多、服务领域最广的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伍。现有红十字志愿者800余名,年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时长约1400小时,通过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建立以学生团体为单位积极申报社会实践活动的典型示范,承担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红十字青少年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项目、共青团中央禁毒防艾资助项目、青海省红十字会红十字青少年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项目等各级项目。

青海大学将进一步拓宽学生实践育人模式,持续以多角度多融合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确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建立长效合理的配套机制,教育引领广大青年以实际行动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以真才实学服务社会发展,以青年之智赋能乡村振兴,以奉献践行青春誓言,以实践诠释青春担当。

【1】刘青 . 浅析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实践育人功能的路径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24):206-207.

【2】李薇薇.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21(09):58-59.

【3】成尚荣.实践育人的理论基础、核心要义与基本形态[J].中国教育学刊,2022(10):55-60.

【4】赵勇,李宁.实践育人模式构建途径浅探[J].理论观察,2013(12).

【5】王海亮,王欣欣.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7):74-77.

【6】刘娟。高校“双合双循环”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9):52 - 54

作者简介: 冶丽君, 1988年03月, 女 ,青海, 硕士研究生, 讲师, 思政教育 ,青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