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与生态型河道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8
/ 2

河道治理与生态型河道建设研究

郑年鹏

重庆市大足区鑫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 402360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违章建设、污水倾泻、围垦等人为活动不断增加,对城市内河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部分内河成为垃圾堆放地,水质长时间不达标,鱼类大面积死亡,淤积严重,不仅埋下了汛期洪灾隐患,而且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质量。因此,研究城市内河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型河道;建设

引言

城市河道水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水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发展效果。但是在工业化发展背景下,城市河道水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和破坏,河道水质日益恶化,非常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需要加大对河道水环境的生态治理力度,形成完善的生态保护系统,实现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性,对河道水环境进行有效治理和修复,为人们创建优质的生存环境。

1河道整治内容和必要性

河道整治是环保事业中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涉及范围广、项目内容多、周期长的系统性工程,是依据现代环保理念、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对河流生态环境以及周边环境中存在的污染问题进行整理,从而逐步缓解、改变直至重塑健康、平衡、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河流生态环境。一般来说,河道整治包括环境监测、生态保护、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多项内容,而水污染治理在整个河道整治中处于关键性地位,其治理成效将直接关系到河道整治工作的质量。另外,环境监测、生态保护以及后期的生态修复也都与水污染治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强化水污染治理、提高其工作成效是当下河流整治工作的关键,也是完成国家生态环保目标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只有全力推进河道整治以及水污染治理工作,才能实现对水资源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利用,保障人们生活的健康稳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2河道治理与生态型河道建设策略

2.1选择正确的河道护岸形式

人们通常选择混凝土作为河道护岸的材料,以构建一个封闭的系统,这种做法虽然提升了河道的安全性,但却忽视了河流环境、生态系统,使动植物及微生物受到了影响,阻碍了水生态循环系统的发展,切断了动物、植物、微生物形成的生物链。地下水无法及时沟通河水,水循环过程遭到破坏,形成了只进不出的封闭性水域,达不到生态化建设的目的。河道护岸设计应考虑和生态要求是否一致、动植物能否存活、河道是否具备自我修复能力,应将植物和土工材料相结合,提升河道护岸的结构强度,避免受到侵蚀,提升生物的共生能力、自我修复能力及净化能力。

2.2生物生态治理

第一,生物栅。此种技术指的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对接近自然型的水环境治理修复装置进行建设,将各类生物、微生物集聚在有限空间,高效修复水生态。其中,充填料与植物根系是生物栅系统的主要组成,能够有效沉降、截留与吸附水中的固体物质、胶体等。第二,生物膜。此种技术是将生物膜的自净原理利用起来,通过在河中填入鹅卵石、纤维等合成材料,将会有特殊的生物膜形成。第三,生物浮床。此种技术是采用人工方式对生物浮床进行搭建,将良好的生存环境提供给水生动植物,促使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到消除。城市河道通常只有较小的断面,通过对水生植物进行种植,可利用植物根系对水中的氮磷元素进行吸收。之后,定期收割水生植物,从水体中带离氮磷元素。此外,水生植物的根系较为发达,还可以发挥固堤功能,促使堤岸抗冲刷能力得到提升。第四,生物浮岛。此种技术是对人工浮岛进行搭建,再将水生植物种植于上面,这样植物及附着的微生物能够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直接吸附,促使水质净化目的得到实现。此外,其能够对水中藻类等植物的生长进行有效抑制,避免出现“水华”现象。

2.3做好雨污分流、河道清淤工作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排放量越来越大,对城市河道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因此,为了减少河道污染,需要科学规划城市排水,合理实施雨污分流措施,才能从源头上控制生活污水乱排放的问题。在具体实施中,需要做好雨水初期处理工作,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改善原有的排水系统,增加排水工程建设量,以满足城市污水排放需求,避免出现排水工程分布混乱的问题,真正实现雨污分流,把雨水引入到河道中。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才能引入河道。要加大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工业污水的有效处理,并做好废水回收再利用工作,减少河道污染概率。在长期的流通过程中,河道淤泥、污染物逐渐堆积,加重了水体污染程度,因此,需要通过人工方式对河底淤泥、污染物进行彻底处理,从而恢复河道的防洪能力,确保河道能够自我净化,减少河道二次污染。还要增加河道蓄水容量和蓄水能力,促进其排洪排涝功能的有效发挥。但是该方式的成本较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耗时长,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和针对性的使用。

2.4强化水文监测

河道整治及水污染治理主要是针对水体中已经存在的污染物、固体沉积物、垃圾及漂浮物进行有效处理,以达到污染物清除、水质净化的目的。为了切实推进河道整治工作、保障整治效果,强化水文监测,建立起对河道水污染情况的动态检测,从而确保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到河道中水体污染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河道整治方案,选择最佳的水污染治理技术,这是提高河道整治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从而使河道生态系统尽快得到修复。另外,要强化水文监测技术的更新,确保检测技术手段的先进性,比如充分融入遥感技术、气象监测等先进技术,持续优化水文监测技术,以获得更加精准、高质量的监测数据和结果。并对所得的结果进行专业、系统的分析和判断,提高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5缓冲带治理

传统截污、清淤技术虽然可以去除内源污染与外源污染,但是无法解决内河缓冲带面积被严重挤压的现状。因此,在城市内河缓冲带治理时,应注重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即借助大块景观石叠砌护岸,并栽植狐尾藻、皇冠草、苦草、香根草、鸾尾花、梭鱼草等湿生植物,软化内河生态系统。在设置大块景观石叠砌护岸的基础上,为了顺利栽植植物,可以从贴近地面着手,依次铺设无纺土工布、植物生长砖、植物土壤层。同时在水岸交接带顺次铺设碎石垫层、无纺土工布、碎石反滤层、生态鱼巢砖、生态挡墙砖、连接栓。其中碎石反滤层基础为砂石,上层填埋料为碎石,可以借助一定坡度连接河岸植被带无纺土工布、碎石垫层,而上部的生态鱼巢砖、生态挡墙砖(表面含孔洞)可以覆盖种植土种植植被,确保植被覆盖率达到100%,在满足缓冲带安全需求的同时,改善缓冲带生态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河道堵塞、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不但难以发挥河道泄洪、航行等基本功能,也会破坏河道区域生态系统,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及人员要综合考虑城市河道现状,积极应用生态治理及修复措施,在控制河道污染的基础上,有效保护河道生态系统,不断提升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在具体实践中,可从河道平面设计、断面设计、生态湖泊、生物治理以及景观建设等多个角度着手,切实改善城市河道的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段贝贝.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的路径[J].山西化工,2022(3):307-308.

[2]马焕春.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J].环境与发展,2020(4):74-75.

[3]李杰,冯万新,李芳.试析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技术[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7):101-103.

[4]易光汉.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与修复措施[J].珠江水运,2021(2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