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与不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7
/ 3

浅析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与不足

刘煌宇

四川省攀枝花市二十五中小阳光外国语学校     617000

摘要:全国多地的义务教育学校自2016年9月起开始使用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出版的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笔者在日常的备课与反思中,结合实际例子初步分析归纳了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一些新特点,即其编写遵照时间顺序、点线紧密结合,对知识点进行增减并对相关概念表述作了调整。同时笔者也发现了部编版教材存在的不足之处,即过多增加知识点,超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承受能力、淡化了对“阶级”本身的描述和知识点内容时增时减,部分课文不按课标要求编排。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历史教学

2016年九月起,全国多地的义务教育学校开始使用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出版的新版历史教材,即所谓的部编版(亦称为“统编版”,下文均称为“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笔者也有幸成为了最先使用部编版新教材的初中历史教师中的一员。

如今三年已经过去,笔者已经和学生们一起将从七年级上册到九年级下册的所有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认认真真地学习了一遍。对于学生来说,学教材主要是为了增加知识、培养能力与应付考试,而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学教材则是为了全面系统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与深入了解教材编写特点,以更好地组织安排日常教学工作。笔者在日常的备课与反思中,初步分析归纳了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一些新特点,也发现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现将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详细论述。

一、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新特点

(一)遵照时序编写,点线紧密结合。笔者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明显地察觉到了一点,即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在编写的过程当中严格执行了2011年版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要求:“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1]。部编教材中的知识点、单个课文与教材单元——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基本都是按照人类历史从古至今发展顺序编排的,甚至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文化部分的知识点,也分拆为明代科技文化与清代文化两个主题进行编写并按照时序安置课文(也有个别地方例外,如八年级上册的中国近代文化与八年级下册的新中国科技文化成就的相关知识点,就没有按照时序编排在相应课文之间,而是放置在教材最后单独成为一个单元;又如九年级下册第六课和第七课,也不是根据课文时序设置编写的),这一点明显就与旧版教材不一致。旧版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更注重知识的专题性特点,倾向于将一个大专题的相关课文编排成为一个课文单元,例如旧版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二单元,就是分别按照“侵略与反抗”和“近代化的探索”进行单元课文的组织编写。旧版教材的这种编写方式虽然便于总结提炼历史现象与历史规律,但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对历史时序产生认知混乱感,分不清历史事件孰先孰后,这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会造成不利影响,笔者上一届的学生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一二单元时明显记不清事件先后顺序,总是习惯性以为洋务运动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而这一届使用新版教材的学生基本没有反映出这样的问题,可见部编版教材的时序编写方法是正确的,符合历史教学的时序性特点。七年级教材的编者为了让刚开始系统学习历史的七年级学生更好地按时序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还对原本旧教材中被合为一课内容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拆分,将其分配到不同课文中去。例如将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拆分为三课内容(其中“淝水之战”的知识点在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18课、19课均有呈现),将旧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9课《辽宋夏金的并立》拆分为两课内容。

此外,教材的编写也充分体现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历史规律三者紧密结合的特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标明确指出“‘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2]。部编版教材除了延续旧版人教版教材设置教学单元、对课文内容设置子目录的编写方式外,还特地在每个单元的开篇部分设置了单元导读,用简单的话语将本单元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概述,既有助于学生将重要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也有助于学生对本单元反应的阶段性历史形成一个初步印象并了解该阶段历史的基本特点。

(二)知识点有明显增减,部分表述有较大变化

在日常备课的过程当中,笔者明显感觉到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涉及的知识点(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部分)明显跟旧版不完全一致——无论是数量还是具体内容均是如此。笔者这里不准备将变化一一列举,仅举几个较为明显的例子:

1. 知识点的删减:中国史涉及到科技与文学艺术的知识点被明显删除较多,课文容量进行了较大压缩,如七年级上下册的不同阶段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均被压缩为一课,先秦时期、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几乎删除殆尽,诸如诗经、楚辞、扁鹊之类的知识点都不在教材中呈现,八年级上下册的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的相关课文数量也明显减少,诸如魏源、侯德榜等历史人物及相关成就的知识点被删除,可见新教材有意识地淡化了政治史以外的内容;

2. 知识点的增加与部分线索的强化:(1)七年级上下册教材中关于农民起义的知识内容明显增加。旧版教材中没有涉及(或没有在正文中呈现,仅在小字中一笔带过)的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等知识点均在部编教材正文部分呈现且用较大篇幅讲述,还增加了黄巢与李自成的肖像画[3]。可见新教材相比旧教材而言,更加重视农民起义乃至阶级斗争这一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线索,正如马克思所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这也是在历史教学中贯彻唯物史观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2)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下册将原本老教材在小字部分一笔带过的“安史之乱”单独列为一课并增加了“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知识点,又大量增加了关于北宋政治与“重文轻武”的一系列知识内容,依笔者看,编者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体现上文中提到的编写时序性特点,不让学生对北宋的出现感到突兀——笔者的上一届学生就经常问为什么有种北宋突然出现、唐朝莫名其妙退出历史舞台的感觉;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凸显出中国古代史“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一线索——因为七下第六课《北宋的政治》花了很大篇幅论述宋初统治者如何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压制宰相与武官权力,否则光是在隋唐和明清这两个单元教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却在宋元这个单元跳过不讲,会导致知识体系的割裂与断层;再者《北宋的政治》一课大量论述解释了宋代“重文轻武”政治特点的由来与表现,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两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失利,却仍然有着高度繁荣的科技文化与较强的经济实力。最后,增添“安史之乱”这一导致唐朝衰落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政局腐败的相关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唐朝与宋朝更为客观全面的历史认识,让他们认识到唐朝并非一个想象中“美妙绝伦”的朝代,宋朝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羸弱不堪;

(3)世界史九年级上册古代史内容明显增多——旧版教材只有九课内容,而部编版则有十二课(在删除了人类起源知识点的前提下课文数量仍有增加),新增加了诸如“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西欧庄园”、“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等知识点且还单独设置课文,“古代日本”的相关知识点也大为增加,并且这些内容还与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等重要考点密切关联,考虑到部分地区的教师在讲课时容易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快速带过,笔者认为编者的目的在于强调世界古代史部分与近代史的关联性,提醒教师改进世界史部分的教学。

(4)部分历史概念的表述和知识点具体内容发生明显变化。如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将过去经常提到的“民族融合”改为“民族交融”,七年级下册涉及到民族关系部分的课文也采用了“民族交融”的表述。这一改动是非常合理的,因为 “融合”一词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认为是汉族在“同化”其他的少数民族,而使用“交融”一词则不会导致这样的歧义产生,也更符合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真实情况[5],更能体现出民族平等互助的特点。又如八年级上册第九课《辛亥革命》将辛亥革命的性质重新定义为“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明显有别于旧教材的定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这一提法也是反映了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出了历史学的发展动态。此外八年级上册在第六单元明确提出了十四年抗战的概念,将旧教材中被压缩的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点大幅扩充,将第六单元设置为囊括课文最多的一个单元,明确提出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概念,并指出两者“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6]

二、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不足之处

(一)过多增加知识点,超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承受能力。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表现较为突出,虽然古代史部分关于科技文化的内容遭到压缩,但关于政治、民族交融和经济贸易的内容却大为增加。部分课文被塞入了太多知识点导致教学进度缓慢,如七下第三课《盛唐气象》在同一课里包含了唐朝经济、城市、民族关系、社会风气及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点,七下第十六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和第十八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更是包含了数量众多又无法简略带过的知识点。须知初中阶段历史这门学科的课时量在很多地方的学校是远远比不上语、数、外甚至物理化学的,一周可能最多两节课,而一学期要完成整本书的教学任务,内容过多的教材会对教师学生造成极大负担。

(二)在强化农民起义等阶级斗争内容的同时,却淡化了对“阶级”本身的描述。如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明明涉及到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却并没有明确提出“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这两大重要概念,更没有提到“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这两大封建社会的对立阶级,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拨与解释,学生根本无法通过自学教材课文得出“奴隶主与奴隶”的对立关系在战国时代逐渐被“地主与农民”的对立关系取代,也就无法理解第十课中陈胜吴广起义为何被形容为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

(三)知识点内容时增时减,部分课文不按课标要求编排。例如七年级下册在2016年印制版中删掉了“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的内容,2017年的修订版中又加上了;八年级上册在2017年印制版中没有呈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相关内容,2018年修订版又加上了。虽然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标中没有提到这两个知识点,但突兀地删掉又莫名其妙地重新出现总给人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感觉。此外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的主题原本应该是关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土耳其凯末尔改革,连2011年版课标上的课程内容中都明确指示要教授“凯末尔改革”,部编教材中却完全没有呈现而是改加入了“华夫脱运动”和“卡德纳斯改革”,后者甚至连高中教材都没有涉及,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新知识点。笔者甚至认为在2019年的修订版中,会不会再次对九下第十二课的内容进行增减,将“凯末尔改革”重新增添,且编者的这种行为会给我们一线教师产生“部编教材编写过程是否存在问题”的疑惑。

以上就是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和部编教材实际使用者的身份,对新教材的特点与不足的简要论述。如果论述不当之处,还望多多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一威.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研究——基于新课标人教版和国家统编本之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3] 朱启胜,洪家喜. 统编初中历史新教材使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10).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陈一威:《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研究——基于新课标人教版和国家统编本之对比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2017年。

[4] https://wenku.baidu.com/view/395ab11a227916888486d782?from=search

[5]朱启胜,洪家喜:《统编初中历史新教材使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年第10期。

[6]朱启胜,洪家喜:《统编初中历史新教材使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