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儒家廉洁观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4
/ 2

读《论语》感悟儒家廉洁观念

崔翠玲

(中共石家庄市新华区委党校,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要: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我们如今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有涉及,并且见解深刻。对于如今让很多人误入歧途的追逐钱财名利的问题,《论语》不仅看到钱财名利,更看到人最终极的追求:内心的宁静、喜悦。

关键词:富贵;贫贱;道;仁;

《论语》是儒家重要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等,其中不免涉及自古人人都关心的金钱、地位问题,虽然着墨不多,但是言语精辟、见解极深,对于我们建设廉洁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认真学习。

在《里仁篇》里,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这是整部《论语》体现孔子富贵与廉洁观念最集中的地方。

圣人孔子,有着与我们普通人一样朴素的对于“富”与“贵”的欲望。他说,拥有财富与社会地位,是我们作为人的正常追求,他也愿意享有富贵。在《述而篇》里,他甚至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2]意思是:“财富如果可以合理取得的话,即使是做手拿鞭子的差役,我也愿意”。但是作为对于这个世界有着深刻认识的孔子,他更珍视“道”,他说,如果取得富与贵的方法不合于道,那么他宁愿不要这个富贵。虽然“贫”与“贱”谁都不喜欢,但是,如果不能用符合“道”的方法去掉,那他宁愿守住贫贱。他说:如果君子背离了“仁”的原则,成名成家又怎么样?君子连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也不会有违“仁”“道”,既使颠沛造次、困顿离乱,也必与仁同在,与道同在。

喜欢富贵,不喜欢贫贱,这大家都懂。那“道”又是什么,为了它富贵名利都可以放弃?——这正是有识之士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吧。我们都是肉体凡胎,都有七情六欲,都知道钱财地位能给自己带来舒适,带来虚荣心的满足。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人人都能看到、感受到。

基本的物质需求如果不能满足,人就无法生存,所以,人都会首先关注物质层面的东西。但是,人不仅有物质属性,人还具有精神属性。精神属性则相对精微,不用心体会就会忽视看不见。但是忽视精神的属性,只追求物质层面,或者因为得不到而烦恼痛苦,或者一旦得到不久就需要新的、更多的东西,永无止境,永远不能真正满足·····唯有精神上找到了归宿,才有心灵的满足和平静,此时,我们可以坦然面对物质世界的各种匮乏和不如意——这大概就是所谓“得道”吧!

回看孔子的一生,他本想在当时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是周游列国多年,始终没有找到真正愿意用他的君主,晚年回归鲁国,致力教育;饱尝艰苦、困顿、甚至凶险,虽然培养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晚年的孔子依然清贫,主要靠学生资助生活。但学生眼里的孔子却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1],说孔子没事的时候,爽朗舒展,活泼愉快;孔子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再看当时的君主,或者现世的贪官,虽然可以身居高位,家藏万贯,但是他们有这份舒展,有这份坦然愉悦吗?而我们追求钱财也好、地位也罢,最终要的是什么呢?

人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其实很少,我们追求更多的钱财、更高的社会地位,这些真正满足的是我们的安全感、价值感与归属感、荣誉感。最终却迷失于物欲里面,投机钻营、患得患失,甚至不顾廉耻、不顾良心、不顾国家法纪,即使侥幸获得了所谓的钱财与高位,内心又何曾拥有真正的安宁与幸福?所以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相反,与“道”同在就是与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同在,与“仁”同在就是与大家在一起,那份坦然自在,那份安全感、价值感、舒适感,我们不去做,又怎么能体会呢?

在《里仁篇》的后面,孔子又几次提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1]又说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翻成白话就是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大道真理,但又因为穿衣饮食起居粗陋感到羞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商议什么了。”“君子关心的是德行;小人关心的是土地田产;君子考虑的是遵守法度,小人考虑的是获得实惠”,“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在《雍也篇》里孔子赞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自己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

把这个思想运用到治国理政方面,就是执政者要与民同在,关心百姓疾苦。比如《颜渊篇》里,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鲁哀公问有若(孔子的弟子)说:“年成歉收,君用不足,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执行十分之一税了吗?”哀公说:“十分之二,尚且不够用,怎么能去实行十分之一呢?”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用度足,国君怎么会用度不足呢?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国君用度怎么会足呢?”

廉洁,看起来是为了百姓或他人利益,不求自己的利益。但是,损害了百姓或者他人利益,你自己的利益真能保持安稳吗?表面看起来你是你,我是我,但是,在精神层面,在某个深处,谁和谁能够真正分开?

在《泰伯篇》里,孔子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意思是:“禹,他自己饮食非常简朴,对于祭祀鬼神却很丰盛,自己平时穿戴很差,祭神敬拜时却衣服华美,自己居住的房屋低矮简陋,却竭尽全力治理水患。对于禹帝,我真挑不出他的毛病,真挑不出他的毛病啊!”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尊重;不肯苟同当时社会潮流的孔子,恰恰对后世影响极大。——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规则,“贪婪”的危害、“廉洁”的价值,我们真的明白吗?“道”,需要我们去学习、遵守。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2:70-93.

[2]杨金泉著.论语漫读[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140;162;7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