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测量精度控制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3
/ 2

建筑测量精度控制策略分析

林广烁

身份证号:44058319911020281X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测量越来越趋于规范化和精确化。在工程建设施工测量的各阶段,都存在相应测量精度控制的要求。施工测量中,有效、精确的精度控制测量在工程项目施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的测量工作中,只有在所有人员了解各类设备的使用方法、设备的运行参数、相关设备的操作模式之后才可以落实精度保障工作。本文就建筑测量精度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测量;精度;控制

引言

建筑的测量工作涵盖多个项目,包括建筑红线的测量、建筑外墙体位置的测量、建筑各个层级高程测量等,所有工作必须使用专业的设备,同时设备本身不存在缺陷。具体的测量工作中,只有在所有人员了解各类设备的使用方法、设备的运行参数、相关设备的操作模式之后才可以落实精度保障工作。

1建筑测量精度控制技术

1.1控制网铺排技术

在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及竣工验收过程,会配置专业的控制网,根据建筑的本身布局形式、建筑的建设位置和建筑建设区域地理环境等因素对其调整,同时配置的控制网本身也需要具备极高的可靠性,才可以防止由于控制网中存在的短路、断路等,导致获得的结果精度存在问题。在控制网铺排中,要根据控制网的配置方案、配置原则和覆盖区域,对整个配置网络系统进行科学化的构造,同时要求参与该项工作的人员要能够投入对控制网技术的使用过程,基于此方可让最终获得的控制网在技术方面符合指标。

1.2全站仪测量技术

在建筑的测量过程中,一些情况下会需要用到全站仪设备,相较于原有的经纬仪设施,全站仪能够同时获得多个数据,并且在数据的精度控制方面具有更高的能力。在该项设备的使用过程,要求配置专业的设备、参与人员和设施的操作人员,让其通过对设备的操作获得建筑的各类参数。比如对于高程参数,可以使用全站仪直接测量,并且在获得数据之后,将该参数和设计方案对比,当发现实际取得的结果和设计方案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值时,可以确定当前建筑在高程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对其进行有序的填补。

1.3卫星测量技术

当前无论是美国开发的GPS 系统,还是我国开发出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实际上都具有卫星测距功能,这两种技术也成为当前建筑测量过程中的重要使用技术。在具体的操作阶段,一方面通过卫星测量设备,可获得该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并且将这类数据在三维地图中标注,从而让建筑的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可更好了解当前取得的所有参数是否符合设计标准。另一方面在这两种卫星测量技术中,可以通过对相关参数的分析和协同使用,让最终获得的结果精度得到进一步保障,从而通过对各类数据的分析,总结当前在系统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

2建筑测量精度控制工作的策略

2.1准备环节

应对项目开展前期收集到的综合信息做严格的质量把控工作,保证工程质量不存在任何问题。对于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要严格经过相关部门的把控及审批,对该次建筑工程的规划审批表、许可证、方案、详规图等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以上这些资料,电子版一定要与纸质图保持一致,还要由建设单位提供图纸的复印件并加盖公章。在核实工作的现场要对测量条件进行严格检查,在建设区域,要求拆除建筑物和因前期准备工作建造的设施使用情况,确认是否已经拆除,且将施工的场地清洁清扫完毕。

2.2施工平面控制网中测量精度的控制

2.2.1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

施工导线及导线网的分类等级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及三级,三角形网施工控制分为二等、三等、四等、一级及二级。对大、中型施工项目,需先在场内建立场内平面控制网,再通过平面控制网点引测建立建筑物施工的楼层平面控制网;对施工面积> 1km2 的项目施工工程或重要工程项目,建立一级、一级以上精度的施工平面控制网;对施工面积< 1km2 的项目施工工程或一般性建筑施工项目,建立二级精度等级的平面控制网;对项目规模较小的施工项目,可直接引测建立建筑物的施工控制网。

2.2.2项目施工平面控制布设

(1)甲供点的精度校核。首先应对甲供点进行复检,使其满足精度要求,甲供点要求≥ 3 个。(2)场内平面控制网布设要求。①根据现场实际需要布置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联测控制网2 个已知方向。②遵循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逐级控制,高精度控制低精度原则。③控制网点选在稳固,视野开阔、安全易保护、施工因素影响较小的地方,采用混凝土加固处理,并按要求做好测量标记,必要时可采用钢管围护。④场内控制网初始点定位误差≤ 2cm;两建筑物之间有相关关系时≤ 1cm,定位点≥ 3 个。⑤在全站仪引点过程中,需保证引点前视与后视视距接近等距(避免引起测量误差)。⑥场内形成闭合的控制网并复测校核,控制网点按周复检,相互校核,及时更新产生的误差及被损坏的控制网点。

2.3施工放样精度控制

2.3.1桩基施工精度控制

(1)土方开挖。开挖边线初始定位不应超过5cm,根据施工图纸开挖深度设计合理的放坡比例,避免重复施工。(2)桩基础桩位校核。建立桩基施工控制直线,控制点定位一级≤ 2mm,二级≤ 3mm,利用控制轴线对桩位复测。

2.3.2楼层平面精度控制

(1)主楼基础初始定位。建筑物初始控制点的定位,误差≤ 3mm,定位轴线误差≤ 2mm,作为初始楼层平面放线竖向传递控制的依据。(2)楼层平面控制线要求。根据设计施工图纸设计所需投射控制线的放线孔的位置,同一层上投测的楼层平面控制线≥ 2 条,高层、超高层设置“井”字线,两两相互校核,更加有效地控制楼层平面放线的精度。(3)垂准仪投射高度。视主要技术指标而定, 一般垂准仪(DJC 系列、DZJ 系列)投射高度控制在20m 以下,每20m做一次投射控制点,利用仪器、大尺对投射“井”字线的角度、距离校核,适当微调保证楼层平面测量精度。(4)轴线投测精度要求。各楼层的楼层平面控制线竖向投测传递过程中,控制线竖向垂直的偏移量≤ 3mm。(5)建筑物楼层平面控制点竖向投测偏移量要求。建筑高度H ≤ 30m,要求允许误差5mm 以下;30m ≤ H ≤ 60m,要求允许误差10mm 以下。(6)楼层平面细部轴线要求。楼层平面细部轴线要求偏差在2mm 以下,并要求劳务设置细部轴线20cm 或30cm 控制线,控制线要求2mm 以下,可以有效控制墙体垂直度及便于后期砌体施工。

2.4成果数据检查环节

对后期收集到的成果数据做检查,是整个规划核实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依据,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在对过程中的具体数据的处理和质量控制上,一定要保证工作工程的精确度。等核实测量工作中各环节都结束后,各班组应组织班组成员进行工作自检和互检。然后,再由技术负责人和监管检查人员对每个班组提交的最终成果进行全面检查。为了保证质量过关,还可以定期实施测绘师对当前实施项目进行签字的制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的测量过程中,所选用的技术包括测量网技术、卫星测量技术等,这类技术的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为了能够提高测量精度,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测量数据的分析、测量技术的选择、测量设施的检查等,只有在确定所有人员、设备以及技术类型都不存在问题时,方可投入正式的测量工作。

参考文献:

[1]宋致远.建筑工程测量精确度中测量模式的影响和作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24):195-196.

[2]赵和岭.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应用和质量控制策略研究[J].门窗,2019(23):170+172.

[3]黄小兵.建筑工程测量中精度控制的技术措施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26):43+45.

[4]葛海.建筑工程测量精度控制的措施研究[J].居舍,2019(19):152.

[5]许伟林.建筑工程测量精度控制的方法分析[J].居舍,2019(1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