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性心理护理对改善产妇产后心理状况的临床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3
/ 2

目标性心理护理对改善产妇产后心理状况的临床探讨

孙小令

黄石市妇幼保健院(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妇幼保健院)邮编435000

【摘要】目的:探讨目标性心理护理对改善产妇产后心理状况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收治的130例产后心理情感障碍的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予以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实验组采用目标性心理护理。结果:在SDS评分、SAS评分方面,护理前,两组SDS评分、SAS评分间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在SDS评分、SAS评分方面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PRS评分方面,实验组在焦虑忧郁、缺乏活动、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方面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标性心理护理,在产后产妇心理状况的护理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产后产妇的不良心理状况,改善产妇的精神状况,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目标性心理护理;产妇;产后心理状况

在产妇分娩后,产妇的心理状态对于产妇的生理机能恢复、不良事故出现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和预防作用[1]。本文通过探讨目标性心理护理对改善产妇产后心理状况的临床效果,分析其临床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本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收治的130例产后心理情感障碍的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予以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实验组采用目标性心理护理。其中,在对照组方面,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33岁,平均年龄(27.52±3.24)岁;在实验组方面,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32岁,平均年龄(27.48±3.46)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入选产妇均为足月分娩;2、入选产妇临床资料齐全;3、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伴有妊娠期并发症的产妇;2、伴有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3、近期接受过心理治疗且服用过精神类药物的产妇。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主要内容包括:保持病房内的湿度、温度、光线,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以及舒适的病房环境,同时,主动的嘱咐产妇保持良好的休息,积极的和产妇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产妇的实际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实验组采用目标性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在精神层面上,护理人员需要基于产妇的具体情况以及精神程度,予以适当的安慰和鼓励,和产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交流和沟通过程中,对产妇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根据了解的情况,开展个性化的心理支持护理。在护理期间,要动态的观察产妇的心理状态变化,根据变化的情况,耐心、细心的倾听产妇的内心想法和担忧,并对其产妇的内心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根据收集的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切实的基于产妇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的SDS评分、SAS评分、BPR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SDS评分、SAS评分、BPRS评分,均采用调查问卷模式进行调查,分别为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及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1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用t进行检验,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产妇的SDS评分、SAS评分

两组对比,在SDS评分、SAS评分方面,护理前,两组SDS评分、SAS评分间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在SDS评分、SAS评分方面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两组产妇的SDS评分、SAS评分(x±s)

组别

例数

SDS评分(分)

SAS评分(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65

40.24±5.23

35.87±4.16

42.33±6.18

36.07±4.21

实验组

65

41.03±5.09

22.63±3.74

42.74±6.07

21.92±3.57

t值

-

0.872

19.081

0.381

20.667

P值

-

0.384

0.000

0.703

0.000

2.2 比较两组产妇的BPRS评分

两组对比,在BPRS评分方面,实验组在焦虑忧郁、缺乏活动、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方面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分娩后,产妇由于心理情感障碍,会出现诸多的负面心理情绪,而导致这些负面情绪出现的因素较为多样,主要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6]。主观因素方面,和产妇自身的心理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

[7]。客观因素方面,主要和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息息相关[8]。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开展目标性心理护理,不仅能够帮助产妇调节自身的心理情绪,还有利于促进产妇自我恢复能力的提升,防止产妇因持续性危险因素的刺激而出现诸多不良的心理状况[9]。据相关研究表明,在产后,产妇抑郁症的出现,主要和围产期产妇出现不良的负面心理情绪有关[10]。在围产期,开展心理护理措施,不但能够减少产妇出现抑郁症的情况,还可以避免不良心理状况的出现[11]。其次,在产后,开展目标性心理护理,能够改善产妇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进一步稳定产妇的心理情绪状况,能有效提升产妇的抵抗能力,避免因外界危险因素的刺激而出现不良心理状况[12]

本文结果显示,在SDS评分、SAS评分方面,护理前,两组SDS评分、SAS评分间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在SDS评分、SAS评分方面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PRS评分方面,实验组在焦虑忧郁、缺乏活动、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方面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产后产妇的心理护理方面,采用目标性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降低产妇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状况,改善产妇的精神状况,进一步改善产妇的生活质量,提高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14]

综上所述,目标性心理护理,在产后产妇心理状况的护理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产后产妇的不良心理状况,改善产妇的精神状况,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15]

【参考文献】

[1] 李洁. 目标性心理护理对改善产妇产后心理状况的临床效果观察[J]. 饮食保健,2018,5(32):166-167.

[2] 齐玮,吴志颖. 目标性心理护理对改善产妇产后心理状况的临床效果评价[J]. 健康必读,2020(7):203-204.

[3] 王榕. 目标性心理护理对卵巢癌术后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家有孕宝,2021,3(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