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常规检验在季节性腹泻检验中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1
/ 2

大便常规检验在季节性腹泻检验中的临床效果

赵国宝

四川省南江县人民医院  636600

[摘要]目的:分析季节性腹泻患者实施大便常规检验的结果。方法:本次对象为我院季节性腹泻患者120例,选至2020年4月-2022年9月,视发病季节分为春季组、夏季组、秋季组和冬季组,均接受大便常规检验,统计细菌检出情况及各组菌种占比。结果:1)本组120例患者中,共有115例患者检出细菌,检出率为95.83%。2)在各组菌种检出情况上,春季组由高到低为致泻性志贺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夏季组为沙门菌、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志贺菌、大肠埃希菌,秋季组为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大肠埃希菌、泻性志贺菌,冬季组为大肠埃希菌、致泻性志贺菌、副溶血弧菌、沙门菌。结论:在季节性腹泻患者诊断中,大便常规检验检出率高,可了解致病菌情况,为患者的后续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季节性腹泻;大便常规检验;临床效果

在临床消化内科,腹泻是一种常见病,由肠道炎症、食物中毒、细菌病毒感染等因素引发,导致患者出现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等症状[1]。而季节性腹泻是腹泻疾病的常见类型,通常由肚子着凉、进食刺激性食物引起,对于此类患者,临床主张通过大便常规检验了解致病菌,视结果予针对性治疗,以改善患者病情和生活质量[2]。本研究以120例季节性腹泻患者为对象,总结了大便常规检验的要点和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从2020年4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季节性腹泻患者中抽取120例。根据发病季节的不同,将120例患者平均分为4组,每组人均30例。春季组中,女12例,男18例,年龄范围22-50岁,平均(39.62±2.81)岁;发病时间1-6d,平均(3.08±0.12)d。夏季组中,女11例,男19例,年龄范围22-51岁,平均(39.65±2.85)岁;发病时间1-7d,平均(3.19±0.08)d。秋季组中,女10例,男20例,年龄范围21-50岁,平均(39.59±2.79)岁;发病时间2-6d,平均(3.20±0.16)d。冬季组中,女13例,男17例,年龄范围21-51岁,平均(39.60±2.78)岁;发病时间2-7d,平均(3.23±0.17)d。统计统计显示,组间基本资料差异性不大(P>0.05)。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资料完整;自愿接受大便常规检验,了解检验过程和目的,签订同意书。(2)排除标准:精神障碍、严重脏器疾病、依从性差等患者。

1.3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大便常规检验。指导患者按步骤采集大便,明确检验标本后,送至检验室检验,检验项目有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大肠埃希菌、致泻性志贺菌。观察大便性状,分析镜检结果。对于采集的大便样本,统一在细菌室接种,借助ECC显色培养基、SS琼脂平板等完成样本接种,操作流程:在大便样本放于碱性蛋白陈水中培养,时间1个晚上,将其转至弧菌显示培养基中观察,再次培养1个晚上,第2天转至沙门显色培养基中培养,明确致病菌种。

1.4观察指标  (1)细菌检出情况。(2)四组患者的大便常规检验结果:包括大肠埃希菌、沙门菌、致泻性志贺菌和副溶血弧菌。

1.5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细菌检出情况、大便常规检验结果均为计数资料,用(n,%)的格式表示。组间比较时,将数据录入SPSS 25.0软件,行χ2检验。根据P值大小评估有无统计学差异,标准P<0.05。

2结果

2.1细菌检出情况分析

本组120例患者,共检出115例,检出率为95.83%。其中,春季检出28例,夏季检出30例,秋季检出28例,冬季检出29例。

2.2四组患者大便常规检验结果分析

分析得知,春季组致泻性志贺菌检出率为42.86%,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35.71%,沙门菌检出率为14.29%,副溶血弧菌检出率为7.14%;夏季组致泻性志贺菌检出率为26.67%,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10.00%,沙门菌检出率为33.33%,副溶血弧菌检出率为30.00%;秋季组致泻性志贺菌检出率为10.71%,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17.86%,沙门菌检出率为39.29%,副溶血弧菌检出率为32.14%;冬季组致泻性志贺菌检出率为27.59%,大肠埃希菌检出率41.38%,沙门菌检出率为10.34%,副溶血弧菌检出率为20.69%。见下表1。

表1 四组患者大便常规检验结果分析 (n,%)

组别

检出例数

致泻性志贺菌

大肠埃希菌

沙门菌

副溶血弧菌

春季组

28

12(42.86)

10(35.71)

4(14.29)

2(7.14)

夏季组

30

8(26.67)

3(10.00)

10(33.33)

9(30.00)

秋季组

28

3(10.71)

5(17.86)

11(39.29)

9(32.14)

冬季组

29

8(27.59)

12(41.38)

3(10.34)

6(20.69)

3讨论

腹泻俗称“拉肚子”,是一种由致病微生物引发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水分增加等。一般来讲,腹泻有急性腹泻、慢性腹泻之分,其中急性腹泻发病急,病程短,通常2-3周内,常见症状为痢疾泻、水样泻;慢性腹泻病程长,进展缓慢,间歇期在21天以上,表现为排便次数在每天3次以上,粪便稀薄或不成形。既往研究证实,腹泻虽然不会给机体带来严重的副反应,但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会使患者出现持续性腹泻,还会引发脱水症状,威胁患者生命

[3]。因此,采用合适的方法诊断季节性腹泻病原菌,结合实际情况治疗对症治疗方案,是临床医务人员的研究重点。

通常情况下,健康大便为黄色软便,而异常大便多有以下类型:①黑色柏油状粪便,多见于消化道出血,如消化道肿瘤、胃溃疡出血等。②陶土色,多见于肠套叠、阿米巴痢疾等。③红色,多见于消化道出血,如结肠癌、痔疮等。④白色陶土。因腹泻发展速度快,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出现腹泻后要及时诊治,以控制病情进展、改善症状。⑤其他,以细条状、绿色粪便为主。对于季节性腹泻患者而言,粪便性状会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有些病菌在夏季、秋季治愈率高,如沙门菌。报告显示[4],全球每年有1亿人出现腹泻,因细菌引发的腹泻占45%以上。有关学者表明,因沙门菌感染所致细菌性食物中毒者超75%,其中有90%因食用肉类产品发病;部分病原菌因无明显特点,当患者感染病原菌时,常出现腹泻、发热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诊断季节性腹泻的方法较多,如生化检查、大便检查、血常规等,和其他方法相比,大便检验可准确测定患者粪便中尚未消化的食物、原虫、白细胞等含量,便于及时发现病微生物[4]。在急慢性腹泻患者的诊断中,大便常规检验效果显著,细菌检出率高,可明确各季节性疾病的病原菌情况,如大肠埃希菌、沙门菌等。同时,结合病原菌检查情况和患者病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5]。另外,为提高大便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检验人员需重视自身检验技术水平的提升,严格按流程操作;结合患者的文化水平,向患者介绍大便常规检验的流程和目的,提高临床检验的配合度;指导患者科学饮食,减少生冷食物的食用次数,严禁食用未加热的食物;定期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减少腹泻疾病的发生风险[6]

本次报告中,120例患者均接受大便常规检验,从结果上看:共有115例患者检出细菌,检出率为95.83%。其中,春季检出28例,夏季检出30例,秋季检出28例,冬季检出29例。在各菌种检出情况上,春季菌种检出率由高到低为致泻性志贺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副溶血弧菌,构成比42.86%、35.71%、14.29%和7.14%;夏季菌种检出率由高到低为沙门菌、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志贺菌、大肠埃希菌,构成比33.33%、30.00%、26.67%和10.00%;秋季菌种检出率由高到低为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大肠埃希菌、泻性志贺菌,构成比39.29%、32.14%、17.86%和10.71%;冬季菌种检出率由高到低为大肠埃希菌、致泻性志贺菌、副溶血弧菌、沙门菌,构成比41.38%、27.59%、20.69%和10.34%,和郎华[7]结论相似,说明在季节性腹泻患者诊断中,大便常规检验检出率高,可了解致病菌情况,为患者的后续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孙洋.大便常规检验在季节性腹泻检验中的应用价值观察[J].当代医学,2022,28(11):174-176.

[2]徐芳芫.大便常规检验在季节性腹泻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1):35.

[3]刘莉.大便常规检验在季节性腹泻检验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20):247-249.

[4]张婷婷,李柯芬,燕晶晶.大便常规检验在季节性腹泻诊治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4):94.

[5]姜铭.大便常规检验在季节性腹泻检验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6):169-170.

[6]吴丽霞.大便常规检验在季节性腹泻检验中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外医疗,2020,39(01):183-185.

[7]郎华.大便常规检验在季节性腹泻检验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31):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