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抚育技术与实践要点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0
/ 2

森林抚育技术与实践要点研究

刘金华

枝江市仙女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   湖北  枝江      443200

摘要:适当对部分林木进行修枝或伐除能够调整林分密度分布,提高林木生长的环境质量。森林的抚育是林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详细掌握林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构成,科学设计抚育方案是森林抚育技术的重要依据。森林抚育一般选择在郁闭的中幼林开展,可以为林分持续生产提高保障,还可以获取一定量的木材产品。因此,做好森林抚育工作,总结完善和创新森林抚育技术意义重大。

关键词:森林;抚育技术;实践要点

引言

森林抚育是指林地上林分成熟之前,根据培育目标采取的一系列营林措施总称,属于一项重要的森林经营工作。通过采用最为合理的森林抚育方式,为林木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林分营养空间、优化卫生条件,实现林木的健康生长,这对于森林质量的提升,以及林地生产力、综合效益的提高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中央部门给予森林抚育工作更多重视,财政部门针对森林抚育发放补贴,这使得很多地区的森林抚育经营工作快速推进,并取得良好成果。但在国家年度抽查中发现仍然存在不足,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给予更多关注,了解森林抚育发展现状,并给出针对性解决措施,促使森林抚育工作能够达到更好效果,从而拓展林地面积,创造更多生态效益的同时推动社会朝着更好方向发展[1]。

1森林抚育工作的重要价值

1.1调整森林结构

在森林抚育工作中,针对区域内植被生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应用科学合理的抚育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森林树种分布的均匀性,而且做好森林抚育工作可以保障某一区域内生长的多种植被品相齐全且种植密度合理,对提高森林资源整体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此外,将森林抚育理念落实到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可以提高森林群落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使森林资源沿着多样化方向不断深入发展,实现科学育林目标。

1.2保障植被正常生长

森林资源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还能防风固沙,提高地区水源涵养量。在森林抚育实际的工作中,可根据森林资源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调整树种结构与种植密度,采取适当间伐的措施为树木创造更加良好的光照条件,确保树木与树木之间空气流通,可以为树木生长提供需要的基础性养分。此外,开展森林抚育工作时,应及时发现树木中出现的病虫害,并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对森林资源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树木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

1.3提高生态效益

如果没有定期对森林资源进行检查,在树木出现问题时难以第一时间察觉,可能会对现有的森林资源带来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鉴于此,应定期进行森林抚育工作,有效提高树木的活跃度,使树木始终处于有利的生长环境中。随着森林结构的全面优化,可以有效提高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减少地区内出现水土流失等多种问题,使区域内生态环境实现较为理想的良性循环,可以明显提高林区以及周边的生态效益。

2森林抚育技术要点分析

2.1除草松土

除草和松土能够大大减少杂草与树木的养分争夺,降低树木的死亡率,保障树木健康生长。如果土壤过于厚实,很容易导致土壤通透性较差,从而使得林木根部无法良好地进行通气,从而导致根部腐烂。但是树木间如果杂草所处的距离适宜,面积大小也适宜,就能够形成草皮,从而净化环境。如果土壤比较疏松,不但便于水渗透土壤,而且便于气体透散,进而可以保障树木根系维持正常的呼吸状态。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其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不破坏植株根系。相关作业者在除草松土过程中,要注重以下五个操作:一是除草后应该留下一些根部的小草,良好的青草草皮能够确保水分不会流失,防止损害树木的根部。二是可以将清除的草回填至泥土中,这样可以使草腐烂形成养分,促进树木健康生长。这样不但能够减少购置肥料带来的经济投资,而且能够降低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三是不可长期进行封闭养护,要保障树木的自然生长,避免耗费大量的养护成本,可以适当地封闭两年作为专注养护期。四是进行松土时不宜过软,否则非常容易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并且降低林木的抓地能力,进而可能会出现树木倾倒的情况。五是相关技术人员应该注意幼林的种植距离,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内,能够有效避免树木之间进行养分的争夺,也可以减少人工施肥的成本[2]。

2.2水肥管理

苗木栽植后需要通过灌溉与施肥,及时补充水分与养料,否则会影响到幼苗的正常生长。一般水分与养料供应不足时,幼苗会出现根系发育不健全、根茎过细等问题,如果遇到大风暴雨天气还会引起折断倒伏等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大面积造林、培育速生丰产林都需要灌溉,灌溉的时间则按照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的干湿状况、树木的品种与树龄合理控制,应保证根系土壤处于润湿状态。施肥是为苗木提供养料的重要途径,在苗木栽植前施入足量的底肥,底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也可加入化学肥料。苗木栽植后根据苗木树种、树龄、土壤性质及苗木长势适时追肥,施肥时严格控制氮、磷、钾的搭配比例。追肥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直接将肥料撒在苗木周围地表,但这种方法施肥效果较差;二是采用沟施的方法,在苗木旁边开沟,然后在沟内撒肥,针对幼林可以在树冠投影范围内的外缘开环沟,沟深15~20cm、宽30cm,也可以开条沟,一般沿树冠两侧外缘开条形沟,沟深20~30cm、宽30cm。施肥后及时进行灌溉,以达到最佳的施肥效果。根据幼苗的生长情况适时补水,一般补水1~2次,中幼林补水3次,浇灌时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合理安排。

2.3病虫害的科学防治

由于天然林具有高大、隐蔽程度高的特性,其有害生物的隐匿性较强,普通的人工调查较难了解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趋势,因此借助现代化技术与设备对天然林内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趋势进行精准预测是指导天然林内有害生物科学防控的各项措施得以有效落实以及抵御林木检疫性害虫入侵的关键措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合理布局有害昆虫智能识别系统,此系统以黑光灯为光源,利用鳞翅目(杨干透翅蛾、松毛虫、美国白蛾等)、鞘翅目(青杨天牛,青杨脊虎天牛)害虫的趋光性,对其进行诱捕;②检疫性害虫智能识别系统,此系统主要是通过昆虫性信息素(一种雌性昆虫性成熟后分泌的引诱同种雄性昆虫进行交配的化学物质)的性引诱技术,对靶标害虫进行诱捕;③病原微生物智能识别系统,此系统主要利用部分病原孢子随风传播的原理,对其进行捕捉;④小气候监测系统,此系统主要是对该农田生态系统的风力、风向、温度、湿度和降雨量等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的监测;⑤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系统,此系统是将有害昆虫智能识别系统、病原微生物智能识别系统以及小气候监测系统统计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汇总、统计,并结合大数据技术,分析病虫害进一步发生的趋势,从而为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实现林业产业的更好发展,拓展我国林业面积,就要将森林抚育工作落到实处,这样在实现对林木保护的同时还能够创造更多的生态效益。因此,相关林业部门要对森林抚育工作的重要性有正确认识,通过转变工作理念、优化补贴政策和落实监督管理等不同方式推动森林抚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存在质量问题的林木进行科学处理。在此背景下,应全面提升森林抚育水平,从而促进森林资源更好地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兴.森林抚育的技术要点及践行对策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119-120.

[2]杨雪.森林抚育类型与技术要点研究[J].种子科技,2020,38(11):84,86.

[3]刘晓平.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中幼林抚育技术[J].农家致富顾问,2020(2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