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实施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06
/ 3

1+X证书制度实施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宗文娟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670)

摘要:本文以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作为研究出发点,分析了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优化路径。

关键词:1+X证书;职业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烟台市职业教育“十四五”重点课题:“1+X证书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与实践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数智化背景下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四融合一贯通双提升"人才培养创新研究(2022258)。

[作者简介]宗文娟,女,副教授,硕士,从事财务会计、财务信息化研究。

1.  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

1.1行业需求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1+X证书制度的培养目标在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复合式发展。专业知识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职业能力是行业发展对毕业生的要求,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路径应包括根据工作领域明确课程的性质与定位、依托等级证书标准设计课程目标、融合标准要求选取课程内容、基于任务单元构建课程内容结构、依托培训评价组织建立保障机制等内容。既体现了岗位工作基础上的职业技能知识,又聚焦反映了产业、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所开发的课程具有明显的技术针对性,在财会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展示了财会行业生产或服务的新技术、劳动生产方式的新变化,这些变化是财会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财务工作岗位对技术技能的新要求。

1.2“育人”与“就业”相结合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企业发展为宗旨,以提升就业质量为目标的教育类型。为了践行职业教育的目标,1+X证书制度被适时地推出。作为一项重要的创新性制度,1+X证书制度的功效在于可以实现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融合,充分体现高等教育追求的“育人”与“就业”的双重目标。有鉴于此,围绕1+X证书制度建设的课程体系也应凸显这种“育人”与“就业”的“整合性”。具体而言,在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可以将岗位或岗位群的确定性作为X证书的标准开发基础,实现学科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工作情感与职业伦理的有机整合,将企业的办公场景引入到教学环节,将企业工作内容融入到X证书的考核标准中去。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融会贯通”是1+X证书体系下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特色。

1.3专业知识与大数据相结合

2021年教育部公布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其中,会计专业被冠名“大数据”,这说明在信息化时代下,财务流程会被“软件”所取代,传统的核算业务将更加透明化、高效化、数据化,这并不意味着财务工作将被“机器”所取代,成为“夕阳产业”,而是“热门专业”的转型机遇,要求财会人员成长为精通大数据的业财税融合高端人才,这与1+X证书制度的培养思路是一致的。新时代财务人员工作与大数据应用紧密相关,要求财会人员从财务数据中挖掘价值,获取企业发展信息,并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帮助企业作出决策。这也说明在1+X制度下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在人才培育过程中要注重专业知识与大数据信息价值相结合,紧随会计教育教学内在规律,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综合性财会人才。

2.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现状与问题

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形势的变革,人才培养方向调整和课程设置的创新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做到将会计综合素质培养与财务岗位理念相融合,与时俱进地调整培养方向和模式,才能保证院校培养出与日新月异的财务行业发展相匹配的会计人才。据统计,我国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基础会计核算、基本财务信息处理等传统财务会计工作的高达80%。然而,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的总体要求不断提升。财务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今天,基础会计核算、财务报告编制、资金管理等传统会计职能需求越来越小,仅仅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传统会计核算技能的会计人员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未来甚至面临淘汰。为了适应社会新形势和行业新态势的发展,使毕业生都能迅速融入工作环境,在企业中体现自我价值,职业教育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势在必行。就目前实际状况来看,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2.1课程内容与工作实际不匹配

当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比如,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多以传统中小型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技能需求为导向,缺乏行业对会计人员新型技能需求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人才培养模式趋于传统。高职教育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所构建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培养财务会计专业知识为目标,而非以社会当前财会岗位所急需的新技术与新技能为核心,大部分的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放在考取会计资格证书上,“证多不压身”成为很多大学生的共识。学校虽然意识到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性,但培养目标尚不明晰,培养内容滞后,培养结果达不到行业要求,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仍存在“做不了账”“报不了税”“开不了票”等问题,因此,造成财务会计人才市场每年虽有高达千万的毕业生,但企业仍然存在较大的财会人才缺口的局面。第二,教学内容难以适应企业对新型会计人才的要求。会计专业领域的变化日新月异,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坚持以传统会计基础课程为主导,学生对于行业发展趋势认识不足,教材更新速度慢,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老化,单纯侧重传统的会计概念、制度规则,以学生掌握经济业务事件及数据的记录及核算等会计基本技能为学习重点,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于财会行业转型的需求。第三,学科与学科之间各自为政。由于缺乏对专业群建设的认识和经验,各学科教师之间缺乏教研交流,对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学科间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较差,新旧知识点各自独立,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2教师团队素养不足

大数据时代,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python、OCR等理念推动了财会行业的财务云、财务机器人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对传统会计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一方面,会计专业师资队伍专业背景的单一性制约了会计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大数据知识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大数据技术理解不透彻,软件运用不娴熟,基本属于是“边学边教”,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重会计,轻大数据”,对于所掌握的知识也只能从事传统的财会工作,职业上升空间狭窄。另一方面,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师团队缺乏企业财会岗位从业经验,对于企业财务业务实践力不从心。不少职业院校教师团队仍秉承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一味强调经验主义的重要性,而无暇顾及行业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教师授,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吸收的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不利于培养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的会计理论难以学以致用,难以很好地从事企业复杂的会计工作,不利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综合化会计人才。

2.31+X证书培训评价组织认可度低

从社会层面来看,X证书的评价组织往往不被公众认可。首先,从培训评价组织主体质量来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相关的X证书培训评价组织者中行业龙头参与程度不够,导致大量用人单位对X证书的性质、价值不了解,X证书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认可度极低;并且,财会教育培训企业在培训评价组织总量上占比过高,大部分培训评价组织是依托财会教培行业基础,开发适用于X证书教学应用软件,再针对自身软件进行培训、考试,这种“自学自考”的模式,使得培训评价组织的行业公信力不强,X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其次,从培训评价组织性质来看,盈利性是企业的本质属性,这与X证书制度培训评价组织活动公益性的基本导向是相悖离的。企业营利性的根本属性与培训评价组织的公益性很难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导致社会公众不愿相信评价组织能够公平、公正、有效地发挥其评价主体责任,把好高技能人才输出的关口,从而质疑X证书的实用价值。

3.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优化路径

3.1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深度整合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编制新的人才培养方案。1+X证书背景下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当是以“职教20条”为指导,以“优质就业”为目标,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取得为主旨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数据背景下的财会行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变革引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具体而言,首先,课程结构应由“单一”模式向“多方”模式转变,充分融合“基础课程(理论)”与“职业技能(实践)”,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比例,打通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内容。其次,厚植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整合,重构专业教学组织方式。在教学安排上,可将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作为实施维度,从全局上把控1+X证书制度中两项组成因素的操作,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理实结合、网络在线等创新型教学培训模式,重构、再造学习者学习和培训流程,增加情景化、工作任务导向式教学方法应用范围,同时也可以与企业共同建立“学校课堂+企业课堂”的双场景创新型财会教学模式。另外,对于特殊学生,也可以采用弹性学制的方法,灵活调整或设定学习时间和年限,最终,使学生在学习、考核的过程中既掌握了财会职业技能,又拿到了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

3.2更新教材内容

首先,创新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教材形式。根据高等教育课程标准和X证书培训要求,联合财会行业和证书评价组织开发以程序性知识学习为主要目标的能力本位课程的教材,以多样化、模块化、活页化和电子化等新型实用教材,采用不装订或部分装订的活页式教材,同时,通过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二维码、实训平台等嵌入教材,补充视频、音频、作业、测试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模拟财会行业办公场景,并且大力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提高教材的可迁移性和可转化性,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其次,创新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教材内容。结合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和市场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及时补充来自外部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变革,淘汰过时的内容,更新税法、会计法等相关制度变化的内容。

3.3改革教师团队

教师是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了保证1+X证书制度的顺利开展,高素质多技能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保证,关于这方面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通过选拔培养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树立共同目标愿景、培育组织文化、重构团队组建机制等方式,多方吸纳人才,建设引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师创新团队。同时,建立企业导师制度,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财务骨干、大师级财务领军人物为课堂导师,打开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旋转门”,使职业院校教师、企业技术人才互学互鉴,发挥协同优势,打通“产业”和“教育”之间的屏障。其次,创新师资培训方式,学校可以与行业企业、X证书评价组织机构等共同建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定期组织培训,按照不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在校教师群体进行高质量培训,督促教师由“教学者”转变为X证书的“学习者”和“促进者”,建立高效的知识采集和生产机制,实现团队内部以及校企之间知识共享。

3.4加强课证融合

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是指在制定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习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课程知识,获得专业学分,并且可以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取得X证书,这是对传统财会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和应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方面,将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X证书职业技能职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融合,课堂教学可以依据X证书职业技能的标准和要求,确定财会工作的主要工作领域、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将新型的会计岗位要求融入与典型工作任务对接的课程内容。同时,推动学分银行建设,完善学分积累形式、兑换标准、认证机构等,将职业技能等级考核与学历教育相关专业课程考试统筹安排、同步评价,将考证培训与学历教育的学习结果进行认定、积累和转换。另一方面,将X证书学习平台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相融合。大数据与会计专业X证书囊括了最新的财务数字化技术、财会机器人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提供了丰富的、仿真性强的实训内容。利用评价组织所提供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会计课程教学,丰富的课堂素材和真实的财务工作模拟环境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转变。

参考文献:

[1]杨林;谭杨;郭俊亮.基于大数据技术专业“1+X”证书制度的实施研究[J].科技视界,2022(14)

[2]李韩.职业院校大数据技术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的思路与举措[J].科技视界,2021(29)

[3]陈晓男.“1+X”证书制度下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实践探究——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1+X”数据采集证书为例[J].大学,2021(35)

[4]马小红.“1+X”证书制度背景下课程改革策略研究——以网店运营推广证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10)

[5]吴鸭珠.“1+X”证书制度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证融通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经济市场,2022(05)

[6]宋芬.“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商展经济,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