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期间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肺内氧合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8
/ 2

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期间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肺内氧合的影响

孙曼云 向文青* 华丕媛 宁丽娟 李润秋 蒋秀英

(红河州滇南中心医院,云南红河,661000)

摘 要:通过调查分析肺保护性通气措施对老年患者术后肺内氧合的肺功能影响。 方法 选择 2021年4月到 2022年 4月我院治疗的76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于观察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研究对象通过常规通气方法进行治疗,而观察组通过肺保护性通气措施进行治疗,通过不同措施对两组患者氧合功能、血压、心率、肺功能和术后肺部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第 1、3、5、7天CPIS 评分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在气管插5分钟后其 OI、Pa O2没有差别(P> 0.05)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气管拔管1小时后,观察组患者 OI、Pa O2比对照组高。 结论 采取肺保护性通气措施能够使患者术后肺内氧合功能得到提高与改善,并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以及肺部感染情况。

关键词:双腔 支气管 插管 单肺通气  保护性通气  肺内氧合响

老年患者肺部退行性改变或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呼吸肌减弱,导致呼吸系统功能下降,包括峰值气流和气体交换减少,肺功能降低,其成为全身麻醉呼吸机引起的肺损伤易感人群,优化通气策略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是麻醉医师关注的热点 。胸腔镜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微创手术,对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腹腔镜手术过程中使用气腹,增加腹腔压力,使膈肌被迫向上位移,压迫肺组织导致呼气末肺容积接近残气容积,麻醉后呼吸肌麻痹,呼吸肌与胸外向下的压力、肺部的弹力之间失去平衡,在全麻腹腔镜手术中容易出现肺不张、气压伤、术后低氧血症等不良情况 。研究表明,在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胸腔镜手术过程中采用常规通气方法进行通气治疗,容易造成患者肺泡 - 毛细血管屏障,导致发生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为了能够有效保护患者肺功能,需要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帮助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 。因此,本研究探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腹部手术通过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患者术后肺内氧合的临床治疗效果。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研究选择2021年4月到 2022年 4月我院治疗的76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于观察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 26例,女12例,患者年龄(63.12±3.42)岁,体重 46~66 kg。观察组患者男28 例,女10例,患者年龄(62.16±4.46)岁,体重48~66kg。纳入条件:无肺部手术既往史;药物治疗耐受。排除条件: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严重、有哮喘、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患者患有胸部肿瘤、有肺部手术史、患者患有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患有严重肺部疾病、患者患有心脏病、患者患有器官严重衰竭疾病以及患者过度肥胖、精神异常和不配合治疗患者。 本次研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研究中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 0.05)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本次研究中有可比性。

1.2 观察指标患者 ASA 分级为Ⅰ~Ⅱ级

本次研究中;对术后不同时间术后第 1 天、第 3 天、第 5 天、第 7 天CPIS 评分;对两组患者氧合功能,对患者气管插5 min和气管拔管1h进行监测)的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以及动脉氧分压(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 O2)进行监测。

1.3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通过数据统计软件SPSS 19.0 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标准差(x± s)表示计量资料,组件数据通过 t 检验,通过%表示计数资料,当P< 0.05组件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1.4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全身麻醉后,采取常规通气措施,患者呼吸频率每分钟10次,潮气量控制为10 ml/kg,患者呼吸比调整为1 ∶ 2。观察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室后开放静脉通道,监测患者常规心电指标,麻醉诱导前肌内注射阿托品注射液(湖北兴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3020086,规格:1ml∶ 0.5 mg),并调整氧流量为6 L/min。进入诱导后对患者气道压力和通畅程度进行严密监测,并进行是到调整。通过舒芬太尼(宜昌人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H20040289,规格为1 ml ∶ 50ug),使用剂量为 0.2-0.5μg/kg,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 8~10 mg/kg·h。(丙泊酚:江苏恩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H20063466,规格:20 ml ∶ 0.2 g。采取瑞芬太尼(瑞芬太尼:宜昌人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H20143314,规格:1 mg。药剂量为 0.25~0.4 μg/kg·min)维持麻醉,使用肺保护性通气措施,将呼吸频率设置为 每分钟16次,将潮气量设置为6 ml/kg,肺复张30 min进行一次,在患者麻醉维持过程中呼气末正压为5 cm H2O,开腹压力为12~13 mm Hg,气流量设置为2L/min。

2.研究结果

2.1术后两组不同时间CPIS评分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第 1、3、5、7天CPIS 评分比对照组低,两组差异显著(P < 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

表1 术后两组不同时间CPIS评分对比(分,± s)

分组

例数

麻醉使用前

术后1天

术后3天

术后5天

术后7天

对照组

38

2.97±1.12

4.19±1.22

5.38±1.06

5.04±1.34

4.38±1.25

观察组

38

2.96±1.38

3.34±1.07

3.38±1.07

3.36±1.05

3.32±1.13

t

2.367

10.527

10.525

10.555

10.537

p

0.856

P < 0.05

P < 0.05

P < 0.05

P < 0.05

2.1对两组患者氧合功能情况进行比较

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气管插5分钟后其 OI、Pa O2没有差别(P> 0.05)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气管拔管1小时后,观察组患者 OI、Pa O2比对照组高(P< 0.05)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氧合功能情况比较

分组

例数

氧合指数

动脉氧分压(mmHg)

气管插5 min后

气管拔管1 h后

气管插5min后

气管拔管1 h后

对照组

38

42.05±5.23

40.12±1.54

253.65±40.87

331.12±36.83

观察组

38

42.16±5.54

50.03±2.55

251.21±50.72

422.04±54.06

t

2.523

10.211

2.235

10.132

p

0.872

P< 0.05

0.855

P< 0.05

  1. 讨论与分析

近年来,研究表明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减轻肺组织的损伤,提高氧合功能。其中包括低潮气量通气策略,在通气过程中保证每次呼吸的潮气量不高于6-8ml/kg,同时保持合适的通气量;以及呼气末正压通气策略,即在呼气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正压力,避免肺泡萎陷,提高肺功能。这些措施可以使得肺组织得到充分的休息,减轻损伤,同时维持良好的氧合功能。然而在单肺通气期间,双腔支气管插管对于通气策略的影响也不能忽略。研究发现,若插管不当,甚至可能会导致肺塌陷等严重后果。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医护人员需要特别注意操作细节,尽可能减少对肺组织的创伤,同时按照合适的通气策略进行操作。

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气管插5分钟后其 OI、Pa O2没有差别(P> 0.05)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气管拔管1小时后,观察组患者 OI、Pa O2比对照组高。通过肺保护性通气措施,设置小潮气量,并设置高频通气、低气道平台压等参数,可有效防止患者发生肺瘘陷积。通过减小潮气量,可有效防止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吸入大量气体,减少容积伤和气压伤的发生,可有效改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麻醉后氧合功能。本研究发现,使用肺保护性通气措施还可以有效减少患者肺部炎症介质的产生,增加患者的抵抗力,从而减少肺部感染,并且患者术后第1、3、5、7天的CPI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了操作技术,药物干预也成为了保护肺组织的有效手段。例如,对于对氧合功能有较大影响的炎性因子,可以通过应用合适的抗炎药物来减轻其对肺组织的影响。一些研究还发现,应用酸碱平衡药物如碳酸氢钠、乳酸钠等,能够调节肺内的酸碱平衡,使之维持在较优的水平,从而保证肺功能的稳定。

总的来说,在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期间,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制定、操作技术的规范化以及药物干预的合理运用,都是保证良好氧合功能以及肺组织健康的重要条件。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些策略的具体应用,以及对患者的临床疗效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娟,顾尔伟,王涛 . 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管理策略对全麻老年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1):50-53.

[2]温晓晖,唐小芳,林岚 . 全麻人工气腹下老年患者肺不张发生的特点及其与膈肌抑制程度的关系 [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21,41(6):670-673.

[3]李天远,钟钦文,巫光华 . 肺保护性通气复合强度肺

复张策略对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2020,17(16):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