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背景下大学城发展路径探索——以长安大学城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8
/ 2

创新驱动背景下大学城发展路径探索——以长安大学城为例

刘小靖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陕西,710055

摘要:创新驱动发展是指经济发展模式从依靠资源驱动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的过程。大学城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研实力,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学城作为高等教育的集聚地,拥有众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这些机构为大学城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研实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大学城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大学城周边的企业和产业园区得以发展壮大,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后,大学城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的改善和升级。为了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大学城周边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和建设,城市环境得到了提升。这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人才来到大学城,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本研究重点着力分析大学城这一城市特定区域,研究提出在新发展背景下,应重点凸显城市创新特质、强化创新源头定位、构建创新空间体系、完善品质服务设施和单元实施管控五大发展路径。

关键词:创新,大学城,空间升级

一、发展背景

长安大学城始建于2003年,位于西安主城区南侧,西邻西安高新区,东连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南依秦岭,范围约70.55平方公里。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区内现有20所高校,13个国家级实验室,其中多所“双一流”大学,已经成为现阶段西安高校布局最为集中的区域,有效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城镇化进程。

然而,现实层面上诸如交通不便、配套不足、形象不佳等突出问题长期困扰大学城。城市战略角度,长安大学城向国际大学城的转变提升,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承载。因此,项目必须从城市和片区两个层次着手,谋划大学城的系统升级路径。

图1创新资源比较

经过系统梳理,大学城片区表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安城市创新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

1、资源研判不足,战略谋划滞后

历来西安被认为是西部地区创新资源的富集区,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在创新活动日益细分、创新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与国内先发地区相比,西安还没有系统的在城市层面梳理自身所具备的创新资源优势,对创新驱动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谋划仍显滞后。

2、系统引领缺位,发展目标模糊

片区内众多的大学和创新资源,对西安具备重要的战略性作用。然而,片区长久以来缺乏针对科创资源的统筹思路和发展引领,各大学如孤岛般分布在片区中,缺乏协同。

3、创新转化不足资源流失严重

长安大学城尚未形成完整的科研成果转化链,成果转化乏力,人才不断流失,难以实现对创新产业发展的有效带动,创新生态系统远未成型。

4存量空间有限,亟待提质增效

片区内绝大多数用地均已建成,机遇用地的比例不足10%。各类建设项目中,居住项目占到了80%以上,极大的挤压了未来创新产业发展的空间。

5、片区主体多元,缺乏统筹协调

规划范围涉及西安高新区等三个不同发展主体,各主体的发展诉求和利益协同存在一定的障碍,客观上限制了片区的发展。

如何突出创新特质,明确发展目标,激活创新生态,盘活存量空间,理顺管理机制,将是长安大学城未来需要解决的核心命题。

二、路径探索

研究提出通过四个方面的重点突破,助力大学城片区转型升级发展:

1、全局谋篇凸显城市创新特质

现阶段,我国正进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时代。如何在全球价值链和创新链中,科学认知西安创新发展水平和瓶颈,是谋划大学城转型升级的核心前提。

在全国科技创新格局中,京沪深三大综合型创新区域作为领跑者,资源集聚能力强,创新生态系统相对完善。在此基础上,以西安、成都、重庆为主的西三角作为创新第四极的态势明显,正在发挥自身创新优势,不断强化优势领域的创新势能与要素集聚。

其中,西安作为西部地区创新水平高地,综合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上游水平,并且突出在知识创新和服务创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以大学为代表的知识创新资源,将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也毫无疑问赋予了大学城更为重要的创新职能担当。

2、定位升级,打造城市创新源头

研究对标硅谷、波士顿坎布里奇、北京中关村等国内外知名大学集聚区寻找差距,谋划升级路径,进一步放大区内大学群落的能级和作用,破解现阶段的“孤岛”困境,实现定位升级,从“大学集聚区”走向大西安的“中央智力区”,打造西安城市自主创新源头,激活创新生态

1优势学科引领,明晰城市创新方向

目前,区内各大高校拥有六大全国一流学科,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领域等先进发展方向上具备较为充分的研究基础和人才优势。未来应重点依托六大学科,推进科创成果产业化,助力城市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2)以大学为龙头,全面激活创新生态

通过引入国内外高水平团队,争取重大科学设施落户,进一步做强创新主体;争取“一带一路”沿线知名院校在西安设立分校,打造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拓展留学生培养数量,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构建“政府引导+龙头企业+领军人物+特色学科+行业中介”的大协作发展模式,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三链融合,激活“热带雨林式”开放创新生态系统。

3、存量激活构建创新空间体系

图2 圈层式创新空间布局模式

长安大学城现阶段空间存量有限,更需要结合创新空间的布局规律,在不同尺度凸显特色方向,高效的构建和完善创新空间体系。

(1)宏观层面:突出创新特质,构建创新走廊

在西安的科创大走廊上,大学城是唯一以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为特色的区域,与周边的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航天基地等片区的产业创新、服务创新特色相互协同,相得益彰。未来的大学城,应联动周边板块建立良性的流态链接,不断输送创新人才、创新思想和初创企业,实现源头带动,与其他产业板块,共同构建引领大西安的城市级创新走廊。

(2)中观层面:加快三区融合,推动职住平衡

以建成的校区为核心,充分挖掘校区周边存量用地,配套各类创新服务类空间,孵化创新企业,培育创新氛围;再更大的范围内,结合机遇用地,布局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构建“大学校园+产业小镇+城市配套”的圈层式单元,实现创新功能、创新人群、创新活动的紧密融合,实现“校区-园区-社区”的有机融合。结合重点项目,进一步细化路网,强调功能混合和弹性利用,服务创新人群的宜居宜业的发展需求。

3)微观层面:植入共享空间,激发创新交流

一方面,通过引入腾讯双创小镇、阿里众创中心等政府、企业主导型众创空间,引领区域创新氛围。另一方面,充分对接片区内大学、科研院所的特征和空间需求,在各类创新主体内部设立共享型的科创空间,承载各类创新功能外溢。通过见缝插针的方式,有效利用各类建成空间,实现小尺度创新空间的均衡布局,构建创新交流的社交圈层。

4、人本导向完善品质服务设施

通过多种调研方式,充分征集大学城片区的大学教师、学生、创业人群和周边高品质住区居住人群的设施需求,在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针对性的突出强化三类需求:

1)开放多样文化设施

通过错时开放,共享图书馆、体育馆等多类型校园公共设施,构建“开放校园、开放街区、开放公园”相结合的开放文化设施体系,满足高知人群的学习、体验需求。

2)增加优质第三空间

积极引导博物馆、文化中心、咖啡馆等第三空间落位,进一步增加街头小广场、体育场地等空间布局,让创新活动从实验室走入城市中,在品质生活中激发灵感,在无界交流中诞生创意。

(3)提升国际化服务功能

联合各大高校,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科研的合作与共享,扩大的留学生培养规模,构建“学习-生活-创业-就业”的培育体系,打造面向留学生的特色创业街区。

5、理顺机制单元管控引擎驱动

(1)市区联动,有所为有所不为

近期,市区两级相关部门统一思想,提高站位,明确发展目标。中期,成立大学城管委会,统筹各类创新主体。远期,将大学城核心区域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化创新合作。

在充分认知价值的基础上,从城市层面统筹发展方向和项目落位,真正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

2)单元引领精准导入各类资源

依托各个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施分类发展引导策略,划定六大发展片区,明确不同片区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充分利用产城融合单元的管理工具,在明确片区发展特色的基础上,设立产业发展和项目选择的负面清单,实现资源的精准导入。

(3)引擎驱动,带动片区全面升级

通过存量用地挖潜,植入引擎项目破题片区发展。

一是产业类项目,通过布局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优质创新资源融合,以研发孵化+综合服务为核心功能,凝聚人才,吸引创新企业落位。

二是服务类项目,在片区服务中心打造城市乐活共享中心,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功能和休闲氛围,满足创新人群日常生活、交流和创新需求。

三、研究总结

创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决定了未来城市竞争的格局,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充分认识创新规律的基础上,如何通过规划的系统提升,为创新主体、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定制化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功能空间,是大学城和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本研究从多个层次、多个视角出发,针对大学城提出了系统性的转型升级之路,对片区和城市的创新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