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幸福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6
/ 2

当代中学幸福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王波 许歌

长春市第二十中学 130000

摘 要:幸福是每个人都渴望的生存状态,也是人类生活的主题。实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但是目前的教育并没有给师生带来应有的“教育幸福感”。教育应该是幸福的,幸福也需要教育,幸福不仅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也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笔者阐释了幸福教育的内涵、师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尝试寻找在学校里实现幸福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中学;幸福教育;思考;实践

一、幸福教育的内涵

幸福,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话题,为了撩开幸福的面纱,人类苦苦追寻了千百年,但一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不断地追问,幸福是什么?有人认为,幸福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使人心情舒畅的生活与境遇。也有人认为,幸福是对于人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学者们对幸福的理解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大家普遍认同与接受的,即“幸福观、幸福品质、幸福能力是构成幸福的重要要素”。

教育是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无论是认识幸福的幸福观,还是感受幸福的幸福品质和创造幸福的幸福能力,都需要教育的参与。幸福教育就是通过各种幸福体验,使师生获得幸福的感受,形成正确的幸福观从而培养自主追求幸福的能力,从而使他们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幸福的生命的主体。

二、实现幸福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让幸福文化润泽校园的每个角落

1.形成幸福教育精神文化体系

长春市第二十中学一直在构建“幸福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将“教育为了人的幸福”作为办学理念,将“化育仁心”作为办学目标,将“自强不息 与时俱进”作为校训,将“团结奋斗 求真务实”作为校风,将“敬业爱生 因材施教”作为教风,将“勤奋进取 协作争先”作为学风,深耕学校文化,构建五育融合育人模式,切实践行“让每一名学生成功,成就每一名教师”的使命担当。以“幸福教育”交出“二十中答卷”。

2.构建幸福教育物质文化体系

在精神文化的引领下,学校从显性的物质文化彰显文化育人。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主题的教学楼墙壁照片文化;以“幸福生态园”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最美班级”为主题的班级文化营造;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孔子像广场;以“运动最美”为主题的体育馆;以“我爱读书”为主题的图书馆文化。漫步其中,让人无时无刻感受到一种幸福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悄然浸润着师生的心灵,使全体师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时刻规范着自己的行为。

3.完善幸福教育制度文化体系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每一名学生未来的幸福,更应该着眼于他们当下的幸福。在实践中,我校建构完善了“思政大讲堂”的操作体系,绘就幸福教育底色:“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把握德育工作精神内涵,厚植立德树人‘土壤’,筑牢教育的根与魂。”这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我校全力推进德育工作的目标。我校始终坚持课程育人,完善德育课程体系,点亮学生前行明灯。

学校借助“课程+”这一理念,建设了实践基地课程、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德育品牌课程等多维度的“思政大讲堂”课程建设育人新模式。以清明祭扫活动、参观伪满皇宫博物院及东北沦陷史陈列馆红色基地活动,厚植红色基因,深度培根铸魂,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走中践行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怀,培养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提升德育路径的实效,让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内容得到切实落地。

(二)“有效教学”,促使学生幸福地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通过“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培优拔尖、五育并举”的育人方略,打造“有效课堂”。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提升。“有效课堂”核心要素,可以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

一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实现从注重教师的“教”到注重学生“学”的转变。

二是突出用好两个抓手,使导学案和课堂学习小组成为“有效课堂”的基本依托。

三是落实三种学习方式,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正式落地,使学生在不同方式的学习过程中各得其所。

四是遵循“四环”基本模式,即呈现“四个教学环节”:

1、“导和引”,教师精心设计编制导学案,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索引;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2、“学和探”,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或活动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3、“展和评”,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后,教师选取其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之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对展示分享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用和测”,老师讲授的方法技巧进行实际操作和运用,同时进行学习效果的当场检测。

五是将五种学习权利归还学生,即全方位组织学生对话,将思维权归还给学生;深层次开展合作探究,将动手权归还给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将表达权归还给学生;多角度比较鉴别评析,讲评价权归还给学生,自主形成学科结论,将总结权归还给学生

如此开展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学习的幸福和快乐。

(三)共同进步,推动教师幸福地教

践行“成就每一名教师”的理念,认真谋划“教师幸福地教”。稳步推进的专业成长是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的关键。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终将走得更远。学校推进团队合作建设,落实首席教师评选工作,让榜样引领学校发展;落实青年教师拜师学艺的“青蓝工程”;落实读书修身的书香校园工程;落实青年教师培训工程;落实骨干教师观摩示范工程,将人文关怀落到实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涵养专业素质,努力做到“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脚下有路、肩上有责”的二十中人。

根据我校师资条件和学生自身特点,集聚各方智慧,深耕课堂,交流思想,学校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找到一条适恰的教学之路。“有效教学”在我校不断探索创新,提倡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学习,基于情境、问题导向,让学与生活相融合。扎实认真地开展说课、听课、评课和有效课堂教学的研讨等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名师、教学能手在有效课堂推进和提升进程中的带头引领作用。 加强课堂监管和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督导不断完善巡课制度,将现场推门听课和大屏幕视频巡课相结合,“校长室调课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改进。实施教学督导组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多主体评价举措。

(四)服务至上 引领师生幸福生活

管理的本质是服务,学校倡导“服务至上”理念,做教育就是做服务。通过推行“身体滋养、环境怡养、心理涵养”的“三养”服务,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幸福生活的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

1.身体滋养,健康向上。

2.环境怡养,散溢芬芳。

3.心理涵养,向阳而生。

总之,中学管理者应怀着对教育本源的追求,倡导“幸福教育”,把教育的一切都与师生的幸福联系起来,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师生的幸福为终极目标,不断为幸福注入新的内涵,也为学生成长前行注入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孟万金,官群. 幸福教育实用指南:全员必读手册[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胡爱玉. 胡爱玉与幸福教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陈姗. 向着幸福出发——“幸福德育”的思考与实践[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刘佳.论教育与幸福[J].当代教育科学,2010(5).